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纸画

清乾隆22年(1757),广州为当时唯一官方对外开放的贸易港口。为因应贸易市场需求,当地的画室作坊用西画材料,以及草纸、绫绢等媒材,凭藉着流水作业、按程序分工的大量复制形式,投入各类外销贸易品的创作,详细记载广东一带各行各业的形态、生产工序、婚丧喜庆、寺庙神佛、官员服饰、各类刑罚内容,甚至是动物、花卉、山水等,充分展现中国风土民情。加以外销画具备价格便宜、画面窄小、易於携带等优点,促使许多来华的商人、军人、水手、游客等购买外销画回国作为馈赠亲友或转售之用。於是深受西方人喜爱的草纸画,随着中国近代海外贸易的开展而崭露头角。然而,草纸画何时登上世界的舞台,目前并无明确的资料足以证明,但最迟应不会晚於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G. H. R. Tillotson, Fan Kwae Pictures-Paintings and Drawings by George Chinnery and Other Artists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Corporation , London: Spink & Son Ltd. 1987。

考赖孟君,〈清代广州地区海景商馆图像贸易画之研究〉,东海大学美术学系硕士论文,1999。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广州博物馆,《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情调》,北京:中华书局,2001。


人生百态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