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补位”,同样可以生成优质的文化产品
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后,一位知名学者发表了“《流浪地球》69处科学硬伤”,其引发的激烈争论在网上至今没有平息。很多人认为,学者对科幻电影“较真”并非全无道理。卞毓麟把《流浪地球》上映后引发的这些“科幻”“科普”相关讨论,总结为“科幻撘台,科普唱戏”。他觉得,科幻电影或多或少有科学上不精确的地方,这就给科学普及大显身手的舞台。
科普给科幻“补位”,本身制造了不少热点。《火星救援》上映后,物理学家李淼就写过《<火星救援>中的物理学》,层层剖解影片中的科学知识,并指出《火星救援》打着科幻电影的名义,写的是科学和励志故事。而《星际穿越》热映之后,也流传着一篇《〈星际穿越〉你真的看懂了吗?恶补天文地理》的科普解读帖流传很广,文中把电影里涉及的虫洞、黑洞等的相关概念讲述得通俗易懂,让人一下子开了窍。
在对科技创新日益重视的今天,业界提醒科学普及工作应该抓住每一次“营销”自己机会。面对公众被科幻激发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适时推出相关文化产品,不仅能填补科幻和科普之间的“真空地带”,本身也蕴含巨大的市场和商机。
比如,《星际穿越》全球热映,很多影迷表示片中大量物理学知识以及拗口的科学专业词汇很“烧脑”。探索频道很快就推出了一部纪录片《<星际穿越>中的科学》,涵盖了电影里关键的科学理论。这部纪录片邀请到了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担任监制,电影主演担任解说,众多主创和科学家纷纷露面。好奇的观众不仅可以从中知晓了“黑洞可视化”畅想的由来,也了解到电影中许多有趣的科学细节。有科幻迷建议,《流浪地球》续集拍摄时,不妨跟拍一部讲述科学原理和影片制作细节的纪录片,满足一窥电影幕后制作和了解科幻“硬核”的欲望。
本文来自: 文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