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外传”影片《游侠索罗》在国内影院上映了。
没有人会否认“星战”是个“IP宝藏”,距离第一部星战影片上映已经40年了,直到今天这个系列还与时俱进的向前发展着;同时它也在不断追溯自己的源头,在早期人物身上继续“挖宝”。
作为初始“发动机”,第一部《星球大战》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好莱坞到底还能不能复制它的神话?
看了今天的文章,相信你会有自己的判断。
自从把卢卡斯影业卖给迪士尼之后,乔治·卢卡斯就一直对自己拒绝参与新“星战”影片创作的原因毫不避讳。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太辛苦、太费脑、舆论压力太大。
乔治·卢卡斯并不是弱者,他只是个聪明人。
他用一己之力,把妙手偶得的创意发展成影响几代人的宏大IP。我们只需要看一下《星球大战》电影最初的草稿,就知道卢卡斯究竟付出了什么。
初稿故事和我们在大银幕上看到的《星球大战》差异极大,甚至连“亲粉丝”也无法辨认。
它就像是的恶梦版“星战”:汉·索洛(Han Solo)皮肤是绿色的、脸上有腮;而卢克·天行者(Luke Skywalker)是个外表硬朗的白胡子将军……所有这一切,真的都是《星球大战》在初稿(The Rough Draft)中的设定。
乔治·卢卡斯1974年开始动笔写“星战”,1977年的电影版《星球大战》剧本已经是他写的第四稿了。
最初的第一稿相当“直男”——情节粗鲁,横冲直撞,充满愤怒与不和谐。
2013年,黑马漫画公司(Dark Horse Comics,美国仅次于DC和漫威的第三大漫画公司,旗下拥有地狱男爵等)出版了“星战”初稿故事的八本漫画。
▲ 《星球大战》初稿故事漫画
漫画由美国文化史学者、星战专家JW Rinzler改编,Mike Mayhew绘成。
▲ 《星球大战》初稿漫画编者JW Rinzler
▲ 画师Mike Mayhew
从这个系列,你不仅能看到卢卡斯最初的创意,还会对“星战”整个世界观有更深刻和丰富的洞察;这一系列也为新“星战”故事创作提供了线索和灵感。
科幻小子的太空歌剧梦
卢卡斯对科幻电影的兴趣可以追溯到1971年他自编自导、由罗伯特·杜瓦尔(Robert Duvall)主演的影片《THX-1138》。
▲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这是一部令人不安的反乌托邦惊悚电影长片,创意源于卢卡斯在南加大上学时的学生作品《电子迷宫THX1138》。
这个故事的设定有点像《1984》,讲了一名编号为1138的主人公试图逃脱“系统”。
▲ 1967年卢卡斯的15分钟学生作品《电子迷宫THX1138》
但卢卡斯真正想做的影片和阴森冷酷的THX完全不一样,他向往“有希望,有梦幻感”的东西。
传说乔治·卢卡斯在看过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后,发誓要拍一部属于自己的太空歌剧电影。
1973年,卢卡斯在电影《美国风情画》的后期制作过程中,一直在构思接下来的“幻想史诗巨作”。
虽然疲惫不堪,但他在这段时间里,已经为自己的作品想好了R2D2和Wookiee这两个名字。
▲ 让乔治·卢卡斯“一鸣惊人”的喜剧《美国风情画》
1973年上映的《美国风情画》票房破亿,成了当年以小成本实现票房成功的“黑马”,本片还获得了五项奥斯卡提名,可以说是叫好又叫座。
这个意想不到的成功为卢卡斯换来创作的自由,也为他拍摄《星球大战》这类太空科幻大片奠定了资金基础。
“星战”最初的构思不到两页纸,讲述了两个名叫梅斯·温迪(Mace Windy)和楚耶二索普(Chuiee Two Thorpe)的角色,被训练为绝地圣堂武士(Jedi-Templar)的故事。
那两页纸的情节虽然“不靠谱”,但除了R2D2,《星球大战》中一些响亮的名字已经开始出现了。
1973年5月,卢卡斯拿出了《星球大战》的剧情简介。很多人都觉得他在创作上受Frank Herbert的《沙丘》和老剧《飞侠哥顿》影响颇深;但真正了解“星战”精髓的人,很容易就能看出其中的东方智慧。
▲ Frank Herbert的《沙丘》
▲ 科幻剧《飞侠哥顿》(Flash Gordon)
对“星战”产生核心影响的,其实是黑泽明1958年的电影《战国英豪》(The Hidden Fortress)。
▲ 黑泽明电影《战国英豪》(隠し砦の三悪人)
卢卡斯采用了《战国英豪》的故事思路:一位公主和她的家人,在强大对手的胁迫下逃走,双方在银河系展开一场大战。
但是,这个蕴藏着东方内核的故事,让卢卡斯在与好莱坞电影公司的沟通中频频受阻,最后只有20世纪福克斯对这个故事感兴趣。(赞福克斯!)
就在定下制片公司后,“星战”故事的主体也开始形成:邪恶的帝国,巨大的太空堡垒,一位名叫卢克·天行者的将军,一个被称为雅文(Yavin)的星球,以及太空港口的激烈对抗。
就是这么一个融合了“借来的”内核、把战争作为主线,加入一些反乌托邦与阴谋论元素的太空故事,构成《星球大战》最初的雏形。
粗糙但有趣的第一稿
电影《星球大战》剧本第一稿终于在1974年5月完成,标志着卢卡斯的一次重大突破。
虽然它和我们熟知的“星战”还有一段距离——故事还很粗糙,其中不少描写都堪称诡异,但这份初稿意义非凡,因为它是卢卡斯在打字机上完成的第一个《星球大战》完整剧本。
在第一稿中,“星战”标志性的开场文本首次出现,它最初的内容是:
“在新近爆发的大起义之前,绝地贲笃始终是宇宙中最令人生畏的战士。
在担任皇帝私人卫队的十万年间,一代代的绝地武艺日臻完美。
以绝地为骨干力量的帝国空间部队纵横银河,为帝国开疆辟土,上穷天球赤道、下达幽深裂隙,所到之处战无不胜。
如今,这群传奇般的战士却几乎被斩尽杀绝。
由于与新帝国为敌,他们一个接一个遭到追杀,命丧凶狠残暴的敌对战士——西斯武士之手。”
初稿的故事主线围绕“最后一个绝地武士”凯恩·斯塔克勒(Kane Starkiller)展开。
他躲过邪恶的新帝国及其盟友西斯(Sith),和他的两个儿子——10岁的迪克(Deak)和18岁的安纳金(Annakin)一起藏身在Utapau的第四个月亮上。
▲ Kane Starkiller和两个儿子
初稿开篇,凯恩就被帝国发现,遭到西斯狠角色的突袭。
尽管西斯战士打不过武艺精湛的绝地武士,但他却残忍杀害了凯恩10岁的儿子小迪克。
凯恩带着安纳金逃往Aquilae,在那里和绝地同胞卢克·天行者碰头,两人联手与帝国庞大的太空堡垒展开全面对抗。
安纳金是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经过严格的绝地训练后,去拯救被帝国绑架的莱娅(Leia)公主,以号令Aquilae的人民加入抵抗。
初稿故事有两点让人感到惊讶:
首先是它“刚硬”的风格。它硬朗且残酷,更接近《沙丘》的冷峻,完全不像是个有梦幻色彩的太空童话。
尽管1977年电影版《星球大战》也出现了一些暴力场面;但初稿中的灭族屠杀、成年人瞬间惨死、酒吧里血浆飞溅,开场5分钟内一个10岁男孩被西斯无情杀害……不知年轻观众看完会作何反应。
▲ 凯恩10岁的儿子迪克被西斯杀死
其次是区区129页脚本中,出现了数量相当可观的角色。
汉·索洛识别度极高,虽然他有着跟电影迥异的青蛙般绿色外表,但愤世嫉俗的“小混混”性格却始终如一。
两位经验丰富的绝地成员——凯恩和卢克·天行者、莱娅公主和两个叫Biggs和Windy的年轻皇室兄弟、一个名叫Whitsun的年轻的反叛军间谍......还有众多反派人物。
安纳金是个年轻的绝地武士,他背负着仇恨,个性亦正亦邪,但在故事结尾时,他又像是个英雄。
▲ “星战”初稿中的安纳金
在初稿中,安纳金真是个让人费解的人物,他的行为有时很奇怪。例如,安纳金第一次遇到莱娅公主的时候,莱娅拒绝他的拯救,这时他的解决方法竟然是——一拳打在她脸上!
卢卡斯承认自己在打磨剧本时非常纠结,整个过程的压力经常让他透不过气来。
他脑中时常清晰地浮现出场面宏大的战场和激烈的光剑交锋,但初稿故事并没有坚实的主角,叙述视角经常在不同角色间切换。
卢卡斯还没找到让观众进入这个传奇故事的有效途径,人物也还没发展出鲜明的个性。
第一稿中,R2-D2和C-3PO是一对永远在互相激怒和争吵的机器人,这对角色的可爱个性直到后来才呈现出来:在电影里,R2-D2快乐的唧唧声、勇敢和忠诚与C-3PO的唠叨冗长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搭配相当出彩。
同样,在初稿中,莱娅对安纳金是一种固执笨拙的爱,而电影中我们熟悉的莱娅公主是坚毅果敢的现代女性代表,她后来的性格更能引发观众共鸣。
▲ “星战”初稿中的莱娅公主
除了这些问题,第一稿已经出现了让人兴奋的大战画面感。
卢卡斯的朋友和导师、大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明确表示自己喜欢这版初稿;但是卢卡斯清楚地意识到,他的故事仍然太庞大复杂——至少拍起来太费钱。
在此后的修改中,卢卡斯围绕角色特征和名字,把凯恩的属性和他的机械身体结合在一起,他成为了电影里的达斯·维达。
▲ Kane Starkiller
卢卡斯还大幅删减了无关紧要的人物和情节,通过反复重写和重新排序,故事逐渐接近了我们今天认识的星球大战。
传奇的诞生
在1975年出版的《星球大战》第二稿中,汉·索洛和楚巴卡开始共同驾驶“千年隼”;
卢克·天行者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农场男孩,而非胡子灰白的将军;
而达斯·维达也终于成为了西斯的黑暗尊主。
接下来的第三稿,副标题为“卢克的冒险”(From the Adventures of Luke Starkiller),欧比旺·克诺比出场,其他情节和人物细节描写也在加深,例如,莱娅和汉·索洛之间开启了“互相调侃模式”。
正是这第三稿,为电影版《星球大战》最终剧本奠定了基础。
第四稿成为电影的拍摄剧本,安纳金被描绘成一个具有侵略性的年轻新贵,他的身世更加复杂和离奇,成为平衡“原力”的重要力量;他背负的宿命成了“星战”打动观众的重要线索。
而“星战前传”中年轻的欧比旺,也或多或少借鉴了初稿中的的胡须将军卢克。
黑马的《星球大战》初稿改编漫画,人物和场景设计灵感来源于Ralph McQuarrie早期为星战做的概念图。
▲ Ralph McQuarrie的《星球大战》电影概念图
从《星球大战》的创作过程,我们能看到乔治·卢卡斯是如何把东方哲学与古典神话和未来科幻融为一体;也见证了一个伟大产品的诞生,需要付出怎样的心血层层打磨。
愿原力与创造者同在!(授权转载)
本文来自: 极客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