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隼号”模型就被这种模型套件覆盖着。上图中是5英尺的“千年隼号”模型,用于拍摄《新的希望》。飞船的主体结构是从零做起,但丰富的细节有很大部分是用既有的模型零件添加而成。在“千年隼号”的船壳上,你能找到豹式坦克、虎式坦克、梅塞施米特109战斗机和82型桶车等许多载具的痕迹。
不过,“千年隼号”也并非一直是模型。拍摄《新的希望》时,片场搭建了飞船的一部分;后来拍摄《帝国反击战》时,则由威尔士彭布罗克码头的一家海事工程师公司用钢材和胶合板打造了全尺寸“千年隼号”。二战期间,彭布罗克是全球最大的军用水上飞机基地,可建造和起飞远程水上飞机,帮助保护美国和英国船队穿越大西洋。三十年后,彭布罗克的工匠则再一次秘密动工,打造了被分成多块扇形运到埃尔斯特里制片厂摄影棚的“千年隼号”。
为了真正在银幕上赋予“千年隼号”以生命,就连飞船的音效也源自战争时期。据本·伯特解释,“千年隼号”本质上是一架放慢速度的P-51野马战斗机,声音则是在莫哈韦沙漠的飞行竞赛中录制而成。“在赛场时我说了一句,‘我想录一些飞机,’结果他们就说,‘是吗?那就去吧。’现在可再也不能这样做了——我人在标塔下面,飞机从我上方15英尺处飞过。飞行速度太快,我几乎看不到飞机经过;机身只是一片模糊的影子,不过我能闻到燃油和尾气。我带着麦克风平躺在地上,在沙漠中录了这些飞机两三天,最终得到许多很棒的素材。几乎所有太空飞船的音效都出自莫哈韦的那些录音,其中就包括“千年隼号”。利用装有活塞引擎的飞机是将《星球大战》载具和多数电影载具区别开来的一点。音效剪辑师似乎总是只用火箭或喷气式飞机的隆隆声和轰鸣声。”
您可能会将这些细节都归结为巧合,但历史爱好者会发现这些相似之处很令人好奇。你可能很熟悉汉·索洛这种人驾驶的科雷利亚(Corellian)大飞船,但你是否知道卡累利阿地峡(Karelian Isthmus)?那是俄罗斯西北部一片湖泊星罗棋布的土地,曾在二战早期上演过芬兰和苏联之间的冬季战争。你又是否知道,在战争期间,跑一趟“科舍尔”(kessel)航线指的是德国飞行员试图为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被苏联军队包围的士兵送补给?“Kessel”在德语中为“cauldron”,被用于描述任何这类包围。这些在二战中如此重要的地点,是否与银河帝国有所关联?在下一篇《从世界大战到<星球大战>》发布前,大家可以先思考一番。
特别感谢“复制道具论坛”(Replica Prop Forum),他们识别出了用来创造“千年隼号”的许多模型套件。
本文来自: 星球大战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