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下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选自《战国...
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为本,关于农神的神话很多,并多与医神联系在一起。传说神农炎帝居于姜水(今陕西岐山一带),牛首人身。神农见大家靠吃兽肉饮生水难以长久维持,便到处寻找可以果腹的植物,有时一日便中很多毒,他的精神感动了...
清朝,江苏吴县出了几位名医,最有名的一位叫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还有一位差不多和叶天士齐名,叫薛雪,号生白。叶、薛二位既是同乡,又是好朋友,两家住得也很近。 乾隆年间,苏州流行大瘟疫,官府在此设立医局,救治老百姓,规定名...
唐高宗得了眩晕病,头晕目眩,不能睁眼,召太医秦鸣鹤前来诊治,秦鸣鹤诊后说:“风热之毒上攻头目,若用针点刺头部出血即能痊愈。”皇后武则天在帘内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个医生该杀头!皇帝的头能放血吗?”秦鸣鹤惊慌地磕头请求...
古时有两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路过一片沙滩地带。时值炎夏,烈日当空,晒的他们汗流浃背,又渴又累。这时,一个秀才流出鼻血,另一个慌了手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到哪里去寻药呢?他们急中生智,用土块塞,用纸堵,但都无济于事,血又从嘴...
做新郎原本是人生中的喜事,可是,突遇怪病缠身的新郎,恐怕就非喜即悲了。话说清朝年间,有一位小伙子即将洞房花烛夜却得了一种怪病。往日清秀的脸已肿得变形,明亮的眼睛也被极度浮肿的眼睑遮盖得不见了踪影,头大得如斗状...
药王邳彤听说南方瘟疫流行,便离开家乡祁州前往南方为百姓治病。 邳彤离家后,母亲得了重病,百医无效。捎信给邳彤,邳彤在南方的病人很多,又离不开。母亲病中又十分思念邳彤,哥哥邳祝只好带母亲去南方。邳彤见到母亲后...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生,他著有《小儿药证直决》人们尊称他为“儿科之圣”。 钱乙做过一段时间的翰林医官。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请了不少名医诊治,毫无起色,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开始抽筋。皇帝见状十分着急...
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
清代初年,江苏出了一名医,名叫叶桂,他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勤奋好学,且先后拜了十七位名医为师,广取各家之长,自成一身,成为中医温病学的奠基人。 话说某年盛夏的一天,叶桂被南京以铁公鸡著名的大官僚吕维其请到家中,原来...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典医籍中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在整个中医的发展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该书中阐述的理论,一直以来指导着整个中医学术的发展,是学习中医不可缺少的一部经典读物,也是现代中医院学生学习中医时必读的...
我国古代神医通过“察颜观色”就可以决生死,知未来。这并非仅仅是一种占卜术的神机妙算,而是对人体病理的科学把握和多年临床经验的娴熟运用。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被人们称为中医的 “医圣”。他预言王仲宣生死的...
在我国医学历史上,很早就有“免疫”的思想,这就是“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我国最古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提到,治病要用“毒药”,药没有“毒”性就治不了病。然而,有趣的是,最早把这种免疫思想付诸于实践,并最早从事...
东汉年间,宫廷御医郭玉的医术高超,经常受到皇帝的嘉奖。郭玉虽身为御医,但见贫苦百姓前来求治,他从不拒绝,而且疗效极好。但令人不解的是,当他为宫中的达官贵人治病时效果反而欠佳。皇帝感到奇怪,便想出一招:令宫中的贵人...
董奉是汉代有名的中医大夫,相传他在府上给人治病时,不收取诊费,只要求患者在病愈之后,在他的家宅四周随意种下几棵杏树,一般是重病痊愈栽种五棵,轻病痊愈栽种一棵。几年之后,董奉住处的四周竟然有杏树十余棵了。远远望去...
为虎治伤 一天,孙思邈采药归来不久,忽听门外有惊天动地的叫声,抬头一看,一只斑斓猛虎正向这里冲来。孙思邈吓得几乎昏了过去,向旁边一闪,却见那猛虎来到门口不曾进屋,只在门外伏下身来,张着大嘴向屋里发出呻吟声。孙思...
古时候的行医者无论走到里,身上都背着个葫芦。葫芦作为行医的招牌,据传这还有个来历呢! 东汉时期,有个叫费长房的人见一老翁在街上卖药,凡吃过他的药的病人,立即见效,药到病除。费长房看了以后,就想拜老翁为师。于是待...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渤海一带行医(今河北任丘)。一日,他正从药罐中取出炮制好的青礞石,准备研末为一位名叫阳文的邻居治疗中风偏瘫。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声,扁鹊问其究竟,原来是阳文家中养的一头十几年的黄牛,不知何故,近...
鲍姑,名潜光(约公元309-363年),山西长治人。晋代著名炼丹术家、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 她出生于一个官宦兼道士之家,其父鲍靓是广东南海太守。她以专治赘瘤和赘疣而闻名于时,以艾线灸人身之赘瘤,一...
许多中医人常常听到这句话,“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它把“医”与“相”并提,更使人深觉学医责任重大。可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据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文正公愿为良医》记载: 宋代名儒范仲淹,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