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了解历史渊源,祖国西北有几个县区名字从字面看,很容易让人产生方位上的错觉感,还以为民政部门在划分县区归属时搞错了。甘肃简称陇,而陇县却在陕西的宝鸡;陕西简称陕或秦,而陕县却在河南的三门峡,秦州却在甘肃的天水;宁夏简称宁,宁县却在甘肃的庆阳。
陇县是宝鸡北三县之一,南北宽57.6公里,东西长59.7公里,境内川原狭小,山大沟深,地势险要,古代是关中通往西北的主要关隘之一,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关狭钥匙”之称。全县面积2277平方公里,在宝鸡县区排第四;西北与甘肃省的清水、张家川、华亭、崇信等县接壤,是宝鸡与甘肃接壤边界最长的县。
第一次与陇县亲密接触是1991年,抽调集团军帮忙,坐吉普车去63师,在陇县县城吃的午餐,也是第一次吃马家烧鸡。当带队的领导说到了陇县时,仅有的一点史地知识,也让我脑海曾有过陇县是甘肃的念头。第二次去陇县已是10年后的2001年,还是借调集团军帮忙,这次是带平板车从宝鸡东站给陇县部队训练场拉运坦克。调到宝鸡工作后,在陇县部队老兵退伍时蹲过点,参加过理论读书班和多媒体课程短训班。按集团军流行的说法,也是陇大毕业生。转业后,下的第一个县也是陇县,到宝鸡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联系村曹家湾镇红星村调研慰问。在陇县的日子里,最喜欢晚上坐在陇州广场十字街头夜摊上,吃1碗0.8元的蒸碗豆花。
之后,又慕名专门到陇县看过社火,吃过暖锅,多次到关山草原、秋菊山庄、龙门洞观光。还跟驴友团登过牛心山、闲游过八渡。不止一次看电影《秋菊打官司》《秦·火》、纪录片《老谢》,专程到边家庄遗址考察,近距离感受秦都的位置。
一
谝陇县,首先得从陇山谝起。古代“陇”与“垄”相通,垄指田埂,古代人们看到横亘于关中平原西部的山脉如同田埂一样,就把它们称之为陇山。陇山,先秦时期是华夏与西戎的分界山,也是渭河平原与陇西高原的分界山。现在是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与陕西陇县的分界线。南北朝以前,陇山一直有陇首、陇头、陇坂、陇坻、分水岭、鹦鹉山、关山之别称。
六盘山是黄土高原西边的一座年轻山峰,它是2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运动冲击波的强烈运动,使地层褶皱断裂而形成的。上山盘道六重始达山顶,又名六盘山。六盘山脉地跨陕甘宁三省区,南北迤逦200余公里,南起陕西省宝鸡市,最北至宁夏海原县境内。从唐开始,六盘山纳入陇山范围,始有大小陇山之别。大陇山即六盘山,地处陇山北段,小陇山即陇头、关山,地处陇山南段。六盘山是1935年10月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气壮山河,一改“陇头”诗边塞思乡、征戍苦寒、反思战争的格调,使六盘山扬名天下,成为35座革命名山之一。因六盘山的名气渐渐盖过陇山,现在六盘山成了山脉名,把陇山纳入六盘山范围,则把六盘山南部叫陇山。六盘山主峰米缸山达2,942米,在隆德县境内。国家把西北陕甘宁青脱贫攻坚的硬骨头69个县区统称为六盘山片区。宝鸡的陇县、千阳县、麟游县、扶风县位列其中。
古代道路首先考虑的是军事,其次才是政治,由于陇山特殊的战略位置,陇关、陇关道注重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浓浓的一笔印记,为陇县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长安沿渭河、千河至陇县,翻越陇山经天水到陇西的道路,史称关陇大道。陇县境内的古道从正北逆时针数,分别为回中道、陇关道、咸宜道、南由道、金川陇州道、凤翔陇州道。通往天水的道路,道路越靠南,海拔越低,到天水绕路越少,路却越难走。
回中道开通最早。南端起于今陇县北,沿北河经温水镇、火烧寨镇、新集川镇东部入甘肃平凉华亭县神峪回族乡下关村后向东经华亭县东华镇到达平凉崆峒区四十里铺的萧关。关中是指在四关之中。北边之关就是萧关,萧关是拱卫关中、长安防御的西北门户。其余三关是西散关、东函谷关、南武关。回中道的开辟为后来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第一次西巡,“巡陇西、北地(北地郡,统甘肃旧宁夏、庆阳、平凉、固原、泾州诸府州地)、出鸡头山(今镇原县开边镇境内),过回中。”(《史记·秦始皇本纪》)。为保障始皇西巡,前221年把回中道整修为驰道,并在今陇县修建了回中宫。回中是秦汉时一个区域性的名称,与关中、汉中之类名称相类似,泛指秦汉北地、陇西两郡之间的地域空间。
汉朝与西域交流增多,走回中道翻越关山后,走平凉蜿蜒曲折,绕的路线长,改翻越关山后经今张家川马鹿镇(1953年划属甘肃)直达天水,西汉建陇关后,这条道路遂称陇关道,并开辟为驿干道,后称丝绸之路南道。关在古代是一个要塞,是一种通道或障碍,它是历史上战争和军事防御的产物,是边疆地区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关多设置在边界的险要之处,并驻兵防守,堪称是国之门户和锁钥。陇山是古代东西通道上的一处险要关隘,故把陇山称关山。
自汉至明,关山先后筑过三关。汉武帝年间在今固关镇洪家滩第一次设陇关。为体现历史的沧桑感,后世人把陇关称汉关。因汉武帝视察时,忽遇大雨,雷声大震,改称大震关。唐朝有近百年时间,为防御吐蕃东进,曾在陇关道立石植树阻塞关隘,直至秦州(天水)复归唐朝,才重新修通陇关道。唐大中六年(852)陇州防御史薛逵巡查大震关,当走到今固关镇二桥时,觉得此处地势险要,又比大震关用水方便,且便于驻兵,上书朝廷在此建关。取“戎马安定,保乡安民”之意称新关为安戎关。建了新关,原来的大震关就叫故关,陇县今固关镇原来叫故关镇。民国时期改故为固。五代梁贞明六年(920)在今曹家湾镇宜关村建的关称咸宜关。建咸宜关不是废安戎关,而是增加了一道翻越陇山的道路。过咸宜关翻越关山到长宁驿,经马鹿、清水到天水。虽从咸宜关到长宁驿路段艰险,但比起陇关道路程缩短了许多。这条道史称咸宜道。
金川陇州道是今宝平路。凤翔陇州道是陇州到长安的大驿道。陈仓区大水川景区所在的香泉镇原来属陇县管辖,1949年8月划归宝鸡县管辖。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在香泉建立了南由县,后更名为含州和陇安县,时间长达一千余年。秦汉时,沿六川河——灵宝峡——香泉——通天河——天水开辟了一条古道,因主要位于南由县境内,故称为南由道,唐时曾设安夷关,又称安夷道。这条古道盛于唐宋,在南宋和金对峙时的重要地位达到高峰。灵宝峡峭壁上还留有民国27年(1938)时任陇县县长张丰胄的行书“灵宝峡”3个大字。
陇关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第一关,也是陇右道第一关。在明朝开通海运之前,关陇道一直为中国连接欧亚非大陆的交通枢纽。陇关并非某一关塞的专有称谓,大震关、安戎关和咸宜关都曾被称为陇关。陇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近代陇关最后一战为1949年7月29日结束的固关战斗。固关战斗的胜利标志着陇县全境解放,为解放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打开了大门。
从先秦到元朝,不论开拓疆土、巩固国防,还是对外交往,历代帝王、文人骚客都曾经在陇山驻足;霍去病出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文成公主出嫁吐蕃等与西域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都与陇山有关,他们给陇山留下许多美丽传说和壮丽诗篇,陇山是名符其实的文化山。
由于陇山距长安城不是很远,登上顶巅回望秦川时,极易产生怀乡之情,再加上陇山外接大漠边陲,翻过此山就意味着离开中土,所以去国赴边之感便油然而生,因而在中国文学史和音乐史上,陇头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从汉魏至明清,逐渐形成了包括陇山、陇关、陇头水、陇山鹦鹉等系列的陇头题材;从音乐的角度来看,早在汉代就产生了《陇头水》《关山月》等乐曲。历代诗词里,关于陇山、关山、陇头、陇头水的描写汗牛充栋,已形成了一个固定意象的典故。曹操有《度关山》《木兰辞》里有“关山度若飞”;李白有《关山月》,王维有“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杜甫有“迟回渡陇怯,浩荡及关愁”;李贺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岑参有“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戴叔伦有“明月照关山,秋风人未还”;朱家仁有“陇头流水声呜咽,陇山石坂行难越”;王建有“陇水何年陇头别,不在山中亦呜咽”……
陇县近代交通的发展始于民国时期。民国28年(1939)沿金川陇州道、回中道修建了宝平公路陇县段,现改为陇凤公路(S212线)。宝(鸡)中(卫)铁路、宝(鸡)汉(中)高速都是沿回中道修建的。宝汉高速千阳至陇县火烧寨段2010年10月26日建成通车,是陇县第一条高速公路。又经过11年建设,宝(鸡)平(凉)高速终于于2021年7月9日全线投入运营。1995年宝中铁路通车,结束了陇县无火车的历史。宝中铁路在陇县境内沿凤翔陇州道、回中道修建,设娘娘庙、陇县、史家堡、火烧寨4个站。只可惜,由于历史原因,陇县车站设置成四等小站。在私家车还不普及的前十多年,每到夏季、正月十五前后,陇县火车站车水马龙,人们争相坐火车到陇县纳凉、看社火。现在陇县人去西安,还是喜欢坐火车,主要是方便且经济实惠。娘娘庙在陇县东风镇,娘娘指的是李世民的爱妻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是陇州南由县香泉人,隋唐著名武将长孙无忌是她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