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登革热的特征三、登革热近年为何大流行1、登革热预防措施
1.1、控制传染源,在地方性流行区或可能流行地区要做好登革热疫情监测预报工作,早发现,早诊断,及时隔离与治疗患者,同时,对可疑病例应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识别轻型患者,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1.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1.3、提高人群抗病力,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登革疫苗仍处于研制,试验阶段,已研制出登革病毒1型和2型的蛋白和DNA基因疫苗,正在进行动物试验,但尚未能在人群中推广应用,由于低滴度的抗登革病毒1型抗体有可能成为促进型抗体,诱发登革出血热的发生,因而增加了疫苗研制,应用的难度。
2、登革热的症状
2.1、发热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骤,头痛、发热和眼球后痛,24h内体温可达40℃。同时伴有背痛,周身骨、肌肉及关节痛,胃纳减退、恶心、呕吐,偶有腹痛、腹泻或便秘等。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在早期已可见。儿童病例起病较慢。症状较轻,体温也较低。发热持续2~7d。部分病例于起病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d后又再上升,称为双峰或马鞍热型。发热期可有相对缓脉,虚弱感觉常需数周后才能完全康复。
2.2、皮疹于病程3~6d出现。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红斑疹或皮下出血点等。同一患者可见不同形态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皮疹持续约为3~4d。
2.3、出血,约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等。出血多发生在病程的5~8d。
3、登革热病毒的传播途径
登革热病毒必须藉由病媒蚊叮咬才能从人传给人,病患从开始发烧的前一天直到退烧,此期间都具有病毒传染力,此为登革热病患之病毒血症期(viremia)。病媒蚊叮咬登革热病患8~15天后,则具有终生传染病毒的能力。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斑蚊和白线斑蚊,在台湾均存在,但是分布领域有异。埃及斑蚊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其活动主要在家户室内,部份在室外,所以在人口高密度都市,埃及斑蚊具有重要的传染地位;而白线斑蚊分布遍及全岛,但大多数均生活在野外。
1、地方性
凡有伊蚊孳生的自然条件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均可发生地方性流行,在城市中流行一段时间之后,可逐渐向周围的城镇及农村传播,在同一地区,城镇的发病率高于农村。
2、季节性
发病季节与伊蚊密度、雨量相关。在气温高而潮湿的热带地区,蚊媒常年繁殖,全年均可发病。我国广东、广西为5~10月,海南省3~10月。
3、突然性
这个病症来的很突然,不少国家在此病消失十年后突然又发生了。
4、传播迅速发病率高
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如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首先发生登革热,迅速波及几个市、县。1980年3月海南省开始流行,很快席卷全岛,波及广东内陆几十个省、市。病死率0.016%~0.13%。本病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
1、在过去的50年中,全球人口激增,主要分布在发展中的热带地区。人口激增导致没有计划,没有控制的城市化发展,许多房屋被弃,饮水、排水及废物管理不善。最后导致与人密切接触的蚊数量大增。
2、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伊蚊数量增加及扩散。 例如人们常常将包装商品的塑料袋或玻璃袋乱扔,为伊蚊滋生提供环境。还有,随着交通旅游业的发展,导致了蚊媒的扩散。
3、控制蚊子的方法自1970年来效果已显着下降。尤其是一些对蚊虫有强大杀伤力的“滴滴涕”、“敌敌畏”、“六六六”等高残毒杀虫剂的禁用,使蚊虫的家族都已壮大,最后导致登革热的传播和流行。
4、登革热病毒时常发生变异,使人群失去免疫力。
请点彩色字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