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豁达开朗,热情好客,有里有面儿,厚道随和,有许多风俗习惯体现着京城的民风民情,有些已经消失,有些还在流传。
一
在过去,北京的一些中、老年妇女都有兜里揣些糖块的习惯,不为自己吃,为的是哄逗街坊邻里的小孩。小孩长到一岁左右开始学说话,家长先教学叫人,街上、路上遇见熟人都得叫,从小就教孩子有礼数。在咱北京叫人可不白叫,奶奶、姥姥、姑姑、姨儿们,一边夸奖着:“真骨立(结实),真能哏儿(能干)!”一边会笑着摸出一块糖来奖励孩子。小孩都爱糖,一块糖本算不了什么,其目的是让小孩形成条件反射,知道叫人就有奖励,从小养成见人叫人的好习惯。
记得女儿一岁多时,有一次追着街上一个陌生的三十多岁妇女连声叫“阿姨’,那妇女半天才听到,回过身欣喜地抱起孩子,连说”有缘份“,赶忙翻包找吃的,最后摸出个小包装的果脯递给孩子。俩人都高兴。
二
这几年老城区平房院都改成电取暖了,在过去都是烧炉子。每年冬天安烟筒、装风斗、笼火,添煤,爆土扬场(尘)的,可麻烦了。会用火的人,每天只烧6~8块煤,又节俭又暖和;不会用火的,要麽烧荒了,要麽老灭火。赶上家里没引火碳,就得上街坊家借火。一般都是夹着块黑煤去,换回一块半燃的红煤来(全燃的太软夹不住)。炉子里先放块乏煤(燃尽的煤块),再顺序放红煤和黑煤,抜一会儿火就上来了。没有白不呲空手儿去借火的。
虽然安了风斗,可晚上睡觉也别靠墙,煤气都是溜边儿走,靠墙睡最易中煤气。在大杂院里,早上8、9点时,如果谁家还不起床,不开门,屋里没动静,那街坊就得拍门敲窗去问问,最怕的就是中煤气。这是邻里互助,相互关心的体现,可不是管闲事儿。
三
北京人爱喝茶,来客必沏茶。沏茶不同于南方泡茶,是先放茶叶后倒开水,泡茶是先倒开水后搁茶叶。
北京人爱喝香片(花茶)和高碎(茶末),高碎也很香,缺点是喝不了几货(回)就没色、没味儿了,但很便宜。茶叶要是浮着,就拿开水多砸几回才行。。
要是约好了来人或来的人多,那就提前先在茶壶里沏上半壶茶卤儿(浓茶水),闷着香味儿,待客人来了再续满开水,保证不凉不热正可口。
敬茶讲究七分满,也说“杯酒半茶”,溜满儿上茶是对客人的不敬,端着也容易撒汤漏水烫着人。茶壶嘴不许对着客人,那是骂人的意思。当客人面扫地、泼水,老看表,那是送客。
四
北京人热情实在,来了亲戚朋友吃饭,都是尽其所能的多做,不能让桌上吃得盆干碗净了,这叫“不剩不够”,剩下了才证明客人吃好了。
饺子、面条都是北京人爱吃的食品,不但平时常吃,还讲究“出门饺子进门面”。在过去,没什么好的吃食,亲戚朋友来了,吃顿黄花木耳肉片打卤面或炸酱面,讲的是“常(长)相聚首,常(长)来常(长)往”;客人临走时,要吃顿饺子践行,猪肉大葱、猪肉白菜、三鲜馅,肉要多放,实实在在,讲的是感情捏得紧紧的,也是对客人最后的犒劳。
往盖帘上摆饺子也有讲儿,要麽转圈儿摆,要麽顺序摆,不能“对头儿摆’,北京人说”对头饺子打架“,家里会不安宁。
五
过年的时候,年三十儿晚上,一些人家还有烙“翻身饼“的习俗。烙”翻身饼“寓意着把烦恼、忧愁、穷苦、不顺都翻过去,来年的日子会翻身,一年比一年过得好,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期望。烙时要不住地说”翻身了“,烙好后,全家共食,共沾福气。
“翻身饼“就是普通的白面烙饼。
六
听老人讲,过去晚上家里遇上贼会有这样的对话。
晚上听见房上瓦响,主人出门问:谁呀?
贼:借道儿的。(或走道儿的)
主人:送你一把筷子!
贼:谢啦!
据说“送你一把筷子“是快去快回的意思,主人不敢得罪贼,怕他将来报复,做个顺水人情”愿他快去”,装看不见;主人不吵闹、不报官,贼会心存感激,不但不偷此家,有可能过后还会把偷得的脏物留一些给这家。双方相安无事,井水不犯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