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之为徐蚌会战,那是决定现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战。蒋介石兵败淮海,犹如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从此一蹶不振,不久延续二十二年的蒋家王朝土崩瓦解。因此,中外战争史研究者把它称之为:“蒋介石的滑铁卢。”
【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至二十二日,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战役中,歼灭了黄百韬兵团的5个军又10个师,约10人马,黄百韬自杀。在第二阶段的十一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十五日,以中原野战军为主在双堆集地区战役中,歼灭了黄维兵团4个军11个师又1个快速纵队约12万人,中将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官吴绍周、第18军军长杨伯涛、第10军军长覃道善等被俘。第14军军长熊绶春被击毙。只有副司令官胡琏乘战车逃遁。当淮海战役进入第三阶段,即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五日,陷入重围的杜聿明集团还只剩下邱清泉第2兵团之第5、第12、第70、第72和第74军,李弥第13兵团还有第8、第9、第115军,总共8个军,被解放军团团包围在,以河南商丘永城陈官庄为中心的南北宽5公里,东西长10公里的狭小地区,孤立无援。
【轶事奇闻之一,敌军饥寒交加,军心动摇】十二月二十日开始,陈官庄地区风雪交加,气温骤降,空运补给时断时续。杜聿明集团陷入外无援兵,内缺粮弹的绝境,大批士兵冻饿而死,逃跑投降者日益增多。解放军把敌人的包围圈越缩越紧。敌人靠空投汽油,空投馒头、大饼、大米进行维持。可是敌人的战场越来越缩小,开始大部分物资空投在敌人范围内,以后是一部分物资空投到敌人那里,最后只是一小部分投到敌人那里,大部分投到解放军阵地范围来了。敌人饥寒交迫,把麦苗、树皮、马皮等一切可以吃的东西都吃光了,为了争抢空投物资,竟然互相残杀起来。淮海大平原,本来就是个穷乡贫里,又逢冬季,一望无际,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寒风刺骨,小雪凌厉,吃没吃的,喝没喝的,哆哆嗦嗦,只有发抖的份,没有打仗动弹的劲。像这等“丘八爷”,哪里还能打仗?恨不得有个老鼠窟窿钻进去。老天有眼,偏偏又大雪连天,铺天盖地,军心沮丧,怨声载道,无头苍蝇似的,到处瞎撞。有两个士兵,丧家犬似的,夹着尾巴,这里瞅瞅那里搜搜,在老乡手里抢得一碗热“糊涂”,—种用高粱面煮的稀粥,躲在墙旮旯里,你一口我一口,喝得正带劲;连长发现了,一把夺过来,自己喝开了;那边营长太太,看在眼里,急在肚里,忙来央求分一口,连长哪里舍得,你抢我夺。被营长看见了,上来就给连长两耳光,骂道:“你混蛋,好大胆,大天白日把太太玩!”太太抢得热“糊涂”饿狼似的往肚里倒,营长跑过来,抢了个碗底,舔了起来。这就是淮海战场上,敌军的写照!敌军徐州总医院院长,老兵油子有经验,从徐州逃离时啥也没带:装了两口袋大米,饿急了就生吃,救了他一命。就这样,在咱们解放军的胜利中,迎来了一九四九年。敌人被包围在冰天雪地里,包围圈不断压缩,敌我双方对峙不到百米。元旦那天,解放军阵地上,一片欢腾,战士们高举着雪白的大馒头,大包子,一边吃一边喊:“弟兄们,大家都是穷苦人,何苦为蒋介石卖命,挨饿受冻,过来吧,解放军优待俘虏,大馒头大包子管饱!”这办法确实有效,每当夜幕降临,成班成排的携枪过来投诚,缴枪,拽掉帽徽,接过馒头,狼吞虎咽,嘴里还不断哇啦着:“咱们下定了决心,携枪投诚解放军,从此不再受饥寒,吃大馒头大包子过新年!”
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轶事奇闻之二,瓦解敌军,攻心为上】我在华野2纵5师13团1营1连任连长。我们1营的阵地在郭楼右侧,地处敌人向南突围的要冲,敌我之间突围与反突围战斗不时发生。由于敌人缺粮日甚一日,进攻渐渐有气无力了。十二月二十五日深夜,我连潜伏哨发现有一个人打着小白旗,向我们阵地走来,只见他快步走一阵,停下来四处张望一下,尔后又快步走一阵,向我方靠近。待他走近我岗哨,哨兵喝道:“什么人,不准动!”这个人低声回答:“我…我…我是来投降的。”哨兵要他举双手转过身去,将他细看详查后带到连指挥所。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双手捂肚,腰背大弯,面黄肌瘦,语音低微”。他回避了我最初的提问,双目死死盯着通信员挎包里露出的包子,口中涎水直滴,不断地说:“我饿……给我点……吃的吧。”我见到他这副狼狈相,忙将几个肉包子递给他,指导员又送去一杯开水。他不顾一切大口地吞食着,我禁不住劝他:“慢点,别噎着了。”他一气吃了五六个包子,喝了两杯开水,慢慢缓过气来露出笑容,说他是蒋军90师203团8连2排5班的一等兵,叫周华。他说:“我们这个团守穆楼,当兵的已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都想逃跑活命。”
我们一面将这个情况报告上级,一面在阵地上召开党支部委员会,讨论开展政治攻势,瓦解敌军的措施。大家一致认为,自十二月十七日我军广播了毛主席《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以来,敌军官兵震动不小,我们理应趁势开展政治攻势。在我们连队最能奏效的办法是“馒头开路,传单先行”,在当面敌军中开展“交友”攻势,为总攻歼敌创造有利条件。得到营首长批准后,由副政指、文化教员负责这项工作,我和政指帮助他们选择送馒头、传单的地点、路线,并命令三班掩护配合。
一天夜晚,攻心战开始了。我们再三交待:第一次进行这一工作一定要谨慎,送放的地点离敌人前沿很近,千万注意动作敏捷、肃静、隐蔽,掩护的火力一定要准备好。他们出发后,我的心悬了起来,生怕出差错,不时看看马蹄表,老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凌晨一时,文化教员、三班同志回到阵地。得知他们一切顺利,没有发生任何意外,我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天刚亮,我忙着去前沿观察,发现我们送到敌人阵地前沿的东西都不见了,不由得心中大喜,估计一定有好戏在后头。果然,这天夜里先后有三批14名蒋军士兵投诚过来,共带来卡宾枪2支、冲锋枪5支、半自动步枪3支。初战告捷,大家兴奋异常。
3班长孙德玉提出个好建议:“让投诚过来的人现身说法,写信说明他们来到我军所见所闻,尤其是我军饭菜充足,起义人员走留自由、受到优待的情况,劝告蒋军的弟兄效法他们,毅然脱离险境。”我们采纳了他的合理建议,挑选投诚过来的原敌军203团2营5连5班班长年玉华写了一封劝降信,当晚与馒头一起送到敌人阵地前沿。效果特别好,投诚敌军一天多似一天。敌203团8连1排长刘玉山、2排长王永贵也先后带着自己一排人武装整齐的投奔过来。我指定一排全部投入对投诚人员接待、登记、初步审查和教育工作,忙得不亦乐乎。过来的蒋军士兵,被我们的行动感动得热泪盈眶,说再也不为蒋介石卖命了。有的家在解放区,说:“回家后努力生产,支援解放军解放全中国!”有的自愿加人解放军,说:“坚决参加咱穷人自己的队伍,杀敌立功,洗掉过去的耻辱。”
那几天炊事班负担最重,要多做好几倍的主、副食,供应全连和投诚过来的蒋军官兵。班长李兰中、副班长郭华南以身作则,带领全班日夜烧开水,做馒头。
投降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在总攻前的攻心战中,来我连投诚者即达140人,带来轻机枪4挺、冲锋枪40支、半自动步枪41支、卡宾枪7支、手枪7支,还有几百枚手榴弹和几千发子弹。一九四九年一月六日后,我军奉命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由于战斗进展很快,我们一营的阵地也不时变动,向我们连投诚的人更多了。通过这次实际行动,我们对毛主席“瓦解敌军”的政治工作原则认识得更深刻了。
粟裕曾经说过:“华东的解放,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民工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大炮弹。”淮海战役时,我们不仅自己有吃的,还可送给敌人去吃。敌人被包围了,我们每天晚上将大米饭、馍馍,送到阵地前面,第二天早上喊话。开始敌人不敢来吃,怕我们打枪,后来见我们并不打枪,就来了,每天早晨来抢饭吃,越来越多了。就这样被我们从政治上瓦解了不少。我军包围敌人一个多月,毙伤、瓦解了敌人10来万人。粟裕还说:“敌人最后被解决得这样快,应该归功于政治攻势的成功。四天四夜还不到,就歼敌20多万,平均每天歼敌四五万人。如果没有政治攻势,最后解决敌人不会这样快,我军的伤亡还要大些,证明攻心为上是正确的。”
陈毅元帅、粟裕大将
【轶事奇闻之三,敌军不堪一击,尸横遍野】在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我的感觉并不好,没有了让人龙睛虎眼、神经激荡的激情。因为两只格斗的猛虎,其中一只的筋骨已经垮了,精神已经蔫了,简直就像猫玩老鼠了,你说还有什么意思!
一九四九年一月六日,对杜聿明集团的总攻终于开始了,已经完全没了斗志的杜聿明的人马,就像一些狂风中的树叶,被卷得零乱飘散,不可收拾。四天的时间,几十万人就被拾掇光了。
这块地域铺展开了一副令人触目惊心的景观:到处都是尸体,国民党士兵的尸体。对当兵的来说,看到一些死尸还不是经常的事儿?问题是这里太多了,横枕竖压的,一片片、一叠叠、黄压压地铺在泥浆雪地里,顺着地势,高低起伏,绵远不绝,这就多出了一种力量,多出了一种量的冲击力。你就不由得不想象,原来这都是流着热血的身体啊!转眼就成了一堆堆死肉?这是怎么了!
还有,到处都是国民党的伤兵。共产党的军队只顾冲锋,一时来不及打扫战场,自己的伤兵都还照顾不过来,谁还顾得上他们!
我看见,一个伤兵被打掉了半拉脖子,食管都露到外边了,可生存的意志还是那么强烈,不知是谁丢给了他一个馒头,他咽不下去,就用手指捏下一块馒头,放在嘴里,硬向下捅,可以看见馒头在食管里一点点向下动,伤口里不住地向外冒血沫子。但他还是向下捅。
一个穿旗袍、很洋气的年轻女人,胳膊上带着黑纱,腿受了伤,看来实在撑不住劲儿了,一把抱住我的腿,非让我带走她不可。我看看周围的战友,自己的脸红红的发烧,使劲把她的手拽开了。我看到她淌着眼泪瘫在了地上。
吃过午饭,我们想烧点水喝,可四周河里的冰面上、雪地里,到处都是尸体,血一滩一滩的,根本找不到干净的地方。好几个人都带着空桶回来了。我又去找,找到一个已经没有人烟了的村子前边,好容易看见了一口井,探头一看,很深,里边结着一层薄冰,不过竟也有三具尸体。是晚上失脚掉下去的?怎么办?不喝这里的水?还到哪里去找?
我一咬牙,把桶递下去,墩破冰面,提上了一桶水。回去后,对大伙儿说这水干净,就这么对付过去了。
这个巨大的尸海交织在自己的脑子里,像一个过滤网似的,一下过滤掉了许多东西。我突然想:仗打到这个份儿上,意思在哪儿啊?娘的,这死的可惜都是中国人,要是小日本就好了---娘的,小日本不也是人吗?一下死这么多,也够瘮人的了。人不是都有脑子吗?有什么事儿商量着来不好吗?非得杀个尸山血海!
我又想起一句话来,咳---人看起来人模人样的,好像什么都明白,其实什么也不明白!压根就是些动物。大道理都是杀出来的!该杀的就得杀!哪个服软哪个吃亏!你软一份,对方就要凶上十份!你凶十分呢?对方就孬种了!当年和小日本不就是这样吗?
娘的!看来该杀就得杀!不杀就换不来新活法!
话又说回来了,蒋介石执意要挑起内战,搞他的独裁,共产党解放军能答应吗?解放区翻身的农民能不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吗?全国人民能答应吗?打内战不得人心啊!
解放军的大炮
【轶事奇闻之四,部队整编与吴化文其人其事】淮海战役一结束,鲁中南纵队移驻江苏省邳县曹八集一带休整待命。 二月,华野又进行了整编。遵照中央军委的统一命令,华东野战军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辖四个兵团和一个特种兵纵队。别说,在这次整编中,多数部队都扬眉吐气,喜气洋洋的,就我们鲁中南纵队被迎头打了一闷棍,差一点晕了。
我们这支由地方部队升级不长时间的部队,淮海一仗,打出了威风,打出了硬梆梆的骨头,一度被改编为华野第16纵队。淮海战场上,在“千炮万炮打不动,不是3纵是8纵”的口号之后,甚至又一度流传开“千炮万炮打不动,就数华野双八纵(16)”的说法。但因为改编为16纵的时间仅有十几天,接着就来了全军大整编,所以16纵没叫开。差一点令我们晕了的原因是,这一次虽然我们被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7兵团第35军,但军长却是吴化文。
原来,自吴化文率国民党整编第96军起义后,部队逃亡的逃亡,遣散的遣散,所剩已经不多了。但为了在形式上维持起义部队的完整性,还是把剩余的人集中起来,和鲁中南纵队一起,整编为第35军。辖103、104、105三个师。当然还是原鲁中南纵队的人数占多数。每师三个团中的两个团是原鲁中南纵队的,一个团是原吴化文部队的。军、师的主官是吴化文部队的,但政治委员和副职是原鲁中南纵队的。比如47师整编为103师后,原47师师长胡大荣升任副军长,原吴化文部队的于怀安担任了师长,像政委彭胜标,副师长翁少元,参谋长林毅,政治部主任南萍,都是原鲁中南纵队的人。因为心理上的因素,又加上原国民党的军官确实不适应共产党军队的打法,实际指挥权都在共产党的指挥员手里。比如第103师,作战指挥基本就是翁少元说了算,于怀安很乖巧,除了做做样子,履行程序上的义务,实质问题基本不参与意见。
但就是这样,原鲁中南纵队的官兵也是“血”不情愿,对吴化文他们很熟悉,起义前和他交过多次手,我们鲁中南纵队战士身上还有与他们打仗时留下的伤疤,他是有血债的。再说这个人一会儿投日本,一会儿投国民党,一会儿又投共产党,不成了一个拨楞鼓了?怎么说也不是个有骨气的人,反而是个投机分子。听说和他的部队整编在一起,不单是战士,就是军官也不乐意。有好多人跳着脚骂,说有人这么糟蹋咱们,是瞎了眼,放风要跑到别的部队里去。我们连里的这种叫骂声也没少到哪里去。就像兜头被人泼了一盆污水,你说这滋味能好受吗?
整编前,各部队的政委、教导员、指导员自己心里尽管憋得难受,还得一遍遍给别人做工作,说一是因为鲁中南纵队是老解放区成长起来的,觉悟高,经过多次战斗证明,是一支特别能打的部队,是基于高度信任才把改编吴化文部队的任务交给我们的;二是部队的比例是按二比一配置的,鲁中南的部队占多数;三是原吴化文部队的官兵毕竟是掉过头来打国民党的,是有觉悟的;四是现在哪个解放军的部队里没有国民党兵?许多部队俘虏兵的比例早就超过了原来的解放军,其实都是一回事。只要当了解放军,不就是一家人了?这样反反复复做工作,总算起了一点作用。
后来军里又拿出了一招,就是吴化文这个军长,亲自在全军大会上做了检讨。这人也有能耐,能屈能伸的,对过去的那段历史检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大伙儿一看,堂堂的大军长能做到这一步,也算不容易了,看上去也算说了真心话。这样,我们鲁中南纵队的人也就勉强地接受了这个结果。
整编后的35军,不但做到了满员,还加强、超编了许多,淮海战役前全纵队是14000人,现在是22000多人,武器弹药进行了充实更新。军有炮兵团,师有炮兵营,山炮、野炮、榴弹炮样样不缺;团有步炮连,营有机炮连,步兵炮、迫击炮、重机枪一应俱全,真正做到了兵强马壮。我们连也又换了一次装,汤姆式冲锋枪全换成了加拿大式冲锋枪。不是汤姆枪的火力不强,而是它太笨重,整个儿像个铁砣子。加拿大冲锋枪呢?很轻巧顺手,火力也不差,缺点就是没有保险,弄不好容易走火。这不要紧,小心点就是了。
值得一说的是,35军在渡江战役以后,攻占了南京,104师315团1营冲入南京总统府,插上了红旗。记录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个镜头的啊!我感到,这多多少少也算是替我们鲁中南纵队的同志们出了一口心中的闷气。
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吴化文,此人一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吴化文是山东人,最初参加西北军,是冯玉祥的勤务兵,冯很看重他,送他读书、上陆军大学,从勤务兵提拔到嫡系的张自忠师担任参谋长,当时才二十九岁。中原大战时,吴化文追随韩复榘叛冯投蒋,对冯玉祥西北军打击不小。后来韩复榘消极抗日被处决,蒋介石准备取消吴化文第三集团军手枪旅的番号,却造成士兵抗命哗变之势,第三集团军总指挥孙桐萱被迫请吴化文出山,保留原建制,并扩编为师。
抗战初期,吴化文为保存实力,申请留在山东打游击。曾与八路军合作反扫荡,也和八路军搞过摩擦战。一九四三年,突然投降日军,成为汪精卫伪军第三方面军总司令。当时他与部属商议投降之事时,分析了局势:若日本打胜,我们前途自然光明。若蒋介石打胜,一定会和共产党打仗的,若蒋介石不要我们,我们就去投靠共产党。吴化文部是山东汪伪军主力,曾为了扫荡八路军,制造了无人区,而遭到共产党鲁中军区三次讨吴战役的打击,竟然还能保存部队的实力。
日本投降前,吴化文即与蒋介石联系,迅速转正为国军新编第5路军,从鲁南、苏北向山东兖州进发接受日军投降,在山东界河遭陈毅部伏击,一个军全歼,对他打击很大。从此采用消极态度,对战斗任务,能躲就躲,甚至坐任滕县国民党友军被八路军消灭。因此,差点被王耀武奉蒋介石之命就地正法。但由于吴化文人缘颇好,有人通风报信,吴拒不离开兖州,又多方疏通,方免杀身之祸。吴文化部遭八路军包围,吴见势不妙跑到南京,去见冯玉祥,主动下跪负荆请罪。取得冯玉祥的原谅后,被介绍到李济深处与周恩来疏通,诡称起义,签署协议,让八路军解除了对吴化文部的包围。可解围之后,吴化文又向蒋介石谎报军情以寡敌众,成功突围。竟也获得蒋介石颁发的勋章。而陈毅派人来找吴化文要求兑现当初协议时,吴却托故避开。到了不得不见的时候,吴化文又诡称要做下边弟兄们的工作。
一九四七年,国民党军大举进攻山东,吴化文立即断绝与解放军联系,二周内征兵一万,得蒋介石嘉许,获青天白日勋章,并扩编为整编84师驻防河南东部。一九四八年四月,华东野战军发起潍县战役,吴化文奉命率整编84师与整编72师解潍县之围。吴化文故意行军缓慢,他听到童谣“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后,认为是预言,更为恐慌,未到潍县就直接撤到济南。七月,吴化文部的主力161旅被解放军伏击歼灭,吴伤心胆怯,重新开始联系共产党。但也同时在王耀武处活动,升到了整编96军军长。为留后路,吴化文又让其妻带大量存款去台湾开商店。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吴化文先是大军压境前,答应马上起义,又踌躇不定,继续拖延。迷茫之际去算命,求得一签:“波涛一小舟,水尽到滩头。展开冲天翅,勋业升王侯。”因此吴化文决定起义,与华野达成协议。由于吴化文继续拖延起义时间,华野即集中火力,全歼吴部一个营,迫使吴化文当日宣布起义。吴化文解放后就转业,任浙江省交通厅厅长,一九六二年去世时,周总理、朱老总及八大军区都送了花圈。
【淮海战役的战果与战损情况】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自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至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历时六十六天。国民党军先后投入7个兵团、2个绥靖区,34个军,86个师,共约80万人。解放军参战部队华野16个纵队,中野7个纵队,连同华东、中原军区地方部队共约60余万人。战役中,共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及其所指挥的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1个绥靖区,正规军连同其他部队共555099人,约占其参战兵力的69%。其中包括国民党军“王牌军”第5军和第18军,“五大主力”至此全部覆没(新1军、新6军在东北被歼灭,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被歼灭)。俘虏320355人,毙伤171151人,投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国民党少将以上高级将领俘虏124人,击毙6人,投诚22人,起义8人。解放军阵亡25954人,伤98818人,失踪11752人,合计136524人。
在大决战的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解放军的伤亡最大,超过其他两次战役伤亡的总和,占大决战总伤亡的53.8%,各种武器的损耗和弹药的消耗也最大,其中火炮损耗占总损耗的48%;长短枪损耗占总损耗的69.4%,轻重机枪的损耗占总损耗的61.8%,炮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8.7%,子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2.7%,炸药的消耗占总消耗的57.4%。而歼敌总数最多,占总歼敌数的35.8%,缴获则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