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缓缓流淌了2500年的历史之河,这是一条承载交通运输和南水北调工程的“黄金水道”,这也是一条富含文化特质的大宝库、文化创新转化发展的大走廊。
12月4日至8日,以“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为主题的大运河江苏段保护和文化传承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包括交汇点新闻客户端等在内的国内20多家新闻媒体赴淮安、扬州、无锡和苏州,沿着这条河的历史脉络,记录它的前世今生。
淮安:流光溢彩,那真是一条让人“见世面”的繁华之河
“小时候就是从这个码头下船来到淮安的,那真是一条让人‘见世面’的繁华之河”,大小船只、舵手纤夫、人声鼎沸,运河的夜晚灯火通明,这一切,让如今已经68岁的高虎仍然记忆犹新。
2003年,退休之后的高虎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开始了电视制作,屡有作品在省市电视台播出,也正是从这个时间点开始,他对大运河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说起来,高虎的家乡在扬州高邮,也是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10岁那年的一个夜晚,他跟着母亲来到大运河高邮段乘船出远门,经过四五个小时的航行,来到了灯火璀璨的里运河淮阴轮船码头,也就是如今他脚下的现代里运河游船码头。
虽然已是初冬的夜晚,寒气逼人,但是两边依然人气旺盛,极富地方特色的淮剧小剧场正在运河畔火热演出,“红灯十里帆樯满,风送前舟奏乐声,”古老的运河夜未眠。很多历史画面虽已泛黄,但是古老而年轻的运河却让市民和游人时时刻刻感受着昔日“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繁华。据淮安市里运河办主任蒋维林介绍,里运河文化长廊分为“起、承、转、和”四大板块,包括清江浦景区、中国漕运城景区、山阳湖景区和河下古镇景区。“四大板块计划总投资260亿元,已完成投资60亿元,通过理水、营城、聚人、兴文四大策略,将里运河文化长廊打造成集文化交流、高端论坛、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及特色主题板块于一体的运河文化国际交流经典空间和多功能组合的文化旅游度假胜地。”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挖邗沟,通江淮,北上伐秦,由此拉开贯穿中国2500余年的漕运历史序幕。明清两朝,淮安作为全国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粮转输中心和税收征集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漕运之都。清代漕运最盛时,漕船6000多,自江南稻花飘香,至京师霜叶秋红,千帆争流不息。位于淮安市淮安区老城中心的总督漕运部院,如今只留一片遗址,仅存的巨大柱础标注这里曾有一片壮丽的建筑。在明清两代,这处占地3万平方米的建筑掌握着帝国的命脉。当时全国年财政收入约7000万两白银,其中通过漕运征收实现达5000万两。
扬州:邗沟遗存可窥曾经繁荣,WCCO秘书处现永久落户
70岁的王玉生看上去精神矍铄,他是制作扬州雀笼技艺第七代传人,“我买了小叶紫檀木料,准备再复原一只一米高的清宫鸟笼,然后就把这些年做鸟笼的心得写成书,画上图纸,这门手艺就有了行业标准,就再也不会失传了。”
像王玉生这样的匠人,在扬州486非遗集聚区内还有很多。东依大运河,南望东关古街,这里集聚着当地古琴、剪纸和雕版印刷三项世界级非遗,金银细工、漆器、刺绣、玉雕等19项国家级非遗和200多项省、市、县级非遗项目,堪称一座扬州非遗文化“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