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香鲸塑化标本运抵展览现场采访对象供图
4年前,两头来自深海的抹香鲸在江苏省如东县的海滩上搁浅死亡。4年后,其中一头叫“洋洋”的抹香鲸成功“复活”,它不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塑化标本,也是世界上第一头被塑化的抹香鲸标本。目前该标本已正式展出,与公众见面。
高分子聚合物实现“千年保存”
抹香鲸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齿鲸生物,生活在2000多米的海底深处,它们体型巨大却又神秘莫测,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且珍贵的濒危野生物种。
4年前,为了留住这只来自深海的庞然大物,南通、苏州、大连、厦门等多地专家和部门纷纷赶至江苏省如东县,对搁浅的抹香鲸进行现场维护和研究,最终决定将其制作成塑化标本,以另一种方式使它“重生”。
“生物塑化技术是一种可以把生物组织保存得像活体一样的特殊技术,广泛应用于解剖学、病理学、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展览馆展示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它的原理是用高分子聚合物与动物组织中的水和脂肪等物质进行置换,以达到长久保存的目的。”生物塑化技术团队成员之一,成都生命奥秘博物馆馆长吴军说。
“在塑化标本的制作中,不仅要防止生物腐败,还要对其进行解剖,让其暴露出神经系统、肌肉和骨骼,并取出内脏;随后,对其不同组织部位进行脱水、脱脂;最后,通过真空负压浸渗工艺完成造型的固定和聚合硬化处理。”吴军说,因为要进行缓慢的真空负压下的物质交换(即用聚合物替代动物体内的水分和脂肪),所以制作周期较长也是生物塑化的特点,其制作时间往往根据标本大小确定。
“作为目前全球最先进的标本制作技术,生物塑化不仅使标本可以展示出生物的外形,而且还可以展示出生物内脏、肌肉等内部结构,揭示生物在演化和适应环境中产生的结构特点。同时,生物塑化标本还具有无毒、无味、可触摸、后期维护方便以及可长期保存等特点,理论上可以保存上千年。”吴军告诉记者,传统的动物剥制标本,每年至少需要维护一到两次,否则就会生虫腐烂,但塑化标本只需擦灰即可。
制作过程要防爆防臭
此次的塑化标本是一头长达14.88米、重达40吨、重量相当于10头大象的巨大抹香鲸,这项工作的艰难程度史无前例。尽管制作团队有着近20年的从业经验,也不免捏了把汗。
“首先团队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鲸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鲸还会‘爆炸’。”吴军说,鲸死后,内部组织器官的腐败会产生甲烷、氢硫化物等气体,这些气体在鲸的腹腔内不断积聚,压力不断增大。“若尸体处置不当,极可能发生爆炸。一旦发生‘鲸爆’,制作塑化标本将无从谈起。”他说。
为了找到“洋洋”体内蓄积腐败气体的具体位置,制作团队将自制的管子敲进鲸体内。“敲太深会伤及内脏,敲太浅又排不出气体,所以需要不停地试探,并尽量把对鲸皮肤的破坏控制在最小范围。制作团队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直至深夜听到插入‘洋洋’体内的管子发出火车鸣笛般的‘呜呜’声,其体内的甲烷等腐败气体才算是彻底成功排出。”吴军说。
在进行解剖时,因为体型太过庞大,“洋洋”被分解成近600块。团队工作人员一边自制工具解剖,一边对“洋洋”身体进行分割固定。这其中尸体腐败的臭味,也曾给工作人员带来困扰。
“现场即使戴口罩、面具也无法隔离鲸尸腐败的臭味。只要到过现场的人,随身的衣服鞋子等物品都只能丢弃,这种臭味令现场的制作人员终生难忘。”吴军说,中期制作中工作人员不断对其进行防腐、脱水脱脂以及浸渗等工序,最终臭味才一点一点消失。
据了解,该标本参与制作的专家累计50多人、累计工时25.5万小时,消耗丙酮360吨、硅胶40吨、钢材5吨、手术刀片138公斤。
本文来自: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