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身份证太重要了,住宿、坐飞机火车随处需要,我甚至在地铁上、大街上,偶尔也遇到过警察查身份证。
古代人也是这样吗? 古人出行需要身份证吗?
早在《诗经》时代,人们自由地生活、迁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到了后来,人们聚集居住的地方就开始实行户籍制度,专门有人登记居民信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国家众多,这时候就有了出入境管理制度了。若是出行,都需要出示文件以表明身份,否则是不能通行或者投宿的。
商鞅就是被自己开发的这套户籍管理制度,害了自己。
据《史记》讲到,商鞅逃亡时想投宿客栈,可老板理正词严地拒绝了:“按商鞅颁布的法令,没有官方发的凭证,不能让你住下,不然我也被受罚。”
但严格来说,我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身份证,或者说,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证。
普通老百姓就没有身份证,能拥有身份证的人,确实都算得上是“有身份的人”!
据说最早的公职人员的识别符号(相当于官员身份证),出现在隋唐时期,名为“鱼符”。
它用金属或木料制成,品级越高越贵重,长得像鱼的形状,分为两瓣,刻有姓名、职务、工作单位等信息。右符被挂在腰间随身带着,左符则押在内廷当“底根”以备核对。
后来武则天称帝时,将国号从“唐”改为“周”,把“鱼符”改为了“龟符”,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用的是金龟符。
要是谁家女儿许了一位有“金龟符”的女婿,那可了不得,得是光耀娘家门楣的大喜事儿。大家便称其为“金龟婿”,一直流传至今。
等明朝时,对外贸易日益兴盛,非洲象牙大量传入了中国,用象牙做成的板片——“牙牌”成为官员的新宠。
它的实际用途与“鱼符”没有什么区别,造型和我们现代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 古人到底怎么生活的呢?
历史是学校里的必修课,咱们都知道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有些事件啊历史意义,甚至曾背得滚瓜烂熟。
《长安十二时辰》中呈现了神探张小敬,过的惊心动魄的一天,我们也浮光掠影地欣赏到盛唐之美。
可其他朝代的古人到底是怎么生活的?皇亲国戚、将军侠客又是如何经营自己的小日子呢?这些对于我们来说还是很陌生,激起了不小的好奇心。
我们对于古代人的了解都是史书上一段段的文字,可历史教科书给人的感觉是很严肃的,叙事干瘪瘪的缺少人情味,就像是板起面孔的老学究。
古代人的一天的生活场景就像一个个秘密,躺在历史的长河和故纸堆里,等待着后人去探索和讲述。这套《古代人的一天》,就恰好满足了我和孩子们的好奇心,【文末可订购】。
这套书共4本,介绍古代的四种“职业”——皇帝、公主、武将、刺客,分别挑选了6、7个主题人物,再现了主人公一天的生活、工作场景,还原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始末,相当于绘本版“古代十二时辰”。
《武将的一天》中有一章是赤壁之战的十二时辰。它从周瑜的视角切入,带我们了解他一天的作战指挥。
先回顾了赤壁之战的背景,讲到周瑜和曹操五回合的斗志斗勇;还讲到后来的重要环节,诸葛亮观天象巧借东风;历史典故也没落下,“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就是这时候使的苦肉计。
《皇帝的一天》中则讲了历史上功绩赫赫的几位皇帝,复原了秦始皇出巡、唐太宗游猎、永乐帝的战争、雍正夜上朝等各种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