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了,除夕守岁之后,到了正月初一拜大年,初二、初三回娘家,然后正月初五称为“破五”,破五之后大家就都期盼着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了。
正月十五也称“元夕”、“上元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俗称“元宵节”。元宵节主要有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古时。元宵节这一天,平时不能出外自由活动的年轻女孩,这天可以互相结伴出来游玩,大家一起赏花灯、猜谜语,这样就给未婚的年轻人创造了一个寻找异性朋友的机会,同时也是青年男女和情人相会的最佳时机。所以,如果把传统的元宵节定为中国情人节,是最为恰当不过的。
元宵节从西汉起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这期间发生了许多和元宵节有关的古人轶事,让我们来罗列一二。
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的人是——汉文帝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儿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刘盈生性懦弱,母后吕雉成为了当朝实际掌权人,由于对母亲的残忍不满,又无力反抗,刘盈年仅23岁就忧郁而死。
刘盈死后,吕后临朝称制,长袖善舞,积极培植诸吕势力,引起了刘氏宗族的极大不满。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吕氏的诸侯们担心刘氏宗亲的报复,聚集在一起,密谋夺取刘汉政权。当时的齐王刘襄得到消息,为了保全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
刘襄在太尉周勃和右丞相陈平的帮助下,一举平叛诸吕谋反,吕氏一族全被剿灭。
诸吕之乱被平定后,大家迎立代王刘恒即位,是为汉文帝。
平叛诸吕之乱是在正月十五日,于是,在这一晚,汉文帝都要微服私访,到民间与民欢庆同乐。因正月又称“元月”,“夜”与“宵”同,所以,汉文帝就下令,将每年的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下令让百姓挂灯敬佛、赏花灯的人是——汉明帝
汉永平年间,一天,汉明帝刘庄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位身材高大的金人,头顶闪着光芒,降临到皇宫的中央,明帝正要开口问话,那金人突然腾空跃起,一直向西方飞去。梦醒后,明帝上朝向群臣详述梦中所见,一位臣子上前奏道:皇上所见的金人可能是西域的佛陀。
明帝听说西域有神,于是派遣中郎将蔡愔(yin)和其弟子秦景出使天竺求佛取经。
蔡愔在印度遇见了高僧竺法兰和迦叶摩腾,在蔡愔的极力邀请下,竺法兰和迦叶摩腾两人一起随着蔡愔用白马驮着佛经和释迦牟尼佛像于永平十年回到了洛阳,汉明帝很高兴,为纪念佛教进入中国,就在洛阳建立了一座庙宇,就是白马寺。
据宋僧赞宁《大宋僧史略》记载:“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十五日,谓之大神变月。汉明敕令烧灯,表佛法大明也。”
在印度,每逢十二月三十日,众僧人从四面八方赶来瞻仰佛的舍利子,并把这一天视为参佛的吉日。西域的十二月三十日是汉时的正月十五,因此,汉明帝听说后,为了弘扬佛法,就下令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晚上,在皇宫和寺院燃灯供众人参拜佛祖,后来,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就在民间流行起来,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正月十五传佳话,破镜重圆、成人之美的人——杨素
据唐·孟棨(qi)《本事诗·情感》记载,南陈后主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嫁给了太子舍人徐德言,夫妻两人琴瑟和谐,情深义厚。徐德言担心国破家亡后两人离散不能自保,于是把一面铜镜一劈两半,自己和公主各执半边,约定将来一旦失散,就于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把铜镜拿到集市上去卖,或许能得以相会。
隋开皇九年,杨素因南下灭陈有功,隋文帝就把才色俱佳的乐昌公主赐给杨素为妾,但公主终日郁郁寡欢。
徐德言按照约定时间,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千辛万苦来到了京城,在集市上果然看到一位老仆在卖半边破镜,而且价格不菲。徐德言拿出自己的一半铜镜刚好和老仆的破镜相合,在得知是公主让老仆来卖的铜镜之后,题诗道:
镜与人俱去,
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
空留明月辉。
老仆回去把诗交给了公主,公主看后,悲喜交加,不吃不喝。杨素问明情况,遂把徐德言召到家里,徐德言见到公主,两人相视落泪,杨素见此情景,也让公主赋诗一首,于是公主写道:
今日何迁此,
新官对旧官。
笑啼俱不敢,
方验做人难。
杨素看后非常感动,决定成人之美,于是把公主还给了徐德言,徐感激再三,随后携公主一起回到江南,白头到老。这就是“破镜重圆”典故的由来。
浪漫的元宵节诗词创作者——辛弃疾
辛弃疾有一首写元宵节的浪漫诗词,一直被人们视为爱情绝句。
这首诗就是辛弃疾的诗《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娥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正月十五的月圆之夜,夜放花千树,街道到处放着烟花,像是树从地上发芽开花,落地烟花星如雨,稍有风潇声动,彩灯玉壶马上随风而转,光彩飘摇,这一晚鱼龙灯舞,彻夜不眠。
满街光芒流转,笑语盈盈,暗香盈袖。一路在人流如织之中到处寻找着她,可是人流如海,满目生疏,蓦然回首,灯火阑珊之下,那人却独自鹤立。
如果置身于南宋时期辛弃疾逛花灯的那个元宵之夜,无疑到处是欢庆祥和的气氛,而且还有甜蜜的爱情,在那个浪漫的夜晚,人真的是会醉的。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人——田登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北宋时有一位太守名叫田登,为人专横跋扈,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个“登”字,所以要求属下和老百姓们都要避讳,只要是和“登”的同音字,都要用其他字来代替,否则,重则判刑,轻则会被打板子。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快到了,依照惯例,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告知大家,州里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以示庆祝。
出告示的官员为难了,要避讳太守的“登”,就不能用同音字“灯”了,但是不用“灯”,意思又不能表达明白,怎么办呢?终于,官员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灯”改成“火”字不就行了,于是,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告示贴出以后,外地人进城来看花灯,看到“放火”二字不明就里,问明缘由后,讽刺说:“真乃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也!”
第一位制作灯联的人——贾似道
灯联,是指贴在元宵节灯笼上的对联。
传闻最早的灯联制作和南宋末年的权臣贾似道有关。
有一年的元宵节,领兵镇守淮阴的贾似道让宾客们依照古句做副灯联,其中一位门客做了如下一首灯联:
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
由此,历史上最早的元宵节的灯联诞生了。
第一句:天下三分明月夜,出自唐代诗人徐凝的《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
桃叶眉尖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第二句:扬州十里小红楼,出自宋代诗人汪存的《步蟾(chan)宫》
玉京此去春犹浅。
正雪絮、马头零乱。
姮(heng)娥剪就绿云裳,
待来步蟾宫与换。
明年二月桃花岸。
棹(zhao)双浆、浪平烟暖。
扬州十里小红楼,
尽卷上珠帘一半。
在这首灯联里,“天下三分明月夜”,借用来指元宵节这一晚的“天”上明月,“扬州十里小红楼”,借用来指元宵节这一晚的“人间”盛景,一“天”一“地”相互辉映,烘托出了元宵节的热闹盛况。
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春节的尾声
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春节的尾声,年就要过完了,人们仍然沉浸在新年的气氛中难以割舍,所以,过完元宵节这个月圆之夜,人们的生活就要步入正轨了。
因此,这样的良辰胜景格外让人兴奋和留恋,正如唐伯虎的诗中所写,“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另外,既然“元宵节”里有“元宵”二字,那么这一天也是一定要吃元宵的了,吃元宵,象征着一家人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着一家人来年一定会幸福美满。
不过,据说当年袁世凯登基后,觉得元宵念起来音同“袁消”,很不吉利,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所以元宵节的习俗改成了吃汤圆。
不管是吃元宵,还是吃汤圆,都是一家团圆和睦的意思,所以,元宵节也成为了整个春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观花灯的“灯”谐音“丁”,意喻着人丁繁盛、国家兴旺的意思。因此,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马上就要到了,大家到时一起去上街观花灯,闹元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