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詹姆斯·提普垂
编者按:
你很难想象,科幻作家中曾有这么一位非常酷的女性。
她先后从事过艺术家、艺术评论家、情报专家、中央情报局工作人员、实验心理学博士等多个职业。
在发表科幻作品时,当过特工的她为了不引起别人的注意,居然看似随意地参考了一种果酱名作为姓氏,给自己起了一个极易被误认为男性的笔名。
不仅如此,1968年,她凭借一大批短篇小说在科幻文坛崭露头角。其充满生气、直截了当而又幽默风趣的写作特点,一度被读者(甚至同行)误认为是一位才华横溢、成熟而富有活力男作家。
直至多年之后,她的狂热的粉丝最终挖掘到了她的真名实姓。
所以,她究竟是谁?
她就是上世纪美国著名科幻作家爱丽丝·谢尔登。
也许你更熟悉的,是她的笔名:小詹姆斯·蒂普垂(James Tiptree Jr.)。

爱丽丝(右)与丈夫
提普垂的科幻杰作以短篇闻名。自1969年以来,她的作品《艾恩博士的最后飞行》(The Last Flight of Doctor Ain)广受好评。随后,她又多次获得雨果奖、幸运奖、轨迹奖等科幻领域的大奖,代表作《休斯顿,休斯顿,你听到了吗》(Houston, Houston, Do You Read?/Souls)更是引起广泛关注。

《Houston, Houston, Do You Read?》曾获雨果奖、幸运奖
当她在1977年最终揭示自己的真实身份之前,爱丽丝几乎从不露面,也因此更加深了大众对她的误解。虽然保持着神秘,但爱丽丝并非完全与外界隔绝联系。她会通过邮件与粉丝和作家朋友们交流。

爱丽丝
而在自己经常通信的几位作家好友中(厄休拉·勒古恩就是其中一位),提普垂也曾坦言其中自己是其中一位的粉丝,会“在科幻书目中不断搜寻他的作品”,并盼望他的每一本新书。
咦,他是谁?别急。
看过这篇跨时空的盘问实录你就知道了,还记得标题吗?
1.怎么判定你在读菲利普·迪克的作品?
我觉得,最初也是最普遍的感受,就是那种怪异感。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迪克都足够怪异。在我看来,这也是令我在科幻书目中不断搜寻他的作品,盼望他每一本新书的根源所在。
人们经常用“某人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这样的评价形容一个异类,对迪克而言,这句评价恰如其分。读他的小说,你完全无法预料下一页会发生什么。
但他笔下的人物看上去却是不折不扣的普通人——除了偶尔一闪而过的、尖叫的神经质女性。迪克特别擅长描写这类人物,写她们时总是带着温情与爱意。
他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多是普通人,却置身于极为怪异的处境之下:在几个嘟嘟囔囔的有预知能力的白痴的协助下管理警察系统;面对一座已经接管了整个地球并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工厂。

《少数派报告》剧照
事实上,这些小说的怪异感来源之一,恰恰是迪克让他的人物活在真实世界中的努力,很多作者都会无视这一点。
2.你在其他作者的科幻作品里,是否能在男主角或女主角被卷入核心情节之前,了解到他们通过何种渠道谋生?
哦,他或许是一名宇航员,或者笼统地说,是一位科学家,抑或是年轻的沃瑟人。
而在迪克的作品里,你在第一页就会得知人物所从事的行业。在这部作品集里,虽然不是每一篇作品都符合我的这个概括(是的,我逐篇核对过),但“卑俗的”现实问题随处可见,尤其是那些较长篇幅的作品。
比如说,某位主角可能经营杂货店,那么每当有新奇物品出现,他都会仔细考虑这东西是否可以出售;当死者开口说话,他们讲的也是生意经。
迪克向来格外关注这些事,试图让我们这些读者知道他笔下的人物如何谋生。这也是迪克作品“真实质感”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份“真实质感”特色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话的灵动。
我从来都搞不清楚,迪克笔下的人物对白到底该算是完全虚构,还是比大多数文学作品更加真实。他笔下的人物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语言交流,大多时候用独白推进情节,或者就是不断加强读者对某种态势的感知。
而这些态势,也纯粹是迪克式的。他的“情节”在科幻领域内可谓独树一帜。
比如说,假设迪克写了一部时间旅行小说,它也会带有一个特别的转折,让作品超越类型套路。典型的例子就是:作品的核心冲击力并不在情节之中,而在突然的转机里,比如在一次政治选举过程中。

《命运规划局》剧照
而迪克跟那种专注技术细节的科幻作者之间的任何相似之处都可以说纯属偶然。我会开玩笑地说,他大概就知道台灯插电并打开时发生了什么,但抛开这类基本常识,他的确没有表现出对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特别洞见。
实际上,他了解的那些科学知识都跟灵魂有关,其中还掺杂了一些变态心理学内容。

《电子梦:菲利普·迪克的世界 》剧照
写到这里,我好像一直都在强调他有多么怪异,而忽略了他的出类拔萃。
3.你为什么愿意读迪克?
好吧,我提到的怪异风格肯定是一个方面,但在这份怪异之外,也因为他的作品有一种抗争的氛围——人类在绝境中完成必须完成的工作,或者至少是试图理解打击他们的那种力量。迪克作品中的相当一部分主角都是备受折磨的人。

《全面回忆》剧照
迪克是绝望机制方面的专家。
他作品中的另外一种魅力,就是寂寥。当迪克给你一个寂寥的世界,比如说核末日之后的景象,那份寂寥感是独一无二的。这本书里就有一个例子*。
*这本书指《少数派报告》
但在这份寂寥中,还活跃着迪克笔下的另一个特有元素——天真的小生灵。
这些小生灵往往是变异生物,或者是小小的机器人,得到了一些生命特征。它们的来源往往不会被详述,只是被另外一个人物偶然发现。而它们在做什么呢?它们也在抗争。
一只快要被冻死的麻雀用破布包裹身体,一只变异老鼠拟定修筑计划,“窥探着,谋划着”,你会感觉生命还在继续,不管前途险恶,不管多么徒劳。那份寂寥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还有自己的生活,都在博取生机,这是特别典型的迪克风格。它带有一份同情和悲悯,在那些残酷的磨砺和挤压中存续。

《电子梦:菲利普·迪克的世界 》剧照
别人很难从迪克的外表中看出他所富含的那种同情心。正是这份爱,这份总会被重新掩盖起来的爱,会像一道光,扫过迪克笔下凄凉杂乱的荒原,让它们变得如此独特,令人难忘。

菲利普·迪克
1986年12月
本文来自: 科幻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