人类天生需要听故事。故事自有其生命,故事还能救命。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我们都知道,美丽少女能活命,靠得是用故事改变暴戾的国王……虽然这故事不可考证,但其中隐喻不言而喻。
故事是经验,是教育,是娱乐,是想象的扩展,是时事的记录,是我们找寻自己存在的根本,表达了整个人类的情感与命运。
故事是可以植入心灵,影响一生的。长大之后,我们还可以重看故事。我们长大之后可能会忘掉自己听过的大多数故事,但该记得的时候,故事就会回来。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多次提及了一个童话故事《小红母鸡的故事》,小红母鸡有一句口头禅“那我就自己来吧”。
这个道理如此简朴,但是对查理·芒格的影响非常深远,他发现商业世界中的许多预测模型明显是极端不理性的,但是这些东西从来没有人教过,那怎么办呢?“那我就自己来吧。”
很多时候,为人父母者,在选择故事的时候会煞费苦心,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孩子和故事本身的气质,因为故事会在某个不起眼的时刻,被悄悄种进了一个孩子心里。
今天,给大家推荐新的穿越世纪的经典故事集:
民俗学大师斯蒂·汤普森传世之选
来自全球17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和地区
One Hundred Favorite Folktales
《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
人类的100个永不熄灭的传家故事
讲述永恒的悲欢、寻找、渴望和想象
【适读:5岁+】
《纽约时报·书评》力荐这本书:如果你一年只能买一本童话书,那就买这本吧。它的选编者比世界上的任何人都更了解所有国家的童话和民间故事,而且篇篇都是花朵中最出众的。
《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是当代文学和民俗学史中一部经典民间故事和童话集,由民俗学大师斯蒂·汤普森编选。
这100个故事来自全球17个历史悠久的地区和民族,汤普森和他的学生用半个世纪的时间,整理编选了最具民族特色、最高文学成就和最恒久传播的100篇经典童话。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会看到很多熟悉的故事的原貌,比如《亨塞尔与格蕾泰尔》《睡美人》等,它们原始却又精巧,表达深具音乐性。是欧美大部分家庭的典藏书集,成书出版已经六十多年,依然盛名不衰。
还有那些略显陌生的久远故事,他们是人类永不消失的精神的余韵。
这些童话和民间故事被赞誉为“指向未来,启发人类认识自我,并推动人格的发展的典型”。
01
无可替代的权威的编选者版本
“为孩子和永不变老的人”
斯蒂·汤普森是美国当代伟大的民俗学家,被誉为20世纪民间故事重要的“守护者”。
他一生致力于民间故事分类研究,这100个故事选取的篇目深具文学价值、民俗学价值和心理学价值,是他一生的心血与成果,更是民间故事领域一枚不可替代的硕果。
人类直到20世纪才全面总结了古老的故事和童话的源起、类别与意义,特别是与心灵的关系。
布鲁诺·贝特尔海姆写出了《童话的魅力》,肯定了故事和童话的心理意义与价值。 约瑟夫·坎贝尔写出了《千面英雄》,印证英雄的人生之路与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呼应。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大师——斯蒂·汤普森。他从开创性研究故事类型开始,亲自“为孩子和永不变老的人”选定了100篇最具心灵意义的全人类的故事。
斯蒂·汤普森一方面以《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这部煌煌巨著在民间故事研究领域成为开拓性的标杆,另一方面,与坎贝尔的作品一样,他的研究和故事选篇也是好莱坞剧本故事的很多架构和灵感的来源。
他在研究翻阅的成千上万个故事中,精心筛选了100个最具代表性的经典,集结成了《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One Hundred Favorite Folktales)。
这部选集的故事来自全球17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和地区,选篇的标准也简单明了:“我的书中所选的故事都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耳熟能详的。我们的目的是选取这样的版本:第一,代表了人们公认的某种故事形式;第二,这种故事是当地人们最为熟知的;第三,故事要精彩。”
中文旧版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引进,是当代很多年轻父母的童年美好回忆。
中文旧版评分9.4:在10来年前,它可是豆友拉屎要带、想起来就心疼的童话书
陪伴着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传递爱、智慧与力量。
乐府最新出版的这部《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One Hundred Favorite Folktales),特别邀请了《内向游戏》作者,天才画家愚公子创作插画,赋予古老的故事孩子气的活力和动态效果。
同样在翻译上,邀请了《安吉拉·卡特精怪故事集》译者郑冉然团队,用年轻的富有活力的思想和语言诠释了古老的经典故事,为故事注入了孩子的目光和风格。
新鲜活泼、生动更现代的语言,可以让古老故事的智慧更亲切地走入孩子们的内心。
书的呈现也颇为用心:精装四色印刷,内文纸采用60克瑞典轻型纸,内容丰厚,厚厚的一大本书,拿到手上却轻松易翻阅。
当你拿到手,可以同时感受到它的厚重和轻巧。厚重的是故事的灵魂,轻巧的是书页的秀气。
02
它是每个孩子的童话镇
它有记忆中故事原本的动人模样
《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One Hundred Favorite Folktales)来自全球17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和地区,这些故事是属于每个孩子的童话镇,葆有记忆中故事原本的动人模样。
这些故事中,不乏我们熟悉的名字。比如《小红帽》《亨塞尔与格蕾泰尔》《刺柏》《塔中少女》《想要学习发抖的男孩》,但也有更多我们不太熟悉的故事,那是世界各地各民族经久不息却正在消逝的余韵,是穿越千年被人类口口相传的故事和记忆。
不论熟悉不熟悉,这些故事都不是今天那些经过美化和简化的版本可以比拟的。这100篇故事,是被C.S.刘易斯评价为“精神探索”的人类记忆,因此“栩栩如生”,因为它们揭示了“正如人们所见到的、所感到的或源自内心的那种人类生活。”
那其中,有希望、有陷阱、有危难、有单纯的心和复杂的心、有黑暗、有冒险、有失去、有获得,它们是每个人童年最关注的那些重要问题的集合,古老又常新。
比如其中经典的篇目《塔中少女》,它的变文就是格林童话中的故事《莴苣》。与《莴苣》的故事不同的是,在故事的尾声,长发少女因为想要跟王子逃离高塔,女巫曾赋予她的美貌和才华就消失不见了,她因此回到塔中,恢复一切,却忘掉了王子。
当责编给女儿讲这个故事,她想着这个版本显然不能安慰躺在她臂弯里听故事的孩子,但是故事对心灵的影响需要时间的力量。当女儿10岁以后,在一次跟她的争执中,忽然想起这个故事,大声说:“妈妈你不要做这个巫婆,我不是那个随便就被拿走美貌和才华的女孩。我不想住进你的塔里。”
不要被控制,这个故事以这种方式刻进孩子的心里,她将它当作武器去维护自己的独立。
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那种对控制的反抗的表达,故事就这样已经先于头脑的成熟留存在了孩子的心灵层面。
我们常常惊叹故事所隐含的深层奥秘:为什么人类沉迷于梦幻岛?我们如何变成说故事的动物?
是呀,人是会讲故事的动物,也是爱听故事的动物。不论他去到哪里,他想抛下的不是混乱的局面,不是空荡的地方,而是关于故事的安全标志和沿途踪迹。他必须因此不停地编下去,而只要故事还在,一切都没关系了。
03
指向未来,启发人类认识自我
在故事里发展健全人格
成年人已经不是三岁小孩了,没理由小孩子懂的道理,自己却忘得一干二净。童话故事对于每个成年人都有很深刻的教育与反思意义,童话故事里面揭示的很多东西,恰恰是我们成年人所缺失的。
家长们在给小孩子讲童话故事的时候,它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孩子逐渐形成一套做事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还在于让成年人弥补自己缺失的一环。
《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金典》,收录了人类的最重要的100个民间故事。责编的女儿大都读过了。
故事以一种心灵剧本的方式引领着她进行着或者有趣,或者可怕,或者艰难,或者奇绝的精神探索。最直接的反馈,就是她在自导自演的各种家庭小剧场中表现出来的对未来的想象,对人生困境的描述和态度。
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对人性的认知,对恐惧本身的认知,也常常来自于这些故事的影响。
这100篇中的每一篇,读起来都有各自不同的语感和内涵,但它们都呈现一种粗粝的性格,并不是语言粗糙,有些篇章的语言甚至已经相当文学化,而是精神性先于文字刻入人心。
这是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的特性,它在一代代讲述中,承载着口传者的精神世界,不断提炼着最直指心灵的部分。
比如所有孩子都熟悉的《亨塞尔与格雷泰尔》, 几乎模拟了幼童对黑暗、对被抛弃、对饥饿的全部恐惧,这种恐惧的复刻以形象的语言呈现,没有更多修饰,当孩子充分共情了这种恐惧,亨塞尔兄妹的探险和独立之旅正式展开,满足口腹之欲的甜蜜姜饼房几乎是每个孩子的甜蜜记忆,居心险恶的巫婆和死亡威胁随之而来,绝境中两个孩子通过智慧和勇气拯救了自己,还得到财宝,最后竟然找回父亲和温暖的家庭。
孩子并不总是欢乐的,也会常常充满忧虑。《亨塞尔和格雷泰尔》的故事在这100篇中,比在《格林童话》中更承认这一点,因此也更显得原始和粗犷,像一个游戏一样,带领孩子踏上惊心动魄的旅程,令孩子像这兄妹俩一样从中获益颇多。
这些粗粝的、严峻的,一点儿也不甜美的故事,它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可能真的可以用《想要学习发抖的男孩》这一个故事来比喻。
孩子需要这些故事,就像那个傻傻的三儿子想要知道瑟瑟发抖究竟是什么东西一样,他们要亲身踏上这世界。
在长大之前,故事就是这个独立冒险的世界的入口,那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暗藏玄机,每一次残酷的死亡都孕育新生(参见《刺柏》这个故事)。
踏上故事之旅,聆听和吸取故事中描述的意象,就好比播撒种子,这些种子带动心灵的萌动,让孩子独立踏入世界,去主动寻求困难和未知,探寻自己的和世界的边界。
童话会对儿童的心理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积极的,能帮助儿童发现自我、度过难关、得到安慰、获得经验,并且处理好自身与外部世界以及自身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正如贝特尔海姆所说:“直抵儿童的无意识内心世界才是童话故事的最卓越的长处之一。”
童话暗示我们,即使是身处逆境,有益的生活也就在咫尺之间。
斯蒂·汤普森所选的100篇故事,之所以成为人类精神经久不息的余韵,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