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远方
近日,武汉大学一门名为《恋爱心理学》的课程爆火。由于教室内的位置有限,来晚的同学一度爬上窗台、蹲在过道、挤满教室门口。“我排着队,拿着爱的号码牌”,在不少同学眼里,这门专讲“恋爱”的课程别具特色。这场引爆全场的课程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喻丰授课,他平时经常做积极心理学研究,由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也会很关心爱情”,所以把爱情心理学搬到了课堂上。
这已经不是大学课程的第一次“出圈”了,之前厦门大学的“爬树课”、复旦大学的“似是而非课”,还有一些学校开设的“机器人大赛课”、“攀岩课”等,都引发了校园里的抢课热潮。大学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才华,也是在为学生进入社会打基础。学生们有所需求,学校及时做出反应,面对现实的课程也是大学生应该学习的必修课。
在大学校园里,如何和异性相处是不少青春期情感萌动的大学生们面对的问题。在一些校园里,婚恋教育长期以来处于缺失的地位。在学生时代,我们只被教如何做题,但很少有人教你怎么为人处世,怎么和另一半相处。感情为何物?如何面对感情上的纠纷?不少大学生正是在这样的问题上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对于感情问题容易出现不适当的处理,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
何为恋爱?如何能够顺利经营好感情生活?“问世间情为何物” ,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与白娘子、李清照与赵明诚、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故事或传说是爱情的不同写照……从古至今,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而喻丰教授在课堂上这样回答,“它不应该是基于廉价感动进行冲动选择后的认知失调。某种程度上,爱也是互相适应、互相迁就、互相妥协,它是相互成全而非一味付出或者收获”。略显拗口的定义,但细读下来,确实是对爱的一个准确定义。只是这样的定义,在不同个体上有不同的表征。
但是,大学里的一次恋爱课,就能帮助在感情上迷茫有困惑的大学生们找到真爱吗?其实未必。今天,信息的触手可得,让大学生们的世界观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外来因素的影响。门当户对、收入情况、家庭背景……社会上对于婚恋的一些条框、规矩,或许增加了大学生对感情和婚姻的迷茫。
不懂爱、不会爱,这成了不少大学生心里面的困惑。曾经期待的“一见钟情”与“两情相悦”,憧憬了良久的校园爱情,这些是否还有实现的可能性?校园里的那份纯洁而真挚的恋爱是否还会出现?面对困惑,能在大学的课堂上找到答案,自然会吸引学生们的关注。
《恋爱心理学》的火爆,客观上反映出当下大学生的情感缺失,但也不失为那些期望得到心理慰藉,对爱情保留美好憧憬学生的一次必修课。抛开现实中的繁杂因素,希望通过课程去在找到真爱的路上少走弯路,这也是大学生该有的一次培训。
如同大学里的诸多课程一样,《恋爱心理学》讲授的是方法论。如何去勇敢地实践,把课堂上的所学应用到现实中,把内心里对感情的勇气表露出来?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尝试,更是一次走向成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