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动不动就辞官回乡,他们回乡后靠什么维持生活?

我们在一些影视剧里经常看到,古代许多官员动不动就辞官回乡,比如范蠡、陶渊明、李白、刘基等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只当了80多天彭泽县令就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成为一段流传至今的佳话。

那么,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当官员辞官回乡后,靠什么维持一家老少的生活呢?这要分情况来表述。

首先,对于范蠡、刘基等已经功成名就的官员来说,他们哪怕是辞官回乡,也能够过上体面、舒适的生活。

古代官员动不动就辞官回乡,他们回乡后靠什么维持生活?

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携带着不少“轻宝珠玉”,悄然离去,“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范蠡就凭这些财物,也足以维持一家老少的生活开支,更别说他辞官后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次散尽家财。这说明,挣钱养家糊口对范蠡来说,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古代官员动不动就辞官回乡,他们回乡后靠什么维持生活?

刘基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只在朝廷里当了3年官,就辞官回乡了。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年龄已大,精力有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急流勇退,不惹是非。

刘基考取过元朝的进士,说明家庭条件本身就不差;他辞官回到家乡后,朱元璋经常派人嘘寒问暖,自然免不了各种赏赐。刘基就算比不上范蠡的“赀累巨万”,但维持一家老少的生活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

其次,对于陶渊明、李白这种年纪轻轻就辞官回乡,又没积蓄多少财产的官员来说,维持生活的确有较大难度。

古代官员动不动就辞官回乡,他们回乡后靠什么维持生活?

陶渊明在20岁时,为了生活所迫,外出当官,担任的都是祭酒、主簿、参军一类低级别官职,最高仅为彭泽县令。这些官职俸禄低不说,陶渊明还清廉自持,中途又时不时辞官不做。这样一来,虽然陶渊明断断续续当了20年官,但真正退隐田园时,他身边是没有多少积蓄的。

为了维持一家老少的生活,陶渊明是需要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亲自下田耕种,干农活的。这可不像现在的自媒体作者,随便在农村拍几个段子,就表示自己是“新农人”了。他要开垦土地、种植豆子和禾苗、铲除杂草、喂养家禽……正因为此,陶渊明才能够写出对田园生活充满热爱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一批传世名作。

当然,古代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老百姓只要有一份土地,就能够解决基本的生存需求。陶渊明等官员辞官后,或多或少都会有几亩、十几亩薄田,再开垦几亩荒地,哪怕是广种薄收,也基本上可以解决温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