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EE
如果你喜欢4年前阿方索·卡隆导演、乔治·克鲁尼和桑德拉·布洛克主演的《地心引力》,那么恭喜,2018一开年,你的菜又要上了。
但这并不是唯一一个我们推荐你去看《太空救援》的理由,豆瓣和IMDB的好口碑也不是。


《太空救援》不是科幻,而是真实历史事件。影片原名为“礼炮7号”,这个名字对熟悉冷战历史、喜欢研究航空航天和军工的朋友来说一定不陌生。

▲ 电影《太空救援》中国大陆正式海报
“礼炮”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超级大国苏联成功送入太空轨道的一连串空间站的名字。
“礼炮7号”是整个礼炮计划的最后一个空间站,她于1982年4月发射,预定寿命是4-5年,而她最后在太空逗留时间长达10年,接待过800名航天员,创造了人类航天史之最。

电影《太空救援》讲述的,正是拯救了礼炮7号空间站的两位英雄的故事。
1985年2月,顺利运行了近3年的礼炮7号突然故障,不但如“断线风筝”般与地面控制中心失联,还绕着太空轨道开始疯狂转圈。
此时,前苏联政府担心拥有先进航天技术的美国借机登上礼炮7号、窃取苏联太空技术机密(登上一个主权国家空间站,就等同于入侵领土),面临两难抉择:
要么派人上去修复礼炮7号,要么干脆把它彻底摧毁,谁都甭想用!
派人修复吧:从技术角度看,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了要花费(可能是浪费)大量金钱,也许还得搭上宇航员的命;
击落吧:苏联航空航天事业至少倒退10年,会大幅度落后于美国。
怎么选?!
出于现实的考量,军方大佬们倾向于尽快击落空间站,不给美国人留时间。
就在这时,两位前苏联宇航员站出来,主动请缨去完成这项压力山大、可能牺牲的礼炮7号太空救援任务!

▲ 礼炮7号救援队两位宇航员合影,左:萨维内赫(工程师) 右:贾尼别科夫(宇航员)
电影《太空救援》,把这个发生在上世纪的太空英雄故事,用犹如纪录片般的方法展现出来,本身就像是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 《太空救援》拍摄现场
2017年1月12日,这部俄罗斯太空巨制《太空救援》登陆国内院线了!
它上映的前一周,恰好赶上《星球大战8:最后的绝地武士》国内公映。
如果说“星球大战”是美国人的幻想故事,那么《太空救援》就像是我们邻邦这个民族心目中真实版的“星球大战”!这个档期安排,很是点意思。
今年10月电影在俄罗斯上映时,普京专门腾出时间,在克里姆林宫电影院欣赏了本片,还跟片中两位宇航员的原型(没错,都还活着)以及电影主创见面聊天。

▲ 左:普京 中:萨维内赫(工程师) 右:贾尼别科夫(宇航员)
极客电影的用户不乏“硬核”影迷,今天我们列出五大“硬核”的理由,诚意推荐你去影院欣赏这部《太空救援》。
理由一:体验「太空对接」
若想拯救空间站,第一个可能让行动“瞬间死亡”的障碍就是——“对接”(Docking)。
两位宇航员乘坐的联盟T13号飞船需要先跟空间站“对接”成功,才能进入站内展开修复工作。
故障的礼炮7号已完全失控,以28,000公里的时速绕地球轨道疯狂旋转;为了能跟它对接上,需要先以像它一样疯狂的速度行进,跟它保持相对静止后,再实施超高难度对接。

▲ 完成对接前,联盟T13飞船拍摄到旋转成“迷之姿态”的礼炮7号
举个栗子形容下难度:你能想象一架在空中的飞行器,要往正在高速行驶中的火车顶端的某一个特定凹槽内,扔进一块石头的难度吗?(我尽力了......请轻砸)
在电影里,你将看到苏联的“猛人”宇航员,如何在上述难度中,成功完成对接!反正我看完之后,一手的汗!
理由二:太空中的「失重」与「奇景」
《太空救援》大部分镜头都是借助CG特效完成的,有超过40分钟的“失重”镜头和20多分钟的太空景观,要知道,本片全长才103分钟啊!
导演说,饰演宇航员的演员很多时候都被倒吊着演戏,极其辛苦;有些太空景色的镜头是与科研机构合作,采用俄罗斯最先进的计算机花费数周计算时间制作出来的。
以影片最终完成度评判,《太空救援》绝对具有超一流水平的太空特效,完全不逊色于《地心引力》等好莱坞大片……这真是超!出!我!的!预期!
还有个小插曲——据一些内部调查称,礼炮的几个宇航员说自己在外太空遇见过“天使”,还冲自己微笑,过了数分钟“天使”便消失在广袤的宇宙中。

▲ 外媒对这一灵异事件的报道,还做了模拟图
这到底是宇航员的幻觉?还是事实?这段描述被后人津津乐道,列入人类未解之谜。
电影《太空救援》对这段奇闻也有涉及,仔细留意才能看出来,算是个小彩蛋吧~
理由三:战斗民族英雄的火辣个性
生长的土壤和社会文化环境不同,长出的人物性格截然不同——俄罗斯硬汉有着跟好莱坞男明星完全不同的气质。
同样是英雄、同样为了国家和民族只身入险境,但前苏联的“猛人宇航员”多了些我们中国人熟悉的刚毅、内敛和淡定,少了点美国超级英雄的戏剧化。
电影是通过很多细节设置让观众感受到这一点的......不剧透了,有一连串的惊喜等你自己观影时去发现。
理由四:微妙的时代记忆
《芳华》之所以会引发争议,是因为观众们有着各自不同背景和经历,大家看到的“点”、和被打动的“点”都不一样。
在这方面,《太空救援》也有着自己浓厚的“情怀”——懂的人会感动,不懂的可能get不到其中的奥妙。
举个栗子,电影人物通篇互称“同志”(Comrade),故事设定也充斥着那个时代的“冷战思维”。
也许我们的父辈刚刚因为《芳华》重新走进影院,这部《太空救援》则有可能再次把他们拉进影院,唤醒他们曾经身为国家中流砥柱的回忆。
极客影迷们,我们依然建议你带父母去看这部电影,边看边想想这个问题——“属于我们的时代”到底是怎么来的?
理由五:呼唤中国原创太空影片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少数几个拥有顶级太空技术能力的国家之一。
敏感的好莱坞一早就意识到了这点:
《地心引力》中的美国女宇航员瑞安·斯通就是在太空漂泊中登上了中国的天宫空间站,然后驾驶神州号飞船回到地球的;此外还记得《火星救援》里,又是谁拿出自己的运载火箭,去拯救被遗留在火星上的马克·沃特尼的呢?

▲ 好莱坞科幻大片《火星救援》中的中国元素
2017是中国的太空大年,我们在年初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进步——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不仅顺利发射,还跟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成功对接;2020年,“天宫三号”即将上天,中国就要进入“空间站时代”了。

▲ 2017年4月,我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顺利发射,还跟首个空间站“天宫二号”成功对接
至于中国的太空影视创作,都说2018是“中国科幻元年”,对中国科幻电影人来说,好莱坞似乎遥不可及;但先去看看俄罗斯太空影片,重新思考自己的标准和路径,不失为一种现实的思路!
英雄不应该被忘记,他们代表的探险精神已经超越了国界、应该被全人类铭记。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让我们再次向探索者致敬。(授权转载)
本文来自: 极客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