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11月3日电(刘淳)许多科幻迷都曾说过一句话——看了《伤心者》,不哭的话,正常吗?
这是一部能让人泪目的科幻小说,带广大科幻迷思考未来人性等问题,11月3日,2018科幻高峰论坛暨第九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在重庆拉开帷幕,《伤心者》作者何夕在活动现场接受了新华网专访。
谈科幻派系:软硬科幻说法不准确
何夕从小就是科幻迷,基于爱好开始写作,19岁发表第一篇科幻作品。代表作有《平行》《伤心者》《天年》等,其中多部作品获得中国科幻奖“银河奖”。在许多读者心中,何夕是中国软科幻作家的代表人物。对此,何夕却表示不太赞同。
“软硬科幻的议论一直存在,但我觉得这个分类可能有失偏颇。”何夕拿音乐来举例称,“所谓软硬科幻,就好比把音乐中的旋律理解为艺术,嗓音理解为技术,但其实很多优秀的作品是需要二者兼顾的。”
何夕表示,如果只有科幻的“壳”,而没有一个好的故事作为支撑,这个科幻作品就“立”不起来,反之则容易变成伪科幻,“读者的口味各不相同,科幻作家需要平衡技术描写和故事描写。”
在他看来,目前大众更需要明确科幻的定义,“你觉得《地心引力》是科幻电影吗?很多人说是,但在我看来它只是一个科学故事;《阿波罗十三号》改编自真实发生的故事,把人类登月过程中发生的危险拍成了电影,这应该叫科学纪实。”何夕说。
谈科幻创作:有助提升全民创新思维
对于中国科幻的发展,何夕表示,期间也经历了起起伏伏,出现过“低谷”和“高峰”,“目前我们国家的科幻创作还不够繁荣,每年涌现的新作品和新作者都是小概率事件,但总体来说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通过科幻作品去改变目前的科普环境,提升全民创新思维,这是科幻创作最大的意义。”何夕坦言,中国人习惯了“学以致用”,干什么事都要先制定一个纲领,这种“先入为主”的心态已经把创新限定了,“创新具有太多不确定性,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发生,好的科幻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不再在单一的环境里去提创新。”
本文来自: 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