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如何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学前期是指儿童从三岁到六、七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一个时期,所以叫学前期。又因为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时期,所以又叫幼儿期。学龄前期儿童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由于脑的迅速发展发育与外界接触频繁复杂化,智力已接近成人的80%,心理发展在这一时期也特别迅速。其心理特点主要有:

如何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1. 参加成人社会实践的愿望、对劳动、学习、需求增高

  我们知道,儿童出生以后,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下,经过三年的时间,已从一个软弱无能的个体发展到能够直立行走,广泛操纵物体,进行初步的言语交际,并且能从事一些最初步的游戏活动。就在这样发展的基础上,儿童进入了学前时期。进入学前时期的儿童,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生活的愿望。同时,由于考虑到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增长,成人也对儿童提出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开始要求儿童独立地担负某些简单的职责,如自己穿衣、吃饭、收拾玩具、当值日生等。开始要求儿童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活动。这就是说,学前儿童开始产生了新的需要,即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劳动和学习活动的需要。

  2. 有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想象,社会情感随之产生

  学前儿童由于知识经验的贫乏,由于言语还不够发展,因而主要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当然,学前儿童也在不断形成一般表象和低级的概念,他们已能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但是无论如何,这些概念和逻辑思维都具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的特色。他们一般不能给事物下抽象的定义,而只能下功用性的定义。例如,花是好看的,果实是好吃的,椅子是可以坐的东西等。学前儿童也能掌握数的概念和进行计算,但是同样需要直观形象的不断支持和强化,否则就会有很大的困难。

  3. 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自控性有较明显的发展,故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绪,可独立和较细致地对外部事物和内心品质进行评价,初步显露出了个性;婴儿的行为主要是受直接作用于他的事物所支配的,把这些事物挪开了,儿童的心理活动也就随之而停止或改变。到了学前时期,由于儿童在教育影响下,皮质抑制的迅速发展和言语系统的初步发展,因而行为的自觉性就逐渐发展起来,能逐渐使自己的行为服从较远的目的,这就为形成儿童最初的个性倾向提供主要条件。这种最初的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都会保留它的痕迹,因而在人的心理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作用。幼儿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们应当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使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

  4. 对两性区别有一定的认识

  能够意识到男孩和女孩是有区别的(通过上厕所的差异或者衣着打扮上的不同),也能注意到喜欢男孩和喜欢女孩是有分别的,跟父母讲起幼儿园里的朋友时会特别强调那个男孩或者是那个女孩玩的好。这个时候父母和老师应该不要过分的去强调这个事情的质上,而是应该适当的引导儿童到交朋友上的角度,当然严厉的教育是肯定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