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的力量

大西北,黄河边,有一本杂志叫《读者》。23年来,这本杂志推崇高尚、平凡,不管是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比较单调的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在一个浮燥、庸俗之风一度在出版届甚嚣尘上的时候,《读者》坚守自己纯净的精神阵地,不仅没有在大浪淘沙的市场时代出局,更是凭借自己 几乎固执的追求 ,创造了亚洲第一中文期刊的神话,在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中,紧随著名的美国《读者文摘》、《国家地理》和《时代周刊》之后排名第四。用编辑部的话,这叫"读者"的力量。

"读者用人民币把票投给了《读者》"

“读者”的力量
《读者》主编彭长城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和所有需要赢利才能生存的刊物一样,《读者》也需要在市场中证明自己 。

1981年,《读者》创刊,最初的发行量只有10万份不到,定价人民币3角。随后的三年间,这本清新的杂志跨过50万,100万,到1984年,上升到184万份发行量,进入中国期刊排行榜前10名。

上个世纪90年代,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给《读者》创造了一个裂变的机会,90年代末期发行量突破200万。2000年,《读者》改刊为半月刊,随后三年就上升到800万份,成为亚洲第一中文期刊。

2000年后,记者曾经四次采访《读者》的两任主编--胡亚权、彭长城。他们在介绍《读者》的成长 之路时,无一例外都讲到一个观点:读者的力量就是市场的力量。现任的主编彭长城说得更直接,他说:"读者用人民币把票投给了《读者》,在市场中选择了宣扬真善美的《读者》。"

据《读者》编辑部介绍,目前读者的800万份是在国内发行,从去年开始,已经正式进军北美和欧洲市场,显然,《读者》在谋求成为一本世界的心灵 读本。

"读者能够做到发行量800万份,因该说是他的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读者》编辑部主任陈泽奎说:"这是一种对优秀文化的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的尝试,我觉得它是对优秀文化的弘扬,正是对这种优秀 文化的弘扬,才得到读者的认可。"

创刊23年来,《读者》一直小心呵护自己 与读者的关系,每一次提价,每一次印刷风格和纸张的变化都要事先征求读者的意见。这种办刊的服务理念,无疑也促使更多的读者愿意为这本杂志掏腰包。

"从某种意义上说,《读者》追求 更加容易地把美好的东西交到读者手上的传播方式。"从胡亚权到彭长城,历任主编都力图使《读者》成为一本谁都能买得起的好刊物。今天,它每本的售价仅为3元,作为一本64页的杂志,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高价,很多刊物都选择铜版纸印刷时,读者仍旧选用普通纸。"不时髦,但实惠。"一位读者这样评价读者的作风。其实《读者》的农村版更实惠一些,创刊之初,胡亚权说,农村版首先必须要让农民买得起。

"市场主流的文化需求是健康向上的"

"《读者》的成功,实际是高尚的主题和真善美的精神在市场经济中的成功。"为追求 市场的轰动效应,不惜庸俗,甚至媚俗、低俗,在一段时期成了不少出版机构救市的良策。但《读者》却始终坚持 真善美的办刊方向,"办杂志是要有责任 心的。"彭长城这句话朴素,却是《读者》在出版市场闯大浪,经风雨无往不胜的真谛。

“读者”的力量
编辑部一位女编辑身边堆满了审定后的稿件
"《读者》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 真善美的主题,阳光的主题,都是因为办刊物有一种责任,这种责任 说到底是要推动社会进步,而一本杂志要把一种向前的东西,向上的东西,进步 的东西给读者,所以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 这种阳光主题吧。"彭长城说,余秋雨认为《读者》弘扬了一种深远魅力的道义原则和美学原则,因为这种原则恰恰是一个社会所必需的,而且是一种社会长远向上的原则。《读者》多少年前就价格很便宜,而且很大众,而且它并不庸俗,它是一种迎合,一种潜移默化把这个社会上真善美的东西,把普通大众的一种积极 向上的态度和真正的人性 的东西很好地把它弘扬出来,所以得到了很多读者的爱戴,也得到了读者的支持,所以《读者》杂志发行量越来越大有直接原因。"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会崇拜一种健康向上的东西,所以在这方面通过真正地书老百姓之情,写老百姓之事,最终和中国社会的进步 国民的要求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所以读者就成功了。"

彭长城说:"你不得不认识到,主流的文化消费需求是健康向上的,不是说完全低俗的,完全庸俗的东西就可以走向市场。因为人们心中最终储存的那份美好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它需要一种向上的东西来激发它。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们恰恰是满足了读者一种向上、求真、执美的心理。所以这也是一种很市场的、很人性 的东西。"

彭长城表示,一个办刊人不能目光短浅,把低俗的东西作为迎合读者不健康心理的做法,这样只能会饮鸩止渴,最终毁坏了自己 。一个有长远眼光的期刊应该志存高远,应该为老百姓为社会提供积极 向上的东西。陈泽奎说,只有具备好的社会效益,才会得到广泛的支持。同时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要求虽然每本杂志我们利润很少,但是就怕这种涓涓的小河,慢慢汇成大海,同样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彭长城认为这是一个主流杂志应该坚守的原则。

 《读者》健康向上的文化力量源自读者

"我们每天读者的来稿有七八百件,加上每天网上的投稿来信,每天平均下来有一千件,一年的数量就非常大。"为此,读者专门有一个服务部,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拆信。陈泽奎说,如今《读者》建设了短信平台,每天收到四五百条投稿和短信评价,海量的编读互动构建了《读者》这本心灵 杂志。因此,有人评价说,《读者》的健康向上的文化力量源自读者。

《读者》稿件来源均来自读者,编辑大量的工作集中在拆信,初选。每个编辑基本定下稿件,然后每个编辑交给编辑部主任校刊,然后交给美术编辑配图,图稿来了以后再重新画板样,再进行很严格的二次审稿,审稿完以后排出版样以后再审稿,就是决审,大概工序有七八道之多。陈泽奎说,一个编辑编完一期杂志,至少要阅读数千文章。

一本好的读本可能会影响 一个人的一生。西北师范大学新闻系的教师杨华1989年接触到《读者》。他说:"有一次出差,在火车上看了一本《读者》,上面有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和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里面说的对我们这种从农村进入城里的这种人的心灵 有一个很大的震撼。《读者》上面应该说有很多这样的文章从心底里来震撼人。"

15年让杨华从一个学生成长 为了一名高校教师,而他对《读者》的钟爱,也潜移默化地影响 了他的学生。其中一位说:"因为我觉得它有些哲理小说,给我的人生 和生活有许多帮助,所以我从初中的时候就一直开始看《读者》这个杂志。"

《读者》追求 三种关怀

“读者”的力量

《读者》编辑部发稿人在审稿

彭长城在总结《读者》的底蕴时,说《读者》的追求 归纳起来就是三种关怀。

第一种关怀是文化的关怀。一个社会往前发展,每个人都希望 把自己 的文化底蕴打得很深厚;

第二种是情感关怀。这本杂志力图关照一个人从生老病死的整个成长 过程中间多样的情感需求;

第三种是成长 关怀。彭长城说,一个人要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你怎么让他实现价值,你必须提供一个实现价值的一种借鉴,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学习的榜样。期刊界好多人说我们是一种励志的杂志,恐怕缘于这里。我们通过反映人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每一个细小的脚印,提供一个稍微一跳就能够着的榜样,让你慢慢去体会。

其实《读者》也关注了社会生活中的很多领域,比如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关注了目前中国环保的现状,关注了弱势群体,关注了户籍制度,希望 工程。彭长城说其实这种关注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完善必须要经过的一些过程,所以你对每个过程的关注,实际上就是对整个社会越来越民主,越来越进步 这样一种脉络的关注。最终,对社会的关注就形成了杂志的核心的关注。


人生百态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