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望子成龙”与“望子成人”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虽然由于历史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不同而自然形成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始终是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在今天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培养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的竞争首先就是家庭教育的竞争。所以,世界各国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节。中国从老子、孔、孟时代起就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道,礼-仁,仁-政),这其中的道理十分明白。千百年来,贯穿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领域的教育思想,灿烂辉煌,如:励志正德,尊老爱幼,修身为本,以身作则,立志自强,博学慎思,精忠报国等等。这些源远流长的优秀思想,延伸至今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生了许多变化,也逐渐产生了许多误区,有的甚至产生了脱变。尤其是中国经济文化与世界接轨后,就凸现出自身的某些弱点。我国不少家庭的教育也逐渐偏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念,存在着一定的思想认识上的盲区,它甚至成为一种顽疾,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形成。因此,我们如果适当借鉴国外在家庭教育中的精华,洋为中用,扬长避短,对走出我国家庭教育的某些误区将有很好的启发和警醒作用。下面我只想通过对日本、美国等国家庭教育相关方面的比较,特别是在“望子成龙”与“望子成人”的育人观念上进行比较,分析形成中外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进而悟出对我国家庭教育改革的某些启示。我们不能断言日本、美国家庭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就是理想中的现代人,但他们国家家庭教育中的合理成分,也许恰恰是我国家庭教育所遇到的迷惘和瓶颈。
一、从中日《夏令营中的较量》看当今两国青少年素养
首先应该肯定一种观念: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孩子的“成长较量”,是鉴别一个国家教育成功的试金石。先让我从中国社会问题 家孙云晓教授《夏令营中的较量》谈起。
1993年7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少年儿童研究》月刊主编孙云晓教授发表了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该文记录了1992年8月中日少年在内蒙古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当年放牧的乌兰察布盟)举行的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中充分暴露出中国孩子在生存能力方面和中国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救救教育”、“救救孩子”的呼声此起彼伏,全国教育大讨论由此掀起。最大的成果是促成了中国“素质教育”的问世。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50公里草原探险夏令营(日本队原计划是100公里)。
A、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
中国一位漂亮女孩刚走几里路就病倒了,蜷缩一团瑟瑟发抖,一见医生泪如滚珠。于是,她被送回大本营,重新躺在席梦思床上,品尝着内蒙古奶茶的清香。 日本孩子也是孩子,也照样生病。矮小的男孩子黑木雄介肚子疼,脸色苍白,汗珠如豆。中国领队发现后,让他放下包他不放,让他坐车更是不肯。他说:“我是来锻炼的,当了逃兵是耻辱,怎么回去向教师和家长交待?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医生的劝说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面躺下,大口大口地喘息。只过了一会儿,他又爬起来继续前进了。
B、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第二天早上出发之前,日本宫崎市议员乡田实先生驱车赶来,看望了两国的孩子。这时,他的孙子已经发高烧一天多,许多人以为他会将孩子接走。谁知,他只鼓励了孙子几句,毫不犹豫地乘车离去。可中国的家长呢?当发现道路被洪水冲垮时,某地一位少工委干部马上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车,风驰电掣地冲出艰难地带。
C、日本孩子吼声在草原上震荡
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中日两国孩子胜利抵达了目的地狼宿海。当夏令营宣告闭营时,宫崎市议员乡田实先生作了总结。他特意大声问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 77个日本孩子齐声吼道:“美!”“天空蓝不蓝?”“蓝!”“你们还来不来?”“来!”
这几声大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中国人。天哪!这就是日本人对后代的教育吗?这就是大和民族精神吗?当日本孩子抬起头时,每个人的眼里都闪动着泪花。在这群日本孩子身后,站着的是他们的家长乃至整个日本民族。
D、中国孩子的表现在我们心中压上沉甸甸的问号
日本人满面笑容地离开中国,神态很轻松,但留给中国人的思考却是沉重的。在咱们中国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过的杂物都用塑料袋装好带走。他们发现了百灵鸟蛋,马上用小木棍围起来,提醒大家不要踩。日本孩子留下了大和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咱们中国孩子却走一路丢一路,给美丽的蒙古草原留下的是什么呢?只有遗弃与埋怨……
短短的一次夏令营,暴露出中国孩子的许多弱点:一是某些干部子弟是用小车送子女到出发地点的,日本学生一个也没有;二是不到一半路程,中国学生的水和干粮全部吞食无余,日本学生几乎没有动一下;三是中国学生乱吃乱扔,日本学生全部用塑料袋子装好带走;四是中国孩子病了就退出,日本学生是病得再厉害也必须坚持到底……这不得不令人反思我们国家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问题。第一,我们究竟要要培养的是什么人?每个民族都在培养后代,日本人特别重视生存状态和环境意识,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公德;我们呢?望子成龙,可是成什么龙?我们的爱心表现为让孩子不受磨难,殊不知过多的呵护只能使他们失去生存能力。日本人已经公开说,你们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第二,我们究竟要怎么培养自己孩子的问题。是温室培育式的,还是野外磨练式的?80代90代的新一代青少年,敢不敢为此承担一些民族风险和历史责任?
故事并没有结束:2000年8月5日,即《夏令营中的较量》的故事在中国发生整整8周年的日子,孙云晓教授应邀来到日本,参加了中日两国青少年的一次登山探险活动。8名中国队员加入到750人的夏令营队伍中,用14个小时的艰苦跋涉与奋力攀援,去征服2053米的原始野山――黑姬山。
A.登山之前,日本孩子准备充分,中国孩子缺东少西;日本孩子悄然入睡,中国孩子亢奋嬉闹。
B.登山途中,中国孩子引吭高歌,高谈阔论,日本孩子默默不语,埋头走路;日本孩子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中国孩子却总想休息。
C.日本孩子不到目的地决不把水喝光,中国多数孩子半路上早已壶干杯空,口干舌燥地望着人家有滋有味地饮水。
全球在竞争,教育是关键。假如,中国的孩子在世界上不具备竞争力,中国能不落伍?黑姬山夏令营,因为有孙教授亲自参加,中日总算打了一个平手。但较量并未结束,2004年的中日韩三国青少年探险夏令营较量中,中国仍然落败。
2004年8月,中、韩、日三国90名青少年组成国际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又一次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进行。正值北方罕见高温,行程十分艰苦。日本少年仍然身背巨大行囊,为野外生存作了充分准备。中国孩子却叫苦不迭,队伍中手机铃声不断,都是在向家长诉苦。行程不到一半,中国孩子的水喝干了,干粮吃完了,而日本韩国的孩子,水基本未动,干粮没有开封,中国学生问:“你们不渴吗?”他们回答:“水是救命的,现在还没有生命危险,所不不能喝!”,又问:“你们不饿吗?”他们回答:“干粮是救命的,不到爬不动的时候,也不能吃!”这就是日本韩国的学生!活动结束时,日本、韩国孩子对蒙古族文化、旅游资源大加赞赏,留连忘返,而中国孩子却迫不及待地盼着早点回家。
人们不禁要发出这样的疑问:存在这些严重道德缺陷的新中国的下一代,能否承担得起国家的未来?还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吗?中日两国国民对待孩子及教育的态度的差异,或许正是两个民族的真正差异。一个让孩子置于死地而后生,一个让孩子置于蜜罐而知乐,这不是生与死的较量又是什么呢?一个值得我们全民族反思的问题: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还是传授知识?教育是人的解放还是给人以枷锁?
非常不幸:中国的错误教育正在扼杀孩子的生命活力。好多中国的父母没在一起开过会,却几乎都会说一句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句近乎国民共识的话,道出了中国教育的真正隐患。难道这正是当年鲁迅先生所说的“国民的劣根性”么?教育是爱的事业,可爱心既能造就未来,也能葬送未来,两种爱心,两种命运。许多父母正在辛辛苦苦地孕育孩子悲剧的命运,正在用自己的奋斗去摧毁自己的目标。错误的教育正加紧制造着21世纪中国的灾难。
黑姬山探险夏令营虽然中国孩子也取得了胜利,但并不说明中国教育问题得到了解决,尤其是行程中中国学生暴露出来的一系例问题都是我们学生的致命弱点。中国的父母有相当人数反对孩子探险,一旦发生意外伤害,则常常把学校告上法庭;日本的父母则普遍支持孩子探险,发生意外自己负责。就在黑姬山探险结束的那天晚上,由于暴雨造成山洪,冲走7个夏令营的孩子,其中一个死亡。孙教授问女主人原田真知子,说:“发生这样的事,谁来承担责任?”不料,这位大学毕业的日本母亲疑惑地看着孙教授,耸耸肩回答:“自然灾害呀!”他们说,一旦发生了意外事故,日本人会认为是自己给集体添了麻烦,应当由个人负责,严重伤害靠保险解决,一般不会追究组织者的责任。他们对中国父母常把学校、老师告上法庭的做法,感到难以理解。
下面不妨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家长是如何状告学校的案例吧。
《学生意外伤害,学校防不胜防》:深圳市罗湖区景贝小学学生龚某,在从三楼到五楼去上音乐课的过程中摔倒,导致脾脏破裂被切除,造成五级伤残。家长要求学校赔偿326.5万元。学校虽然把赔偿金额从2万提高到10万,但离家长的最低赔偿要求100万尚差90万。
湖北省武昌市某中学初二女生郭某在冬季长跑中猝死。学生家长要求学校补偿孩子14年的养育费9万元,并补偿安抚费和调房补贴共5万元,实报实销治疗抢救费、殡葬费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全国少工委办公室推出的蓝皮书《新发现――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介绍:1994年6月24日下午,上海五十四中初一全体学生在操场上体育课。一位名叫肖某的学生不小心将排球踢出校园围墙,为了将球捡回来,肖某在两名同学的帮助下爬上了围墙,却不料从墙上摔了下来,成了瘫痪。1996年8月,肖母将五十四中告上法庭,并提出94万元的索赔金额。
据不完全统计,仅上海市在4年里学生父母将学校老师告上法庭的经济赔偿案件就有200多起,这尚不包括学生父母和学校私下调解解决的。
这是早已经见诸网络报纸的陈年往事。我地一中、侨联、城关中心小学等发生的学生意外伤亡事故,家长向学校索赔叫人触目惊心,尤其是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假期溺水身亡而找学校索赔是件不是让人匪夷所思么?
看着这些寒心的数字,我就是不明白一个道理,为什么中日之间家长思想意识竟然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别呢?可以这样说,16年来北京市青少年与日本等国三场学生夏令营探险较量,绝不仅仅是中日学生之间的较量,而是学生背后的家长、教师、社会的较量。是不同国家的民族气质与民族命运的较量!中国教育也应同世界各国教育一样:教育的核心应该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而首先应该是学会做人!因此,教育是人的解放,决非是给人以枷锁。一个文明的、现代的社会,纵然付出高昂的代价,也要解放孩子,更要振救孩子。“孩子是社会的镜子。”只有彻底更新教育理念,改变应试教育独木桥的桎窖,才能真正解放孩子,才有可能把中国孩子也融入到大自然中去。才能把中国的孩子也培养成日本美国孩子那种具有适应各种恶劣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人”。
二、从美、日“逆境生存”教育看我国“顺境阳光成长”教育
根据相关资料,我们不妨把日本美国的“逆境生存”教育的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1、七分饱、七分暖是日本家长对孩子培养的基本原则。他们一般不让孩子吃得太饱,也不怕孩子穿得太少,秋天孩子穿个单衣在外面玩水他们也不怕孩子受凉,孩子生病一般不打吊针,他们认为孩子有很强的自愈能力。所以日本家长认为孩子只有自小培养在逆境中求生存的能力,才能勇敢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2、培养具有适应各种恶劣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人是美国家庭教育的着眼点。基于这种观念,美国家庭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个性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的优良品质。
3、理财教育是日美家庭教育的一个分支,因此对此十分重视,每个家庭都有家庭记账本。其父母一般不会无原则、无计划的给孩子钱,而是定期发给孩子一份固定基金。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还注重对金钱的基本品质的培养。他们的父母教孩子制定预算计划,学会合理的花钱;鼓励孩子出外打工,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教育孩子储存钱财,不乱挥霍;帮助孩子学会捐赠,帮助他人;教育孩子养成在金钱面前应当诚实,金钱面前要有自尊;简朴节约是美德等社会人意识。
4、从不为孩子考大学操劳。美国家长一般只给孩子学习提出建议,因为孩子与家长是平等的,所以孩子整天都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和生活。父母也决不会因为陪孩子读书而放弃自己的约会、看^电景彡和休假等。同时年满18岁的孩子,父母不再行使抚养的义务,一切由孩子自己独立生存,哪怕还在读书,家长也决不再过问。由其自己寻找工作挣钱养活自己,自己挣钱完成学业(包括出国留学)。
5、家长主动承担学生意外伤残事故责任。孩子在学校或者校外因故发生意外伤残等事故,家长主动到学校向老师道歉,认为给学校带来了麻烦,还帮助学校找出发生意外的原因,教育孩子如何克服这种意外,一般不向学校索赔。
再看中国家庭的“顺境阳光成长”教育情况。
1、努力为子女营造温馨的学习环境。中国许多家庭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企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能给孩子多少幸福就给多少幸福,即使挖出心肝给孩子也心甘情愿。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学习,除了给孩子最优惠的生活待遇,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
2、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为孩子花钱值得。中国家长宠孩子,有求必应,没有理财意识。家长们认为,挣钱养家和管理钱财是大人的事,孩子离这些还很远。他们没钱时便伸手向父母要。即使是成家立业后还可以向父母伸手要钱。中国父母总是无偿的向子女提供钱财,一味无条件的满足子女的花钱要求,放纵孩子过分的消费欲望。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读上一个好中学好大学不惜花重金买学校,连眼睛皮都不眨一下。
3、“一切为了孩子”这是当今中国最为流行的教育理念。中国家长以此作为最大的幸福和殊荣。一生最大的工作就是为孩子考上一个好大学操劳。同时还为孩子大学毕业后的工作乃至成家立业煞费苦心。可以这样说,从读幼儿园接送到孩子成家立业找工作买房子买车子,一生辛劳全为孩子,一生积蓄也为孩子。甚至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幸福不惜犯罪赚黑钱。所以中国的孩子始终生活在父母呵护的幸福甜蜜之中,对父母的依赖性特别强,自然经受风雨的抵抗力就特别差。
4、“学校应该负责”这是中国家长宠爱孩子的一种特殊方式。中国孩子在学校读书,就等于把学生放进了保险箱,生死存亡全由学校负责。无论在什么地方发生意外事故,只要还是学校的学生,家长无条件地找学校麻烦,并且兴师动众,索要钱物。把学校完全变成了为其生财之道的企业和能够生息的银行。因为他们只认一个理:只要还是学生,无论发生什么,那都应该是学校的责任,哪怕是孩子死在自己的家里,向学校理赔成为社会的必然。
造成我国家长无原则地呵护子女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历史文化的原因。中国五千年文明古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所以只要读好了书,其他都不重要了。因此几千年来中国的学生就自觉遵循老祖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行为准则,不可能融入大自然于逆境中而求生存;二是经济的原因。中国农民,过去连温饱问题也没有解决,父母几辈人读不起书,现在都巴望着自己的孩子多读点书,再苦再累父母扛着,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所以只有一个心愿:只要孩子读书,父母做牛做马也不悔;三是政治上的原因,过去不搞计划生育,一个农民家庭可以生一大堆孩子,当然读不好书,现在农民家庭一般也是一个孩子,最多两个孩子(个别家庭多子),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当然希望子女多读书,以期待子女成龙成凤,光宗耀祖。因此中国孩子从伊呀学语到大学毕业,基本上是完全依赖父母,在温暖的阳光下长大,只要遇到风和雨,自然都有父母替他们遮着挡着。所以在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上,则为中国教育之败笔。
三、从美国日本“望子成人”教育看中国“望子成龙”教育
美日教育之目的是“望子成人”,中国传统教育之目的是“望子成龙”,这其中有什么区别呢?
在美国有这样一句名言:美国的孩子是爬大的,中国的孩子是抱大的。也就是说,自孩子从会爬的那一刻起,美国家长就已经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给他独立生活的权力;在中国,孩子是父母的一部分,且从属于父母,有的孩子终身没有独立的权力。在美国,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孩子在前面走,父母只在后面跟着看着,任他如何往前走,即使摔倒也不管,让他自己再爬起来。而在中国,刚学走路的孩子如果在前面走,那后边恐怕就不仅是父母了,祖辈父辈几代人跟着牵着最后抱着,哪怕放手也寸步不离。美国人的观点是:脚再小,它是用来走路的,要有距离的亲密、呵护,别在背后推(Stand behind,don't push)。中国人则说:孩子还小,抱着应该。
如果我们细心品味,日本、美国的“望子成人”教育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培养逆境而求生存的人,二是张扬个性,培养具有天才般的创新能力的人,三是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尤其是美国教育目标十分明确:培养具有“美国精神”的“美国好公民”。
1、“逆境生存”与“张扬个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日美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望子成人”,即平等独立处变不惊而能于逆境求生存的社会人,他们从来不苛求家长教育学生为考大学而努力奋斗,在他们的意念中,凡具备了生存能力的人,不可能没有大学读,考大学是开放式的。如美国孩子要想上大学只需凭学校的积点、老师的推荐以及社会活动的表现,就可申请大学。录不录取,全凭大学对人才的需要。孩子用不着为上大学而担心,因为这所大学不录取,那所大学也能录取,条条道路通罗马。尤其是象美国大学教育,前两年一般在州市大学学习生存课程(求职所必须的专业课程),三四年级还可以转到更高级学校考学位,整个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教育都是学习与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常情况下,往往是一个大学生考几个学位(如化学专业的除考取化学博士外,再考取数学博士等)。学习与生存密切关联。因此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2,美国中学教育比较注重教育过程,而轻视教育结果,即不为考大学而学习,只为掌握技能和科研方法而学习,中国哲学家老子有一句话,自己没有用上,倒让美国人用上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美国中学教育不给学生有结果的“鱼”,而要给学生以技能方法的“渔”。用美国人的话说,美国父母“给孩子开门的钥匙”而不是“替孩子开门”。如美国加州某中学的一堂化学课(略)。所以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比比皆是,中国还不知在哪个世纪哪个年代才会有一次提名的机会。
3、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实现自我价值”,这个目的的期望值不高,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社会人”不是一种飘渺的理想,而是一个平实、易操作而又宽泛的要求。所以美国父母能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把子女个性中积极的成分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让子女实现自我价值,就算达到目的,很少去追求一些功利性的目标如高学历、好职业等,但事实上,这种教育方式却产生许多“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应,天才往往产生在不经意中。在这个目的的指引下,极其容易培养子女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存能力。在美国,孩子从小就独立睡觉,当会行走时,就自己玩耍,很少父母抱着玩;再大些时,就有自己的空间,房间内的摆设、布置和清理全由小孩负责。家长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从小就做些力所能及的有偿服务,如做清洁、帮人看小孩、送报纸等,到了高中或大学后就勒工俭学,换取学费和生活费。美国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平等人权也就在不经意中培养出来了。
再看美日两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象我们中国,天天打雷要教育学生爱国,各种爱国主义教材汗牛充栋,就是不能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教育中去。我们不妨先看日本爱国主义教育的两个例子。
1、爱国先从校服抓起。日本校服分类春秋两季,在每一个地方都能见到穿校服的日本中学生,他们认为国家是神圣的,因此国旗神圣而不可侵犯。校服同样代表一所学校的尊严,因此热爱学校所以应该热爱校服,无论何时何地,穿上校服是一种荣耀。在日本学生的理念中,校服能让人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现在日本各地的学生都有同一个理念:一个人穿上校服,就是要告诉他: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学生身份。任何一个人穿校服干坏事,内心总有一种不安,总觉得自己有愧于家于国,爱校服就是爱国的一种具体体现。
2、爱国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先看日本某中学的一道考查题:“鉴于中国与日本在各方面形成竞争的架势和历史问题,你认为下一场中日战争在什么时候可能爆发,是由于什么原因?”你们看日本人就是这么现实,所以在他们的教科书中干脆把二战中日本侵略中国及东南亚国家的历史一笔抹掉,改成日本为谋求“东亚共荣”而在无私援助,侵略者反成了历史功臣,那种张扬大和民族的爱国精神昭然若揭。
日本这样,美国亦然。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但充斥学校、家庭,而且在社会各个层面无不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爱国,从讲桌开始。在美国的学校里,到处都能看见美国的国旗,地图,美国的杰出人物和美国总统的画像,到处都能听到美国国歌。尤其在讲桌上,左上角是国旗,右上角是地球仪。
2、爱国,从幼儿园开始。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到第十二学年依次学习以下课程:家庭、家族、学校、近邻、社区、州史、社区、地理、美国史、世界文化(西半球)、世界地理或历史、美国史、美国政治、公民或世界文化、世界史等。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由家庭到国家到世界,而且地理、历史占最大比例,旨在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让美国精神及爱国理念深入人心。
3、爱国,从“公民科”教材开始。美国“公民科”的教材有很多版本,但都涵盖几方面的内容,即美国国家政体的基本内容和准则,作为美国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美国公民必备的道德品质。“历史科”是美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授美国精神的重要途径,美国现行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我们美国人》向中学生讲述了美国的起源、发展和强大,增强中学生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信心和使命感。
4、美国爱国主义教育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培养“美国精神”,二是培养“美国好公民”。其切入点就是美国公民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其内容丰富多彩,它通过宗教,媒体,节日活动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多样的渠道,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地全方位、多维时空地渗透在美国人的生活之中,反复向全美学生灌输“美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作为一个美国人是世界上最值得骄傲的”,“不要问祖国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祖国作了什么”的观点,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人有那么强烈的自豪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