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来泉州,我今天应该在印度洋上,继续和我的船员伙伴们劈风斩浪。”在福建泉州这座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知名摄影家尔冬强对中新社记者这样说。
“重走海丝之路·助力泉州申遗”摄影大展汇聚海内外摄影名家的100多幅作品。 江金虹 摄
11日,尔冬强受邀出席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以“中外交流历史遗存田野调查”为题侃侃而谈,解读“海丝”路上的“中国密码”。
最近五年,尔冬强一直驾驶着无动力帆船,沿着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驶去:从菲律宾群岛、马来西亚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一直到安德曼海、黑海、地中海和波罗的海……
古时,中国的商船正是在每年初冬等风来,待风信一起便扬帆远航,顺风推送到遥远的大海。感叹于中国先民的冒险精神,尔冬强总是希望尽可能地复制他们出行的方式。“因为风,先民们会漂到不同的地方,由此中华文明在‘海丝’沿线大大小小的海岛上都有痕迹,这也是我深深为之着迷的原因。”
海上航行时,尔冬强走访了古时中国人去过的很多地方:在苏比克港看到旧时“广州十三行”的南洋分号,在苏门答腊见识过中式的舞龙,还在斯里兰卡找到古代中国的瓷器……在他看来,这样的海上航行,就是一次见证中华文明流播四海的过程。
“作为一个用镜头记录一切的摄影者,我必须要到现场去、到海上去、到海岛上去。”尔冬强说,“时至今日,我仍然可以在‘海丝’沿线国家甚至途经的每一个小岛寻觅到中华文明的痕迹,它们以服装、建筑、舞蹈、音乐、语言、美食和民间宗教信仰等多种形式沿袭下来。”
在发现与记录之余,尔冬强也收藏了大批的“侨批封”。他告诉记者,过去没有银行、邮局,下南洋打拼的中国人想要寄钱回家,就得请写字先生给家里写信;待到做侨批局生意的人在南洋置办货物返回国时,这一摞“侨批封”就随大船将远方亲人的挂念带回家乡。
“这些侨批封里蕴藏着很多人的故事,这些‘人生密码’也在等待后人细细解读。”尔冬强说。
“今天的我们看‘丝绸之路’,不仅要看以前的历史,更要着眼于现在与将来,讲好新时代丝路故事。”尔冬强表示,接下来,他将继续用双脚丈量“丝路”,期待能在泉州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汇报展”,将自己多年来关注“海上丝绸之路”所积攒的大量珍贵文献,以及重走“海丝”所拍摄的大量视觉图片呈现在公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