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1月21日,当贺小书刚出生的时候,远在辽宁金州的李亚林,已经在牙牙学语了。不过这个刚满两岁多的大胖小子怎么也不会想到,十几年后,他会在北京,与一位美丽的女孩相遇,并喜结良缘,携手走过短暂的人生之路。
这位女孩,就是贺小书。
不过她出生的时候,还不叫贺小书,而叫杜小书。
贺小书的父亲,名叫杜重石。是一个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出生于1913年,是四川广安人。其父是当地富绅。杜重石长大后曾是川军少将参议,又曾是“袍哥”组织的“带头大哥”。他在红军长征北上抗日时提供过帮助,后又随川军20军参加过“八·一三”淞沪抗战。1939年他奔赴延安,并进入抗大学习,成为中国“特别党员”。他后来曾在民革中央任职,但1957年被打成“右派”,1958年被判刑劳改,直到1980年2月才获得平反,享受高级干部离休待遇。
那么贺小书为何不姓杜?
这其中有一段悲情的爱情往事。
1931年,18岁的杜重石,从广安中学读完高正后,意气风发地来到了上海,进入到左翼文人许辛之等开办的新华艺术大学,学习戏剧和绘画。
而几乎与此同时,同样来自四川老家的另一个女孩,也来到了上海。这位名叫贺韵书的美丽女子,在机缘巧合下,与杜重石相识。两人郎才女貌,情投意合,很快就坠入情网。于是在1932年,他们“夫妻双双把家还”,回到广安,举办了婚礼,并在1933年11月21日,生下了可爱的女儿,取名杜小书。
杜小书的到来,给这个新成立的小家庭,带来了太多快乐。这时杜重石也因为其父与川军20军军长杨森是同乡和世交的关系,而来到杨森手下,担任起了20军司令部秘书的职务,同时还成为了广安县立第一中学的校长。
那时的杜小书虽然因为父亲的原因,不停地辗转数地,但因为有父母疼爱,所以还真可以说是生活在蜜罐里,要啥有啥。
但这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日子,却很快就因为父母感情的破裂,而宣告结束。
后来,杜重石回忆起这段往事,他说道:那时,我和韵书都太年轻,还不懂得珍惜爱情。40年代初,我们就各自东西了……本来小书是要留在杜家的,因为她是我们的后代。但是因为韵书爱女心切,所以私自将女儿给带走了,还改随母姓,由杜小书变成贺小书,女儿也对我产生隔阂……
原来,贺韵书是个要强的女子,当她发现杜重石身边又有了别的女人后,二话没说就选择与其离婚。并坚决要回了女儿的抚养权。她说,就算不依赖男人,也同样可以将女儿养大。所以她将女儿的姓改随母姓,取名贺小书。
而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孩子,是何其艰难呢?小小年纪的贺小书,把母亲所吃的苦,都看在眼里。她认为这一切都是父亲造成的,所以她开始从心里排斥和“憎恨”父亲。
后来贺韵书带着贺小书改嫁,日子也不大好过。因为在旧时习俗观念中,改嫁的女人会遭到歧视,连带着贺小书也被“冷落”。这导致昔日像“小公主”一般的贺小书,只能早早就学会承受白眼和讥讽。所以那段时间的贺小书,是无比胆小和自卑的。
这样的情况,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她考入到陈波儿在北京创办的表演艺术研究所,才稍稍得以改善。
1949年,贺小书先是考入上海行知艺术学校学习戏剧表演,然后于1951年考入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简称表演艺术研究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所开办的第一所电影学校(后改名为北京电影学院),贺小书也因此成为新中国所培养的第一批电影演员。
在这个班上的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为了大银幕上熠熠闪光的大明星,其中包括张圆、庞学勤、李亚林、叶琳琅、张辉、印质明、赵联等。
在学校,贺小书也遇见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李亚林。
二、1931年初春,李亚林出生于辽宁金州的一户旧官僚家庭。
不久,他随父亲来到北京,并进入汇文中学和二中,读完高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接受到进步思想的李亚林,决心要与封建家庭划清界限,开始自己崭新的生活。
为了离家远一点,他先是想当海员。可是考试的时候,体检却未过关。这让他倍感失落。而有一天正在家郁闷呢,他突然从一张报纸上看到了表演艺术研究所招生的消息。从小酷爱艺术的李亚林喜出望外,立刻报名。
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原本他只是想试试,却没想到很顺利地就过五关斩六将,成了最后的佼佼者。同时被录取的,还有一位从上海来的姑娘,名叫贺小书。
那时贺小书还不满18岁,性格很内向,一见人就害羞脸红。李亚林不知怎么的,第一眼见到贺小书,就特别想保护她。
而贺小书对李亚林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呢?她觉得他成熟、聪明,为人真诚,心里也没来由地对他产生好感。
当时,全班有30多位同学被分配成了好几个不同的学习小组,李亚林和贺小书不在同一个组,但他们的心却时刻都在对方身上。
在这个美女如云的表演班上,贺小书并不是最漂亮的那个。但她身上,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李亚林。尤其是她那双像黑葡萄一样的大眼睛,和那一对齐腰的大辫子,以及她那朴素的笑容,时常会出现在李亚林的梦中。
而性格开朗的李亚林,在进入学校后不久就显示出了过人的才艺,尤其是担任合唱队指挥时,那份潇洒和帅气,也不知吸引了多少女生注意。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贺小书。
但这样的情愫,一直都被两人埋在心里。在没有确定对方心意之前,他们只能悄悄地试探。听说贺小书生病,李亚林会假装有事来到贺小书的宿舍,通过给女同学讲笑话的方式,将自己关心的眼神,传递给贺小书。
1953年,他们终于学成毕业,然后一同被分配到由田方任团长的北京电影演员剧团。直到这个时候,李亚林才终于鼓足勇气,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将贺小书约到剧院的空地上,认真地向贺小书进行了表白。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令贺小书脸红耳热,心跳加速。她不知该说什么,只是低着头,使劲拧着自己的衣角,像要拧出水来一样。最终,贺小书用低得不能再低的声音说:那咱们,就看发展吧。然后一转身,就跑了。
而这,足以让李亚林兴奋不已。实际上,在那年月,这已经是姑娘们,最肯定的答复了。
后来,很多年之后,贺小书说,她之所以答应李亚林,就是因为看中了他身上认真、憨厚、踏实的品质。她坚信李亚林一定不会像自己的父亲那样“见异思迁”。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但她却没料到,和李亚林在一起,会吃那么多的苦,遭遇那么多的不幸和打击。
三、1954年,北京电影演员剧团决定将演员一分为二,一部分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另一部分则到远在东北吉林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去报到。贺小书原本可以留在北京,但看到去东北的名单上有李亚林,于是她也报了名。当时很多人都说她傻,却没有人明白她内心真正的心意。
其实贺小书是不愿去东北的。但李亚林要去,她觉得自己就应该陪他去,哪怕到天涯海角,她也应该陪着她。
事实上,从这之后,她真是这么做的。
1955年,他们来到长春后,贺小书很快就得到上戏的机会,先是在《董存瑞》、《祖国的花朵》等电影中跑龙套,然后又在《国庆十点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赵小惠。她在这部电影中的造型非常漂亮,有一种质朴的美。连她的父亲杜重石看了之后都说,他最喜欢的,就是女儿在《国庆十点钟》中的造型。
这之后,贺小书又陆续在《复试》、《工地青年》、《并肩前进》《红领巾的故事》、《鸿雁》、《万木春》、《特快列车》等电影中出演角色,很快就成为长影厂的一位当家花旦。
可就在贺小书已经开始走红的时候,当年在学校品学兼优的李亚林,还处于无戏可拍的状态呢。但纵然是这样,贺小书还是毅然决然地与李亚林共同步入了结婚殿堂。1957年冬天,他俩结婚。而这个时候,李亚林担任主演的《虎穴追踪》刚好上映,虽然他扮演的是个反派,但精湛的演技,却受到观众欢迎。所以,他这也算是双喜临门吧。
而事实上,这份婚姻也的确给李亚林带来了好运。在这之前,李亚林虽然也开始有戏演,但所接到的角色,却全都是反派,不是特务,就是叛徒。然而刚结婚不久,他就“时来运转”,开始扮演正面人物,而且还是男主角了。
1958年,导演于彦夫大胆启用李亚林,安排其在电影《徐秋影案件》中出演了汪亮一角。而李亚林果然不负众望,将汪亮塑造得栩栩如生。
紧接着,他便迎来了他在演员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那就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 高占武。这个角色使得李亚林一跃成为当时的顶流明星,使其成为五六十年代年轻人心中的偶像和榜样。1962年,全国评选“22大明星”,李亚林也幸运地入选其中。
看着丈夫所取得的成绩,贺小书别提有多高兴了。
然而正当李亚林在山西汾阳外景地忘我投入地加紧拍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之际,贺小书正在千里之外的东北,与死神进行着殊死搏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四、原来这个时候,正好遇上贺小书所怀的第一个孩子即将出生。而谁也没想到的是,她分娩后突然遭遇大出血,情况十分危急。抢救工作一共持续了28个小时,才终于将贺小书从死亡线上给拯救过来。当贺小书终于看到襁褓中的孩子,眼泪“哗”一下子,就流了下来。她吩咐同事给李亚林发电报千万别说自己的病情,以免让他担心。直到李亚林从外景地回来,才知道一切,抱着贺小书就哭了起来。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是李亚林贺小书夫妇作为演员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两个人都称得上是佳作频现。然而这种情况延续到1966年后,便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
李亚林在生活中的性格,其实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高占武,有些类似。他性格豪放,经常都会有一说一,直来直去。对待朋友两肋插刀,对待工作更是全力以赴。然而纵然是这样,厂里依然有些人,对他看不惯。个别领导甚至公开说,李亚林是有才华,却不能委以重任,因为他脑后有反骨。至于什么是“反骨”?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1966年,李亚林和贺小书因为两个人“出身都不好”,所以很快就被打倒。不仅如此,李亚林那年迈的母亲也被赶到街上去扫雪。面对患有高血压病的母亲被折磨得不成样子,李亚林泣不成声,但又无计可施。
1969年,军代表和军管会开进长影,紧接着,长影革委会积极动员大家争做革命的“五七战士”。意思就是带着户口举家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李亚林和贺小书带着上了岁数的母亲和三个孩子,一起被赶到了吉林舒兰县二道公社插队落户,当起了社员。
当时贺小书的怀里还抱着刚出生6个月的小女儿,她原本可以要求留在长春,但她却不愿意让李亚林独自一个人去面对天寒地冻。她所想的是,就算日子再难,一家人始终都要在一块。所幸同一个地方,还有长影厂的老同事孙敖一家也在,两家人在刺骨的寒风中抱团取暖,总算熬过那个严冬。
1972年,李亚林突然接到通知,让他速回长影厂报到。一打听才知道,长影厂终于又重新恢复了故事片的生产,首先要拍的是根据浩然小说改编的《艳阳天》。而在这之前,长影厂决定先将《艳阳天》排成话剧进行演出。而谁来扮演男主角萧长春呢?大家想来想去,想到了李亚林。
就这样,阴错阳差地,李亚林和贺小书又重新回到了长影厂。李亚林不仅演了话剧,而且还在电影《艳阳天》中跑了龙套。1974年,他还在《钢铁巨人》中又再次扮演起了男主角。而贺小书也被安排到长影厂演员培训班去担任表演老师。
眼看着夫妻俩似乎又重新得到了重视。但没想到接下来的运动,又将李亚林打翻在地。这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批斗,使李亚林心生厌倦。他很想离开这个地方,但又一时找不到门路。恰在这时,传来了峨影厂正在招兵买马的消息。李亚林听到后,立刻生出了调动的念头,和贺小书商量的时候,贺小书说,你去哪儿,我就去哪儿。
1975年,李亚林和贺小书双双来到了位于四川成都的峨眉电影制片厂。和他们一同来的,还有金迪等众多人。
他们的日子,似乎一下子,就出现了生机。
五、但到了四川之后,虽然在业务上得到了领导的重视,李亚林终于获得了做导演的机会。但是在生活上,还是异常艰难的。为了让家人吃饱饭,贺小书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她努力和周围的老乡搞好关系,以便能弄到鸡蛋、细粮等东西,改善家里的生活。
当时李亚林已经44岁了,但仍然充满干劲。他实在太热爱电影了,似乎为了拍电影奉献一切也在所不辞。
他在峨影厂,不仅主演了《孔雀飞来阿佤山》、《柳暗花明》等电影,更执导出了《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为什么生我》等这样优秀的好作品。
而正当贺小书和丈夫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时,她怎么也没想到,有更大的不幸,会等待着她。
1987年,李亚林准备将陆文夫的小说《井》搬上银幕,并邀请曾在《苦恼人的笑》中有过良好合作的潘虹和李志舆再次担任男女主角。然而正当摄制组在苏州外景地进行紧张拍摄时,李亚林突然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一些异样。
先是右脚的脚趾开始发麻,然后右腿的膝盖也开始失去知觉。当时贺小书因为最小的女儿面临高考,所以仍在成都。而当她赶到苏州摄制组的时候,李亚林的病情已经有些严重。在李志舆的帮助下,上海华山医院的一位教授为他看了病,建议他住院观察,但李亚林却坚决不肯,说,剧组人员都在苏州,我是导演怎么能丢下他们不管呢?
贺小书知道李亚林的脾气,于是就劝他就近到苏州做个检查,结果遇到个水平不过关的医生,面对李亚林所拍的CT,大笔一挥,就写上“未见异常”四个大字。而正是这四个字给了李亚林错误的引导,使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后来当他发现右边半个身子都不能动弹的时候,他才意识到大事不妙。
而这个时候,他竟然还在惦记着自己的电影还没拍完。于是每天都只能由贺小书搀扶着前往摄影棚进行拍摄。到最后,他只能拄着拐杖为潘虹和李志舆说戏了。
后来,通过潘虹认识的关系,他们来到成都的医院进行检查,这时才发现李亚林的脑子中,长了一个瘤,而且已经是恶性的了,必须要做手术了。
听到这个消息,贺小书犹如晴天霹雳。但她却不能表现出任何异样的情绪,生怕让丈夫得知真相后失去与病魔对抗的信心。
对于李亚林的突然病倒,峨影厂的很多同事,包括他的三个女儿,都感到特别吃惊。因为在他们的记忆中,李亚林似乎从来没有得过什么病,却没想到,病一来就是如此吓人。当他们看到往昔健壮如牛的李亚林,如今躺在病床上,形容枯槁的时候,每个人都忍不住泪如泉涌。
而这个时候,李亚林却总会笑着说,我觉得我能挺过去,我至少还能再干十来年呢。
然而事与愿违,1988年4月14日,我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著名导演李亚林终因身患脑癌,医治无效而去世。
他走的那天,他生前的众多好友都来为他送行,个个都哭成泪人。而贺小书更是几度晕厥过去。
但这个时候的贺小书,却不断告诫自己,不能倒下去,因为还有丈夫的遗愿,未能完成。
当时,《井》这部电影还并未最后完成,于是贺小书勇敢地拿起了执导筒,拍完了影片剩下的部分。
1988年,电影《井》在意大利陶尔米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二等奖。女主角徐丽莎的扮演者潘虹再次夺得金鸡奖。我想,这一切都是对李亚林在天之灵的最大安慰吧?
这之后,贺小书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她又陆续出演了众多影视剧,还为峨影厂培养了众多人才,作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的表演艺术家,我觉得她对我国的电影发展,是有突出贡献的。
如今,贺小书这位老艺术家88岁,距离她的丈夫李亚林去世也有33年的时间了。只是,她依然时常会望着丈夫的照片久久发呆。我想,她一定无法忘记,他们相濡以沫的那些日子吧。从他们相识到李亚林去世,总共37年的时间,并不算长,却是贺小书这一生,最温暖的记忆了。
后来,我一直在想,过去的那些电影明星,为什么他们的爱情故事,总是那么令人感动?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真正地明白,什么才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什么才叫相濡以沫、不离不弃。他们似乎从没有太多浪漫的情话,但,那一步一个脚印的相依相守,就已经向我们证明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