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皆楚门:刷脸支付这把火是如何燃起来的?

  问题就在这里。

  用生物特征代替传统方式来识别个人法定身份,其实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因为这些关键信息被数字化之后,就具备了复制性。这意味着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影响范围很大,甚至可能危及公共和国家安全。

  2014年,BBC就曾经报道过,韩国将耗资几十亿美元、10年以上时间,将身份证系统推倒重来。原因就是在网上采用的基于身份信息比对的身份认证措施,导致韩国大量的公民信息被盗,80%的身份证号和个人隐私信息,被黑客从银行和其他网络服务商的服务器中窃取。

  如果被窃取的是高度隐私的公民生物特征呢?

  对于一些安全系数高的机构,为了提高生活的便捷程度。比如银行、政务民生等接入互联网服务时,要求“人证合一”,介入人脸、虹膜等原始身份识别功能,并不会引起很大的争议。

  但对于信息使用者和管理者分离的商业应用,在大规模用生物特征代替传统密码之前,恐怕还需要慎之又慎。

本文来自: 脑极体


科幻频道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