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天为宇
步入九月,极客们期待的“科技圈春晚”——苹果秋季新品发布(美国时间2017.9.13)终于要来了。
本次发布会邀请函以“我们,家里见”为主题。

这也是苹果首次在充满科技感的新总部的乔布斯剧院举办发布会。

乔布斯形容它像“一艘着陆的宇宙飞船”
据悉,本次发布会可能发布三款新产品——iPhone 8、iPhone 8 Plus和iPhone X。“X”在罗马数字中代表10,也就是iPhone十周年。
苹果仿佛对“X”有一种执念,OS X、QuickTime X、Final Cut Pro X等等,每当产品代号迭代到“X”时都会带来重大更新,今年就轮到了“iPhone X”。

库克:“来来来,话筒给你,你来开发布会”
自1973年第一款手机面世,到今年的iPhone,短短四十几年,手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几乎把自己的生活全部装进“口袋”。
诞生于1966年的经典科幻剧《星际迷航》(Star Trek),威廉·夏特纳(William Shatner)饰演的进取号星舰舰长柯克和他的船员们在遥远星球航行时,就使用巴掌大小,可以掀开的盖子的“交流者”(Communicator)进行联系。

正是《星际迷航》的这个概念启发了马丁·库珀(Martin Lawrence Cooper),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移动电话。
“当我看到剧中的柯克船长在使用一部无线电话时,我立刻意识到,这就是我想要发明的东西。”
—— 马丁·库珀

马丁·库珀
最初的“砖头”大哥大和《星际迷航》中的便携的翻盖手机还有很大差距,直到1995年,摩托罗拉才制造出了和剧中类似的第一款翻盖手机——摩托罗拉8900。
不仅是“手机”,科幻电影对未来的通讯设备还有很多新奇的想象,而很多点子都成了手机设计创意的源泉。
全面屏(Full-Screen)、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生物识别技术(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这些科幻电影中的经典桥段,都成为新iPhone的亮点。
全面屏
在漫威宇宙中,“钢铁侠”托尼·斯塔克(Tony Stark)是个不折不扣的极客,自己打造了战斗铠甲、智能家居系统,甚至还帮小蜘蛛侠升级了装备。
这样一个极客超级富豪,用的手机自然不会简单,在《钢铁侠2》(Iron Man 2)中,斯塔克开会时就拿出一个“玻璃片”手机,炫酷无比。

太空版“泰坦尼克号”《太空旅客》(Passengers)中,除了极简主义美学的飞船场景,最亮眼的要属男女主使用的透明“iPad”薄板了,通讯、书写拿起来一点即可。

虽然现阶段,影片中的“玻璃片”手机还无法大规模商业化,但是今年各大手机厂商都“不约而同”的走向其中一个方向——全面屏。
上半年以三星(SAMSUNG)Galaxy S8为代表的安卓阵营发布了一系列的全面屏手机,着实抢眼。
苹果自然不甘落后,将要发布的新iPhone也会是全面屏,不过标志性的Home键算是保不住了,而且会有一副可爱的“猫耳朵”。
视频通话
在手机还不知道为何物的1927年,德国导演弗里茨•朗(Fritz Lang)执导的科幻电影《大都会》(Metropolis),描绘了一个阶级固化,矛盾激化的反乌托邦未来社会,其中就展示过公共视频通话。

1964年,贝尔电话公司(Bell Telephone)在世博会上就展出了视频电话(Mod 1 Picturephone),不过不是通过智能手机,而是坐在一个长方形的设备前面,设备上同时有显示器和摄像机,能提供每秒30帧的黑白影像。然而由于价格昂贵,普通消费者消费不起,技术并没有铺开。
随着移动设备的进化和带宽的提升,直到2010年微软推出的Skype和iPhone 4推出的FaceTime,视频通话才大规模普及。
增强现实
也许是觉得“平面”视频通话不过瘾,在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执导的《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Star Wars: Episode III - Revenge of the Sith)中高层开会的时候就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进行沟通。

从AR的交互方式来看,佩戴眼镜的沉浸感最强,微软和谷歌都有类似的混合现实眼镜产品。
通过今年6月苹果在WWDC 2017上首次放出的自家AR开发平台ARKit可以发现,苹果走了另一条路,直接从广泛且成熟的iOS生态着手,通过iOS终端设备切入AR。
而且新iPhone的竖拍双摄很有可能就是为AR准备的,采用竖置布局,当手机横过来时它也会随着一起横过来,这样就能模拟人的双眼视差,方便拍摄AR内容 。
苹果CEO蒂姆·库克(TimCook)在接受采访时称AR就像是iPhone芯片里的硅一样,也就是说AR是一种“核心科技”,而“不是某一种产品”。
“我认为AR是一个伟大的创意,就像智能手机一样。”
——库克在今年年初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评价AR
人工智能
1968年,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执导的经典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中,HAL9000是个先进且具有人工智能的超智慧电脑,不仅带领人类进入太空、控制太空船的各种机械运转(包括人类的生存系统),还能观察人心、自我防卫、甚至基于防卫,还能......谋杀人类。
有趣的是,也是1964年的那个首次展出视频电话的世博会,库布里克在会上看过一部名为“往来月球”的影片后,随即聘任了该片的特效技师道格拉斯·庄普(Douglas Trumbull)为《2001:太空漫游》打造特效场面。
人工智能成为近年来的大热风口,它不仅能下棋,还能写书、画画、作曲。AI也成为各大手机厂商的战略布局点,早在2011年,苹果发布的iPhone 4S上就搭载了Siri语音助手,却因为“智商”不足,屡屡遭到用户的“恶意调戏”。
据第三方机构统计,在人工智能专利数量上,苹果也远远落后于微软、谷歌、亚马逊、Facebook这些竞争对手。
也许苹果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去年八月份,苹果收购了一家名为Turi的机器学习公司。十月份,苹果还从卡耐基梅隆大学招募了一名人工智能学者,负责组建人工智能团队。
结合这些动作,看来今年新iPhone的语音助手Siri也有望增强。
生物识别
2002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执导的《少数派报告》(Minority Report)中,每个人的虹膜信息全部存储在电脑里,不管你去哪里,地铁、小卖部,无数的虹膜扫描仪都监视着你,随时都掌握着你的行踪。

在电影里,视网膜扫描仪已经应用在了各个领域,使得商家在接待顾客之前就预先了解到顾客的购物喜好,同时政府利用该技术可以正大光明地对公民进行跟踪等等。
去年的三星旗舰Galaxy Note 7就搭载虹膜解锁,但由于对用户的使用姿势有一定的要求,易用性还是弱于指纹识别。
新款iPhone 使用了另一种生物识别技术——面部识别(Face ID),据传这是一种活体3D扫描技术。
从成熟易用的Touch ID转向生物识别,看苹果怎么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幻电影中的“未来”都成了“过去”,“预言”变为“现实”。
全新一代iPhone的功能在很多科幻电影里都出现过,但真的在iPhone上应用起来,一切又都是那么真实和自然。神奇的科技产品,把电影变成了日常。
让我们再次一起见证苹果的魔力!(授权转载)
本文来自: 极客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