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去年冬天,比特币一度达到了每个比特币20000美元的高点,而到了这个夏天,其价格已经回落到了6000美元,而媒体的关注度也已经显著下跌。那么比特币是不是存在泡沫?如果是的话会不会破裂?如果不是的话又会出现什么样的走势?比特币及其相关技术对未来技术和社会的影响又会如何?科学家兼科幻小说作家Erik Hoel用庞然之物(hyperobjects)以及托勒密周转圆来分析和预测比特币的走势。
Wheatley等人论文的数字(左图:比特币市值与活跃用户数散点图;右图:活跃用户数)
这种相同的行为也被说成是比特币具备分形的性质,也就是慢慢形成泡沫然后破裂。
基本上我对这种行为背后的机制不是特别关心。也许把它表示为分形函数最合适,或者表示成奇点,但不管如何表示,这两种都符合我所认为的真正的根本原因:一种资产从一美分的价格发展到要取代货币本身这一路表现出来的波动性已经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时间尺度。
泡沫会破裂吗?还是大到能把我们都包裹起来?
结果会怎样呢?也许比特币走过的10年到头来不过是昙花一现,最后变成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妄想之一。但是我有自己的疑虑。现在它背后已经积聚了太多的能量、知识和经济了。互联网开始只是远程计算机之间传送信息的一种手段。但到最后(或者未必,还将延续)却演变成重塑(不管是好是坏)我们社会的社交媒体。
加密数字货币一开始是远程计算机之间转账的一种手段。它最后又会变成什么?如果的确会的话,它又会如何重塑我们的社会呢?
可能答案已经在书写当中。区块链既是资产又是处理彼此互动的社区。货币和社区的结合要求一种原政府(proto-government)形式。认为将来的政府本身也要受到这种技术的质询这种想法真的很牵强附会吗?如果说区块链解决了信任缺失问题,并且被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而失去信任的银行体系推上舞台的话,难道在那个领域类似的信任缺失不也在等待着区块链来开拓吗?
我说的不是渐进性的援助形式,比如记录区块链上的投票什么的;我指的是一个仍在萌芽中,但已成熟到展现不可思议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某些较新的类比特币项目)的方向。这就是“数字化联邦”的想法,其技术和经济演进以及法律和社区规范都是自治的。这些数字联邦明确了区块链的力量不在于彻底消除信任,而在于将其形式化。
如果我必须给到我变老的时候重塑我们世界的黑天鹅下重注的话,我会选择加密化治理的那些稚气未脱、尚在蹒跚学步的形式。想象在几十年内在越来越无关紧要的民族国家基础之上建立起一个全球化的加密新重商主义(neocameralism),我认为对未来的这种尝试并非不可理喻。
这又引出了这东西为什么如此有趣。因为这个时代尽管看似很多新东西,但其实新的东西少得令人吃惊。一些人认为世界变化很大,但除去我们兜里的那些小屏幕以外,我们的基础设施和文化令人吃惊地近乎停滞。大型科技巨头挣的钱大部分仍然靠广告。现在的电影基本上都是翻拍。视频游戏的图像更精美了,但编得越来越糟糕。甚至上个世纪那场政治大辩论现在又再度重演。人类跟过去还是一个样。
所以请赐予我超级高铁和火箭吧!请赐予我火星殖民地吧!请赐予我全新的治理形式吧!当我们尝试新型的经济社区而不是重复过去的错误时请让百花齐放吧。请赐予我电子大脑和人工智能吧!请赐予我区块链和dApp(去中心化应用)以及全世界任何人都能参与的新市场吧!求你了。我希望我1988年出生时的那个世界在我死的时候能够永远一去不复返,只有这样,到最后我才可以说我真正见证了世纪交替。
本文来自: 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