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EE
科技的快速变化不断激发编剧们的脑洞,没什么比恐怖片更能表达人们对新技术的疑虑了。
20世纪50年代,核扩散给我们带来了“哥斯拉”这样的怪物。

2012年Facebook上市,一种全新的电影类型——“电脑屏幕电影”(Computer Screen Movie)开始酝酿;2014年屏幕电影代表作《解除好友》横空出世,它全程都在电脑屏幕上讲故事,用最极端的方式放大了互联网世界人与人之间的问题。

▲ 《解除好友》(2014)
6月29日,最新Netflix科幻电影《智慧囚屋》(TAU)上映,一项最时髦的科技概念被用来制造恐慌,它就是智能家居。

电影中,混迹街头的女骗子Julia突然被绑架,她和其他一些人被疯狂科学家Alex劫持到自己的“实验室”——一座全智能豪宅里。


▲ 如果你觉得反派相当眼熟,因为这个小哥在《权力的游戏》里演过龙妈的情人
Alex创造出一种超级人工智能TAU(加里·奥德曼配音),它能控制整间房屋,包括墙壁上的屏幕、屋内带摄像头的无人机和大量机器人,可以用武力防止屋内“实验品”逃走。

▲ 加里·奥德曼在影片中为一个人工智能献声
“家”里所有的角落都被TAU监视,桌椅板凳、电视冰箱、墙壁、无人机、机器人......都成了杀人武器。

▲ TAU的设定,致敬了《2001太空漫游》里杀人人工智能HAL
TAU用尽一切手段,坚决执行自己得到的一个简单指令——把“实验品”留在屋子里。一场血腥的“密室大逃亡”就此展开。

TAU的能力受限于算法能理解的当下环境,在“街头智慧”环境中挣扎长大的Julia逐渐识破人工智能的“盲区”,开始和机器谈感情,建立起“信任”,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跟人工智能斗争,争取自由。

现实中的棋王柯洁与李世石都败给了AI,电影中Julia能代表人类战胜人工智能吗?

这个故事的创意显然来自亚马逊Echo、Apple HomePod和Google Home等智能家居控制终端。

“万物联网”的未来,这些智能设备可以控制人们家中的照明、电器、恒温器、照相机等。
使用者在生活获得方便的同时,更多人开始怀疑,为了“方便”,人类是不是牺牲得太多了?
电影里TAU真的可能实现吗?
科幻小说巨匠阿西莫夫说过,今天的科学幻想,就是明天的科学现实。

所以我们距离TAU的世界有多远?活着的时候能看到吗?
英特尔战略部企业感知与洞察力主管吉纳维芙·贝尔在今年的CES上明确说过:
“消费者开始问研究人员,我的‘家’会不会背地里说我坏话?‘智慧的家’和‘会跟踪人的家’有什么区别?
人们对这类产品最关注的的点,是自己的隐私会不会丧失,会多大程度丧失。”
当你说出“唤醒词”时,有“智慧”的设备就开始活跃,进入“监听监视”状态。很多人担心,亚马逊的员工和黑客们一直在偷听自己的私人谈话。

▲ 被“唤醒”的智能音箱看起来像拥有生命似的,有点古怪
虽然细思极恐,但这和能让“家”杀人的机器人还差得远呢。
任何买过Alexa的消费者都会告诉你:“它现在还很蠢,连稍微有点内涵的对话都没法展开,只能做简单的搜索,很多时候还做不好。”
“谷歌助理(GoogleHome)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的,但它的智慧程度仍然远远低于我们的预期。”(授权转载)
本文来自: 极客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