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颈性眩晕“千年之谜”

颈性眩晕,是颈椎病5种类型之一,其最大危害是猝倒。有数据显示,国内中老年人中约55%左右的人患有眩晕,并呈明显年轻化趋势。保守估计国内约有颈性眩晕患者5000万人左右。

由浙江省名中医,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范炳华领衔的课题——“推拿对颈性眩晕的椎动形态学及其血流速的影响”,以《内经》“上虚则眩”、“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理论为依据,通过对符合颈性眩晕临床体征的患者采用TCD对椎动脉血流速的检测,结合三维CTA椎动脉造影的形态对照研究,基本明确了椎动脉形态学改变引起血流速度变化是颈性眩晕发生的根本原因,破解了颈性眩晕的“千年之谜”,日前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对于颈性眩晕,以往临床都采用扩张血管类和营养脑神经类药物治疗,而一般的推拿治疗则采用放松颈部肌肉,整复颈椎关节,理顺筋络的方法。存在着病因不明确、病变部位不确定、病变性质不清楚、针对性不强、5种类型同一种治法、盲目使用整复手法、疗效不确切、有一定风险性等问题。

课题组根据椎动脉形态学改变的性质和部位,创新“开源增流,补偿平衡,解痉通畅”三部推拿法,能有效消除或明显改善颈性眩晕症状。

研究人员随机挑选84名颈性眩晕患者,对他们的168支椎动脉血流速进行观察,结果椎动脉有血流速改变占66.07%,椎动脉形态学改变占75.0%。其中椎动脉不规则狭窄44.44%,椎动脉纤细(痉挛)22.22%,骨质因素压迫21.43%,椎动脉走行异常10.32%,椎动脉闭塞不全1.59%。


中医课堂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