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问为什么,你有完没完”
专家认为,“为什么”是孩子思维的翅膀
现在,许多父母已经越来越重视回答孩子的提问了,但有的时候,由于孩子的“为什么”密度太高或难以回答,有些父母疲于应付而失去耐心,便会斥责孩子:“又问为什么,你有完没完?”
专家认为,“为什么”是孩子思维的翅膀,随着“为什么”的一次次提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会越来越强。孩子“羽毛”丰满起来,必然会飞得更高更远。孩子所有的提问中,涉及到科学方面的问题往往最难回答,因为即使你能科学地回答,可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不如用童话般的语言来保护他们的兴趣和梦想。比如孩子问你“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你如果解释因为大气层与光的原理,才使天空变蓝,孩子仍无法理解大气层和光的分解原理,还不如告诉他:“太阳的光分为七种颜色,分别由七个小仙女掌管。天睛的时候,她们喜欢到地球上来玩,可是只有管蓝色光的小仙女勇敢,她跑得最快,把天空用蓝色占满了,所以人们看到的天空就成了蓝色。”
“你还敢不敢了”
打骂孩子并非天经地义,易助长以强凌弱思想
许多家长认为,打骂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人说他的孩子非常顽劣,不打不行;还有人深情地回忆起幼时被母亲毒打的情景,感慨地说,多亏了母亲的一顿饱打才打出了他今日的“成就”。
专家认为,打骂孩子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教育方法,可是至今这种方法还禁而不止,十分发人深思。父母边打边问“你还敢不敢了?”就等于告诉了孩子答案,他必然会说“不敢了”,此时他想到的只是少吃点苦头,对具体过失并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
在父母的拳脚下,即便孩子承认错误,也并非真心悔过。“风暴”过后,孩子依然故我,久而久之,反倒增长了孩子蒙混过关的经验。在孩子心目中,道理是可以通过拳脚说话的。对于强权,只能先低头认错,避其锋芒,然后再采取阳奉阴违的手段周旋。
严格来讲,打骂孩子也是家庭暴力的一种。拳脚助长了以强凌弱的思想:孩子自然是弱者,打不过你嘛,等到将来你“老糊涂”了,孩子屡次说你不听,他也边扬手边说:“你还敢不敢了?”那时你做何感想?
“小孩子不要管大人的事”
把孩子看作“大人”,他就会以一个大人的责任心来要求自己
现在很多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都懂得,应当给予孩子自由。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头脑聪明,会独立思考,凡事有自己的主见。但是当孩子过早成熟,想要介入成人世界的事务时,这些自由派家长头脑中的旧观念就要面临挑战了。一方面他们愿意给予孩子自由;一方面又难以接受自由的后果,于是他们常说:“小孩子不要管大人的事。”这样的要求,孩子当然是不会接受的。
专家指出,一个合格的家长,应把孩子视为“大人”,遇事主动倾听一下孩子的意见,给予他们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从前有句俗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有“长子成良材”的说法,个中原由,就是这些孩子承担家务早一些,较早拥有当家理财的“发言权”。而一旦孩子把自己看作一个“大人”,往往就会以一个大人的责任心来要求自己,迅速成长起来。
“别给父母丢脸”
这句话远不如“你要对自己负责”说得正确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父母当然也望子成龙,但开明的父母都知道:孩子是独立的,他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只要他认真地做事,快乐地生活,无论其成就高低,都值得父母骄傲。但这仅仅停留在“为其骄傲”这个层面上。
在中国民间,有这样一句古语:“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之所以这样讲,更多地是把孩子、父母混到一起,双方都没有独立人格。在这样的传统驱使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多少包含着对自己未来的预期。
专家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别给父母丢脸”是份量很重的一句话。虽然许多成功人士都是凭着这样一种信念走向成功的,但是这句话远不如“你要对自己负责”说得正确,因为这句话从父母嘴里说出来,聪明的孩子会想:他们考虑的只是他们自己的面子问题,并不是真正为我着想。
专家指出,父母不应该成为孩子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而应该成为他们坚强可靠的支持者。不论成与败,不论荣与辱,父母都应该帮助孩子拥有更宽阔的胸怀,更长远的目光。
“不要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
童言无忌,儿童的可爱之处正在这里
专家指出,童言无忌,儿童的可爱之处正在这里。“不要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之类的世俗说教,只能损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比如说,家里来了客人,父母会说:“你看阿姨穿这衣服多漂亮啊1孩子却接着说:“不好看,你昨天还说这种衣服又俗又土呢。”父母对此,往往会“恼羞成怒”地训斥孩子:“胡说八道。”
不能说孩子错,也不能说家长不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常会说一些善意的言不由衷的话,这是礼貌,也是维系正常人际关系的需要,而这些怎么可能让年幼的孩子完全理解呢?
专家指出,类似此类的矛盾还会有很多,在目前这个阶段,家长不能笼统地指责孩子,让其无所适从,而应多花费些心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健康地成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