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汽车,这些人工智能产品,在经历了2013年和2014年的积淀和实验之后,2015年或者是2016年会不会成为智能产品的爆发之年呢?表面上看是有这个可能的。

2015年的CES上,那么多新奇的玩意儿预示着智能产品的可能爆发。但是,迄今为止,我们似乎还没有看到多少让人眼前一亮、能颠覆我们认识的产品。比如曾经广受追捧的谷歌眼镜,从2014年的市场反应看,它在2012年引起的轰动更像是一个噱头,真正放到实用上,却显得华而不实。更因为它对隐私权甚至版权的触及,使其在法律上的地位还显尴尬,让人对它存有疑虑。而至于其他厂商推出的手表、手环、头盔等产品,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与实用方面脱节、受法律束缚等问题。同时,有的穿戴设备还存在着有可能对使用者产生极大负面影响的隐忧。比如虚拟现实头盔,且不说有谁愿意坐几个钟头来享受这款产品,如果有人愿意长期使用,那会不会对这种虚拟感受上瘾呢?这不得不让我想起《盗梦空间》里描述的那些做梦“成瘾者”。长期使用这样的东西,说不定会分不清现实和虚拟。
而更多的所谓人工智能产品,则是跟风,或者只是制造一个概念。1月6日,联想宣布推出Vibe智能手环VB10,据称它采用E-ink电子墨水屏幕,可续航长达7天时间,具备防水功能。至于它有什么特点,没有宣布。而小米、360等宣布要在智能家居领域大有作为的企业,也没见有什么新东西问世。当然,如果你愿意承认路由器、盒子算是智能家居新产品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至于智能汽车,真正的智能汽车可能还存在于科幻作品中。像《全面回忆》中的汽车,一时半会儿是难以实现的。
目前的人工智能产品或者是好玩不好用,或者是华而不实,或者是触及了法律的边界,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在笔者看来,这些问题基本上源于三个方面:“一,开发者缺乏与消费者心理预期相契合的开发思维;二,开发者缺乏必备的人文修养;三,开发者缺乏与时代相符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那么,这几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在2014年12月,有一件事情很值得我们思考。2014年12月17日,畅销科幻小说作家及游戏设计师尼尔·史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加入了硅谷热门的现实增强技术开发商Magic Leap(由谷歌直接投资)。史蒂芬森是经典科幻小说《雪崩》和《Cryptonomicon》的作者,她将担任Magic Leap的“首席未来学家”职务。“首席未来学家”,是个新鲜的名词,它在现实增强技术开发公司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在不少大公司都有“首席未来学家”这个职务,比如思科的戴夫·埃文斯。他们的职责,主要是对未来技术的开发和解决或者预测。Magic Leap的“首席未来学家”,就应该是在现实增强技术方面进行谋划。而起用科幻小说作家做“首席未来学家”,我猜测企业是想借助科幻小说作家的敏锐视角、非凡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哲学思维来推动技术和产品的进步吧。
那么,借鉴这个案例,国内人工智能产品企业,可否同时引入科幻作家和律师甚至社会人文学家做顾问,来完善自己的产品开发和预判一些漏洞呢?
科幻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科技产品的未来走向。像《黑客帝国》中的地图,像《少数派报告》中的触摸屏幕,今天已经普及。因为人类的想象力是没有领域鸿沟的,文学艺术和科技开发是相通的。在豆瓣上看到过一篇翻译文章:《论美国科幻作家是如何影响未来的》。里面有一句话很让我激动:“科幻文学的意义并不在于预言未来,但不合情理的想法却总能以令人讶异的方式开启发明者的想象力,使梦想成真。”而我们今天的智能产品开发者们,他们在技术上可能已经很精湛,但他们的想象力可能略显枯燥。
那么,利用科幻作家的想象力来影响科技产品的开发会怎么样呢?科幻作品《星际穿越》,在科学家的帮助下获得成功,科学知识弥补了想象的缺憾。那反过来,让科幻作家瑰丽的想象成为科技产品的助推剂,也应该行得通,效果说不定会更好。而因为人文修养和法律知识的欠缺,一些人工智能产品可能会受到法律、道德的制约。人们对智能机器人的担忧,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但是,如果在智能产品开发过程中,邀请律师或者社会人文学家参与,那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缺憾。若是一切顺利,诸如智能眼镜的法律隐忧、《机械公敌》中的人类危机,都会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人工智能产品,不单是科技的产品,更应该是人文的、哲学的、法律的产品,它不是孤立和单一的。正如今天,仅仅依靠智能手机作为智能产品市场的敲门砖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人工智能产品企业在开发过程中,开发团队引入科幻作家和律师做顾问是个不错的选择。
本文来自: iDo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