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山川形势,很有意味。打个比方,“塞上江南”的黄河川区卫宁平原、银川平原一带,自然是姿容娇媚、仪态万方的西夏女郎了,而以固原为主的六盘山一带,则无疑是憨厚质朴、强悍内敛的西北汉子。
走固原,仿佛不是在走,而是在感受,时时刻刻在感受,一种古钟般的,回音悠长的心灵撞击。暮色沉沉里,我抚摸固原古城墙,断垣残壁上,铁蒺藜似的莎草叶子的时候,野风凌厉中,我登上六盘山长征纪念亭,在最高处,南望群山逶迤的时候……那种感觉,分外强烈,分外震撼。
固原回来,朋友问我,感觉如何,我几乎是脱口而出,就两个字,“风硬”。同行采风的,一位细眼细心,水样柔软的女作家说,“风硬水软”。我想,千里黄河富宁夏,水软形容黄河两岸,富饶美丽的川区,颇为贴切。六盘山区,月亮山地,遮雨挡风,饱历沧桑,尤其风景别异,风物雄奇,风俗多姿,其风确实硬厚。
须弥山
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须弥山在佛教里很是有名,称其为宝山,妙光山,是山中之王,在婆娑世界里,那地位是极高的。从俗世看,须弥山石窟,是中国十大名窟之一,国家级风景区,无论旅游研究拜谒,是不能不看的。僧俗两界,无论怎么说,须弥山都算名山的。 这次采风的第一站便是须弥山。
时间是在四月二十八日上午。 出固原城大约一个小时,便来到了须弥山前。宏观望去,形势果然非凡。群山环抱里,矗立一座大山,突兀陡峭,状如覆钟。崖壁上下,大小洞窟如繁星点点。山体沟渠褶皱处松柏杉榆荫翳,蓊蓊郁郁,裸露处则灰白橘黄如颜。四围山势状如莲花,松柏苍郁,曲径通幽,真不愧是梵刹地方。 进入山门后,地势略显平缓,山根有数处小景,颇为精致,各有说法。作协秘书长闫君请了导游小胡,给大家讲解。文人心野,走着走着,便四散去了。三三两两,若岩羊一般,悬挂四处山径,岩下窟前,指指点点。
大概二十几年前的一个秋日,我曾用了大半天时间,遍览了须弥山景,这次便决定不用上山去了。 游览须弥山,的确是需要一些体力的。除主山外,另有八峰一百余窟,窟窟皆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 须弥山石窟,据考始建于约一千六百多年前。依崖凿壁,遂成洞窟。其窟大多为中心支撑式敞口崖窟,佛像有立有坐,有大有小,皆形态生动,饱满丰硕。史料记载自北魏时候起,历代皆有建造,但以唐代风格最多。 历史上宁夏地处边塞,文化包容。须弥山便是如此。小胡总结得简洁,上佛下道。
现在的须弥山,有佛亦有道,这一点,在内地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 诗人杨贵峰,作家张纫芳、月里多等年轻一伙儿,早已不见了踪影。 我们几个便在山下小憩,近旁有老少三人兜售珠串手链,上前闲聊,为当地野山桃小核穿成。闲踱间,扶栏观望,不经意间看见栏外是一深谷,谷中有小河细流,蜿蜒西去。小胡说,看见没有,那河叫小清河,河边那条小道,就是古丝绸之路。 我精神顿时一震,仔细瞻望,顺着河岸处,的确是一条细细的小路,估计约莫一尺来宽,在岸边绿草映衬下,分外醒目。
我一时遐想想开去,隐约中似乎看见有一行驼队蹒跚远去,驼铃叮当…… 对岸公路上,不时有一辆车子飞驰而过…… 时空交错里,忽听有人叫着,走吧,去杏坛林那儿看看。 已经有人两两三三地下山来了。摄影家钱兄依旧气宇轩昂,健步如飞,热情地叫我们摆姿势,拍照。几个人便来到杏林坛前面照了相。又觉得侧面不远处一处小景不错,又去拍了一遭。这时,预设时间已差不多了。 赶紧跑回停车处,上车,告辞了须弥山。
火石寨
火石寨很有名。 火石寨是宁夏境内仅有的一处雅丹地貌。在固原地区,甚或六盘山一带,以至整个宁夏,火石寨都是一处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去火石寨的路上,有人打趣说,火石寨有寨主吗,寨主是谁。其实这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火样山石。
试想一下,沉闷的灰白色的黄土高原腹心地区,兀的出现一片火一样的特殊地貌,是多么动人,多么提神,多么教人惊喜哦。 在西吉县城不大的一家饭馆里,匆匆吃了碗名气不小的生汆面,我们便急急赶往火石寨。 火石寨距县城不远,不一会儿,车子进入一条山谷,两边山坡上一树树野桃花,惹得《文艺报》的余主任女士,厦门女诗人怡筠女士连连惊呼,欲下车拍照。
当地文联的同行们说,不急,马上到了,野桃花多得很。 婉转之间,车子便停到寨门前面。 寨门左侧,一块粗约三四十围,高约数十丈的铁锈红色巨石,赫然矗立着,仿佛一尊金刚。正面大书“国家地质森林公园火石寨”几个金色大字,颇为抓眼。寨门前有落地方石,上面有火石寨的详尽说明。
寨门内水泥大道两侧,有草坪有小树。果然几株山桃开得正欢。可以看见里面不远处同样紫红色的建筑物,是“火石寨博物馆”。 为节省时间,活动的组织者,宁夏作协秘书长闫宏伟与当地同行和“寨主”商谈后,车子便绕道将大家直接拉到景区中心。 景区很大,满眼尽是紫红的山石,翠绿的山皱。红绿相间,颇具民族风情。 景区中心是一大广场,右侧山势缓漫,山坡灌木茂密,时有奇岩怪石,呲牙咧嘴,瘪嘴瞪眼,奇形怪状,教人玩味无穷。左侧壁立千仞,紫红色崖壁直立摩天, 崖根时见小洞,听说是烧香敬神的地方,崖上有悬空栈道,看着心惊胆战。仰得脖子酸痛,觉得还是深入看看得好。便转入山间小径,途中遇诗人闫云霞,侯雨虹,张玫等,便结伴而行,拾级而上。 行到山腰,又拐入左侧悬崖上小道,人人小心地仄身挪了过去。
前方有一贴崖平台,十多平米样子,崖壁开凿一小屋,不过七八平米,供奉道教神灵。屋外一中年男子坐椅子上,目中无人。搭讪以后,才知道他是一位出家道士。继续前行不远,无路可走,于是折返,沿道士小屋一侧窄陡台阶上到屋顶,面前便是直立崖壁,有开凿台阶直达顶上,台阶两侧有手指般粗的铁链垂下。
想,该是天梯哦。同行者一位恐高,不可勉强,嘱其原路返回山下。最担心的云霞大姐,说没事的,能上去的。于是几人便头脚抵触,攀援上去。 山顶有精致小亭,可观四方风景。站立亭中,四顾而望,近处风光旖旎,林草茂盛,远处气象阔大,山脉连绵。诗人张玫一时兴起,双手圈嘴,朝四方天地“嗷嗷”呼叫。 见前面山脊上有诗人邓兄李兄几人歇脚,我们于是离开小亭,赶往一处。谈笑间,时间倏忽而过。集合的时间快到了。不敢留恋,匆匆择路下山,离开了山石似火的火石寨。
震 湖
震湖在宁夏西吉县境内,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地震堰塞湖之一。九十五年前的海原大地震,以其烈度最大,震级最高,伤亡最惨烈而震惊世界。 如此有名的一处自然遗址,是不能不看看的。于是,四月二十八日下午,离开了火石寨,采风团一行驱车前往西吉震湖。
很多人的印象里,特别是域外人们,提起西海固地区,便自然联想到那个逐渐成为记忆的词汇——苦甲天下。如今的西海固地区,早已是另一番模样。以西吉论,是全国闻名的“文学之乡”, “土豆之乡”,处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顷刻间,沿途见闻便予以佐证。 一路南行,车子转上一道山梁,无意间拂开遮阳窗帘,右侧一看,哇,大家不约而同地轻呼一声。
世外桃源,美极了的世外桃源,一定是现代的世外桃源…… 公路右侧是一处巨大的山洼地,形如大锅。底部是不大的平整的农田,四围是一律的浑圆状黄土山丘。令人击掌拍案的,是那层层绕山梯田,从山根一直缠绕上山巅,其壮美一点儿也不亚于云阳梯田,不过一个是旱田,一个是水田罢了。山洼的右前方接近山顶的地方,是一大片平地,住着三四十户人家。房屋排列有序,统一的白墙红瓦,鸡犬不鸣,绿树婆娑,那份儿宁静祥和,一时教人沉醉。
当时就想,若在此处建一小型观景亭台,岂不妙哉。见时间充裕,便及时停车,一帮人大呼小叫拍照留念。 在党家岔,车子拐上去往苏堡乡的公路,绕过一个山弯,车子的左侧的山谷里,立时出现了一弯碧水,沿着车行的方向,顺着山势,一直碧蓝到远方。当地同行介绍说,这是震湖一端,但不是观景的最佳地方。最佳点在苏堡。
很快的,我们就到了苏堡。苏堡是震湖的转弯处,一处不规则三角形的山谷平地。震湖管理处设在苏堡,已经建好了观湖小亭,震湖广场,岸边的游艇入门处正在建设,十几个工人忙前忙后的……显然这是一个蓬勃成长的景点。 湖里有三只游艇,承包人是附近村庄的,叫张海军。他不到四十,两个孩子在上小学。他说妻子务弄着家里的庄稼,自己承包游艇,收入还行,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宏伟跟同来的作协苏副主席几个人决定,最好去对面山头苏家古堡那里,可以俯瞰震湖全貌。
的确,远处山头上有座不小的古堡,很是醒目。打听了一下,才知道古堡是旧社会为了预防劫匪而建,如今早已废弃。于是登车盘旋上山,停到那棵孤独的瞭望树近旁。 苏家古堡的确是震湖观景的好去处。对面的山嘴突出,将山谷中碧蓝的震湖折成一个牛轭形状。苏家古堡正好在牛轭突出的地方,山头上随便走走,便可拍到七八公里水面震湖的全貌。大家四散开去,自找地点拍照。 我惦记着古堡,想象着古堡里究竟是什么样子。
随意拍了几张照片,顺道携了云霞大姐,沿山顶小径去古堡看看究竟。古堡外山头上,苏副主席正在拍照,没有打扰他。我们绕古堡一周,见堡墙依然完整挺立,没什么破损,墙外有八尺宽壕沟,正门方向建成夹层,仿佛微缩的瓮城,门洞窄小,勉强两人通过。防守如此,令人感叹不已。如此绝妙震湖辅景,却冷落如此,实在可惜。钻进去看了,一片空地成了农田,塑料覆膜种着什么…… 回去的路上,我想,震湖景区,是一处自然赐予的充满潜力与希望的景致……
长征亭
四月二十九日上午,采风团一行去了六盘山中的红军长征纪念亭。 无论站在那个视角看,无论文化无论肤色国别,红军长征都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壮举,红军长征已经正在成为全人类的人文财富。 进入六盘山区,满山苍翠扑面而来,尽管春色已老,过不了几天就立夏了,那种浓郁的清凉,仿佛又使人回到了初春时节。 车子沿盘山公路曲折而上,接近山顶的地方,红军长征纪念亭便到了。这儿是一大块山丫平地,海拔大概超过两千五百米的。
近年来旅游事业发展迅速,景点前小街已具雏形。正面看去,六大立柱式灯柱分列正门两侧,中间是有两组古铜色群雕,反映的是红军前仆后继,一往无前的精神风貌。过了群雕,便是一巨大广场,两侧平房为各式小商店,尽头是横向贯穿的是三面巨幅招展红旗塑像很是壮观。红旗塑像背后,从两侧台阶上去,便是六折的一百零二级台阶。
上了台阶,便是长征展览馆,面积很大。从展览馆大厅可上到屋顶,屋顶兼做观景平台。四周围有栏杆护卫,靠山一侧矗立高大巨型碑体,正面鎏金毛泽东草书的《清平乐 六盘山》,侧面大书“红军长征纪念碑”,同样鎏金。 我们进去时,广播里正播放着《长征组歌》的曲目,隐隐中让人想象里闪现过一幅幅自导的长征画面…… 长征史实,从各种媒介里,我们已经了解了不少,至少我个人是这样的。
我总觉得,长征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战争,还有做人,生活,事业…… 观景台上的视野极其阔大,茫茫远山尽览眼底,苍茫人间尽入胸怀,教人瞬间顿生浩然之气,教人瞬间似乎稍解伟人情怀…… 在观景台上,我流连好久,想了好久…… 侧望,远处正门出口方向,有山道蜿蜒而上,直达最高处的小亭处,估计那里该是真正的纪念亭了。时间很紧,这次是不能去了,远眺也罢。
跟固原作家李敏钱兄等照了相,便返回车上,离开了红军长征纪念亭景点。 六盘山下,固原同行领我们来到一处特别的景点——王洛宾与五朵梅纪念馆,着实给大家一个惊喜。展馆内是没有去的,在院子里王洛宾与五朵梅的雕塑,洁白 的汉白玉质地,王洛宾一手执笔,一手拿着笔记本,坐在一侧倾听记录,回族女民歌手,“花儿王”五朵梅身着民族服饰,做载歌载舞状。
固原作家悟君给我们介绍了西部歌王王洛宾,行径宁夏六盘山区,向五朵梅学唱花儿的故事。并即兴引吭高歌了一端花儿,“前半夜想你(着)呼啦(着)睡着了,后半夜想你(着)鸡叫(着)天亮了”…… 我对民歌,特别是西部民歌素有特殊情愫,往往不敢去听,那种情真意切的旋律,会教我不由自主的眼眶湿润……
萧 关
从王洛宾与五朵梅纪念馆出来,采风团一行便前往萧关。 萧关,是一个最容易教人追思古今的地方。 想象里,萧关是森然的,铁灰色的,凛凛野风中,四顾茫然,仿佛蒙眬中铁马奔腾,征旅蹒跚,隐隐中鼓角铮鸣,边声羌管……大概是从没到过萧关,心中便只存历史的萧关了。 萧关是边塞重关,出关便是塞上,更远便是塞外,关内便是塞下。唐王维曾“萧关逢侯骑”,岑参曾叹“凉秋八月萧关道”, 著名的该是北宋范仲淹《渔家傲》数阙,是边塞征战倥偬的萧关写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苍凉悲壮,激起古今多少仁人志士的激烈壮怀。
途中,我一反往日去景点时的亢奋状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我一直觉得,大西北行走,有两座边塞雄关不可不游。西是嘉峪关,北是萧关。吊谒萧关了,心情却不免忐忑。历史的烟尘里,如今的萧关怎样呢? 车窗外,山形愈加峻峭,山色愈加葱绿,野桃花点缀期间,若星若眼,泾水伴流,清澈而散漫…… 不觉不知,萧关到了。 啊!果然形势不凡! 两山相对,一水中流,绝妙的一处天然战略要隘。似乎很默契,同行诗人作家无人喧哗,默默进入关城。 关城是新建的,该是在原址上的。青砖城墙,紫红关门,尽管少了点儿沧桑,造型却依然雄伟。城内有草坪绿树,小道曲径,墙壁上大幅古今辞赋遗作,史上关塞人物。西北方是一玲珑小亭,厅内青石石碑上大书柳体繁写的“萧关”二字。
时近正午,天气正热,阳光亮刺。摄影家钱兄跑前跑后,拍人摄物。诗人邓兄、李兄、闫大姐等登上城墙,定是发思古之幽情去了。我脚步翼翼,耽怕惊动关下古人。仁智的文瑾用手机拍摄烁烁桃花,见她打伞极不方便,就上前去帮她打伞遮阳了。揣想,这位著名的回族女诗人,心细如发,在这儿,拍摄夭夭野桃花,留住的不仅仅是古关野花,她定是在留住和平,留住安宁,留住美好,留住漫漫史尘中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 登上关墙,走进角楼,感觉山风嗖嗖,凉意顿生。极目远眺,峰峦叠嶂,连绵远去,山上林草茂密,烽堠隐约,绝似泼墨写意,洒脱壮观。战争的烽烟早已散尽。
一条友善的彩带,抛向中亚,抛向中东,抛向欧洲,丝绸之路上,一座座曾经的关隘,已经成为新时期发展旅途中的一个个驿站。靠在女墙上,顺关峡望去,那边,中宝铁路,银武高速,312国道,定然车来人往,交通繁忙。另一边,是正在迅速崛起的西部大地…… 萧关古塞啊,丝绸之路上,西出长安第一雄关,多少年多少代,你曾经关住了什么?你却又关不住什么…… 关城外那段古城墙,本想去抚摸一下,泾河龙女与柳毅传书的浪漫,本想去看看,三关口瓦亭峡的松声,本想去听听…… 萧关,壮丽雄险的关塞风物,使我的想法竟一下子贪婪了…… 下午另有安排,赶紧收回思绪,就返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