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工智能一起写剧本是怎样的体验?

    文/LEE

  亚马逊的创始人兼CEO杰夫·贝佐斯曾说过:

  “Creativity is a right amount of inventory replenishment rather than short-term interests of shareholders.”

  (创造力是库存的适量补给,而不是股东们的短期利益。)

  这段话怪怪的,感觉哪里不对,却又好像蕴含着贝佐斯本人在电商行业沉淀多年的隐喻,让人不明觉厉。

    好吧,装不下去了!这句话是我用人工智能预测文本工具Botnik模拟贝佐斯的语气写出来的。 

  Botnik工作室(Botnik Studio)是一家研发人工智能自然语言技术的公司,2016年在美国成立,致力于开发能与人协作的内容创作工具,用人工智能来挖掘人类的创造潜能。

和人工智能一起写剧本是怎样的体验?

▲ Botnik入选了亚马逊Alexa智能音箱的加速计划,将为Alexa用户提供内容,同时它还受到创业加速器Techstars扶持

  Botnik一方面指这个AI工具本身,另一方面指的是一个由作者,艺术家和开发者共同组成的开放社区,他们用Botnik创作出充满实验性的好玩内容,然后再分享到社交平台。

和人工智能一起写剧本是怎样的体验?

▲ Botnik社区的脸书页面,经常有人发布自己和AI“协作”完成的新内容

  所谓“预测文本”(Predictive text),就是你写下开头的词,然后智能设备会帮你自动完成接下来的词或句子,就像机器能“读心”一样。

  这项技术并不是Botnik首创的,你其实早就在搜索引擎上体验过它。

  当你输入想搜的第一个词,搜索引擎就会分析大众和你个人的搜索数据,“联想”出一堆句子供你选择:

和人工智能一起写剧本是怎样的体验?

  在刚结束的谷歌开发者大会上,CEO“劈柴哥”就隆重推出了Gmail新升级的“预测文本”功能。

  Gmail的AI算法在学习过你的邮件使用习惯后,不但能预判出你想发送的人,还能在你写下前半句话之后,自动帮你生成后半句。

  在“预测文本”这件事上,如果说谷歌像个冷静的“理工男”——让我们打字速度更快、拼写错误更少;那Botnik就像是个热情洋溢的“文科生”,它追求机器与人创造性的融合,双方互相解放彼此,产生出更神奇的东西——一种属于未来的内容。

  去年12月,Botnik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一本疑似《哈利·波特》的小说,并配文:我们用前7本哈利·波特小说训练机器人之后,和它一起写出了引人入胜的新章节。

和人工智能一起写剧本是怎样的体验?

  这部题为《哈利·波特与看起来像一堆灰烬的肖像》的小说一共3页,人工智能清奇的文风让人叹为观止!

  “食死徒在城堡顶上。”罗恩颤抖着轻声说。罗恩打算变成一只蜘蛛,实际上他已经变成一只蜘蛛了。

  “现在就不那么酷了。”哈利边这么想着,边用赫敏蘸了口辣酱。食尸徒全都死了,而哈利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如此饥饿。

  在文章中,哈利·波特不但吃掉赫敏全家,还见证了“伏地魔怀孕”......

  媒体报道时用得最多的形容词是“超级搞笑”和“怪异”;而众多“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们则对人工智能的写作水平赞赏有加。

  文章再红,也有人嫌不过瘾,居然把这个画面感浓烈的“同人文”做成了动画片。

  这篇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呢?

  首先,你得把哈利·波特原作者J.K.罗琳的前几本书,也就是“源文本”(Source text)导入机器学习系统,生成一个特定的“语言习惯”——Botnik管它叫“声音”(Voice)。

  一种“声音”对应一套“预测文本算法”——被称为“声音盒子”(Voicebox)。

和人工智能一起写剧本是怎样的体验?

  另一位作者若想以原作者口吻续写《哈利·波特》,只须选择哈利·波特的“声音盒子”,生成与之对应的“预测文本算法键盘”;

和人工智能一起写剧本是怎样的体验?

▲ 除了“哈利·波特”,还有“星际迷航”、“马斯克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碧昂丝”等Voicebox可选

  在TA写作时,每输入一个词、后面都会出现一系列单词备选,这些备选词会让其他作者的文风更贴近原作。

  有了人工智能加持,作者词库得到了拓展、他们写作的固有习惯也被打破。

  当然,这样的写作很依赖“源文本”品质,有什么样的“声音”土壤,就能长出什么样的果实。

    目前Botnik上有12种源文本类别,包括歌词、动物常识、烹饪菜谱、小说、电视剧、广告、假日祝福、诗歌、游戏、科技互联网、浪漫成人文学和其他。

  歌词:

和人工智能一起写剧本是怎样的体验?

  广告:

和人工智能一起写剧本是怎样的体验?

    科技互联网(文章开头那段“山寨”贝佐斯的话,就是用Jeff Bezos quotes写出来的): 

和人工智能一起写剧本是怎样的体验?

  成人文学这个分类也像模像样的摆在其中,说明需求量还不小:

和人工智能一起写剧本是怎样的体验?

  所以,我们常听说“AI写出了XX”、或是“机器人自动生成了XXX”,这些说法都是错的!如果没有人类作者,光靠这些素材和算法,其实什么都写不出来。

  Botnik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机协作”。

  目前,用工具生成的文本虽然保留了源文本的结构和用词习惯,但读起来略显愚笨,不乏机械的僵硬感,而且上下文的关联还不够严谨。

  为此,Botnik工作室组织了100多位志愿者专门做内容润色(有点像字幕组),使之尽量符合英语阅读者的习惯。

  我们来看看几个在社交平台火爆的Botnik“作品”:

  科切拉(Coachella)是美国年轻人最喜欢的音乐节,Botnik从无到有“生编”出一张音乐节海报,上面所有乐队的名字都是人工智能“造”出来的。

  一名游戏文案作者用Botnik重写了《街霸》角色获胜后的台词,精准反映出不同人物的性格设定,有一种迟钝的喜感。

  有人挑战“高难度”,在Botnik社区里和人工智能一起续写了美剧《老友记》的剧本:

和人工智能一起写剧本是怎样的体验?

  美国家喻户晓的科幻剧《星际迷航》也“没能幸免”,被社区用户续写:

和人工智能一起写剧本是怎样的体验?

  乔治·马丁老爷子是风靡全球的HBO剧《权力的游戏》故事原作者,他因为“慢”和“拖稿”而饱受诟病。

  有个工程师粉丝,因为实在等不及马丁,索性自己用Botnik写出了新的一章“权游”,还把它改编成剧本。

和人工智能一起写剧本是怎样的体验?

  不少媒体和粉丝都觉得Botnik编的故事情节合理、人物有趣,能给马丁大叔的写作提供灵感。

  当然,大家没放过漫威电影。《复联3:无限战争》(Infinity War‎)刚上映,Botnik就推出了AI版《Infizzinity War》剧本。

  里面除了有传统的漫威超级英雄,还有很多人工智能联想出的奇怪角色乱入

  (肯德基老爷爷和甘地都是什么梗?)。

  当然,还是有人用Botnik认真创作剧本的。

 

  Botnik“文本预测”依据的是马尔可夫链(Markov chain),又称离散时间马尔可夫链(Discrete-time Markov chain,缩写DTMC),因俄国数学家安德烈·马尔可夫得名。

和人工智能一起写剧本是怎样的体验?

▲ 安德烈·马尔可夫

  Botnik认为,语言是由一系列“状态”(States)组成的,马尔可夫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状态的无记忆性:一状态到另一状态转换的随机过程,要求下一状态的概率分布只由它之前的那个状态决定,与再前面的事件均无关。

  用“人话”说,就是你一旦选定一个词汇,接下来会出现的词汇只与你选的词汇相关,它只关心你现在所处的状态。

  举个Botnik的例子:比如你写了一个含有6个词汇的句子,第4个词只与第3个词有关,它与第1第2个词都无关。

  Botnik在“学习”你上传的源文本后,发现其中语气和用词的规律,然后用源文本的“口吻”说话——这就是语言。

  Botnik最早的创始人是“职业段子手”——作家杰米·布鲁(Jamie Brew),他认为现在网上内容已经太多,人们不需要更多内容,而是要用技术和算法来“优化”它们;他不觉得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作者,因为技术存在的目的是“帮人解决问题”和“为人类赋能”,“人机协作”会是未来创作的趋势。

和人工智能一起写剧本是怎样的体验?

▲ Jamie Brew

  另一位创始人鲍勃·曼考夫(Bob Mankoff)曾经担任《Esquire》和《纽约客》的漫画编辑,他就像个艺术家,非常有型。

和人工智能一起写剧本是怎样的体验?

▲ Bob Mankoff

  在《纽约客》工作期间,曼考夫与微软和谷歌DeepMind都合作过。曼考夫说:

  “如果创作问题最终将被机器解决、至少部分解决,单靠电脑一定是不够的。”

  随后,他就听说了布鲁做的“预测文本生成器”,他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花了好几个小时,用机器推荐的词汇写出一串串枯燥呆板的句子。

  布鲁尔说,最早的“预测文本”工具,勾引出了全世界最无聊人的声音:

  “但是,当我注意到这些内容蕴含着一种奇特的诗意时,我就迫不及待想把它应用到其他文本场景中。”

  2017年8月,美女计算科学家、软件工程师、科普作者Elle O'Brien,和创意开发者Joseph Parker也加入了Botnik。

和人工智能一起写剧本是怎样的体验?

▲ Elle O'Brien

  除了写文字博客,Elle尝试在其他场景应用Botnik。例如,她用Botnik写“烹饪视频博客”(Vlog)脚本,然后把它拍出来放在视频网站上↓↓↓

  (视频中甜点的配方和制作过程,完全是Elle在人工智能启发下创作出的)

  目前Brew和O'Brien在西雅图工作,而Mankoff和Parker在纽约工作。

和人工智能一起写剧本是怎样的体验?

▲ Jamie Brew(左)和Elle O'Brien(右)

  可惜,目前Botnik还只有英文版本。不同语言间语法差异巨大,所以如果我们想用上中文版的Botnik,恐怕一时半会还实现不了。

  我很喜欢Botnik创始人的理念——科技是用来挖掘人类自己潜能的。

  根据《未来简史》作者的观点,在未来掌握科技、能善用技术工具的人,会成为“超人类”。

    不知道像Botnik这样的人工智能创作工具,能不能孕育出未来的“超级作家”。 (授权转载)

本文来自: 极客电影


科幻频道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