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话中理解“苏大强们”:语音交互的未来会是老龄化+个性化吗?

    文/我堂堂一个熊猫

  在最近的热播剧《都挺好》里,“作精老父亲”苏大强凭借他的各种金句在苏氏男团中成为了毫无疑问的C位。

  在这部电视剧中,除了讨论所谓“原生家庭与子女”成长的问题以外,同样也暴露了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沟通问题。

  苏大强时常出现的词不达意,重复地说着“我就要钱”,没完没了地抱怨他人,在剧中或许意在体现人物性格。但同济大学最近的研究告诉我们,如果类似的情况发生在生活中,则有可能是一种病理性的反映。

  理解老龄语言能力退化,AI可以做到这些事

  老年人说话重复、词不达意、化繁为简,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件很常见的事。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往往只会认为对方是“老了”“糊涂了”。可同样是老年人,很多人在九十几岁的时候,依然思维清晰、口若悬河。

  同济大学主办了首届全国老年语言学讲习班,其中专家提到,婴幼儿学语的过程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可老年人语言退化的过程却不被人重视。

  而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得出结果称,在生活态度积极、身心脑无临床疾病的老年人与患有一些老龄疾病的老年人之间,其语言表现有着很大的差异。

  那些生理年轻比实际年龄更年轻的老年人,语言表现相对正常完整,逻辑也更为清晰。但那些患有老年病的老年人们,则更容易发生发生语蚀(语速减缓、音域窄化、语言量减少、手势增多)、语误(词不达意、口误)甚至产生语言障碍直到最后完全失语。

  也就是说,通过老年人语言退化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甚至可以帮助我们从多种角度认识阿尔兹海默这种至今尚未找到解决方案的疾病。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得不依赖于人工智能的帮助。那么在研究老年人语言退化上,AI究竟能做到些什么呢?

在对话中理解“苏大强们”:语音交互的未来会是老龄化+个性化吗?

在对话中理解“苏大强们”:语音交互的未来会是老龄化+个性化吗?

  其实个体语言能力的差异何止儿童、老年人、成年人这三个维度?不同性别、不同受教育能力、不同细化年龄阶段,都可能决定其语言能力的细节差异。

  在未来,当语音交互真正进入细节化竞争时,很可能出现的是语料数据处理平台化+语音交互方式个性化。

  即将语音交互习惯分成几大类,如男性/女性或成人/儿童/老年人,再在冷启动时通过几句简单的对话交互获取个人用户语音数据,从中再分析出一些更细化的习惯,并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不断进化。

  这一整个过程,将会像算法推荐资讯平台习得我们喜好时一样简单。

  机器对人语言交互方式的细化理解,终有一天会超过人类彼此之前的理解。就像如今机器翻译的效率正在逐渐超过人类一样。

  等到那一天,我们将不会再担忧自己成为“苏大强”,我们的口是心非与胡言乱语,AI能听懂就好。

本文来自: 脑极体


科幻频道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