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备受关注的合肥一中“创新人才班”、合肥八中“资优生班”被当地教育部门叫停。据报道,举办这两个班旨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两个班招收的学生都具有拔尖创新潜质,都将在16周岁以前参加高考,目标瞄准中科大少年班。一时间,“神童班”被叫停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
【主打观点】
应叫停校际不均衡而非个性化教学
储朝晖
培养创新人才是全社会对教育的期待,为何这种“创新班”要被叫停?
从媒体报道的事实来看,在这两所学校设计中,都包含着一个假定:我找到了一条快速成才的捷径,3年课程2年学完,或6年课程4年完成,目标都瞄准中科大少年班。这一目标具有较大的诱惑力,对极少数学生来说是有可能实现的。但实现的前提是进一步强化片面知识的超限培训,而非对个体全方位素质的培养,难免不拔苗助长,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
笔者认为,叫停“神童班”既是从成长规律出发呵护学生,更为重要的是消除对义务教育均衡生态的破坏。毋庸讳言,当前在一些城市,存在着一些“牛校”,他们平常的话语权就比其他学校大,还惯于提前“掐尖”招到好生源,从各地挖优秀教师,由此破坏了原本各校都应遵从的校际伦理,使得各地原本就不均衡的教育资源更不均衡,形成并强化已经严重影响各地教育公平的梯级择校模式。简言之,这次叫停“神童班”减小了当地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可能性。
令人遗憾的是,合肥有关部门对叫停理由的解释比较抽象,比如不符合义务教育法、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未提及学校间的发展不均衡。这说明今后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更加明确、深入、具体细致地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清理已有的导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间不平等、不均衡的政策。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长期以来,很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习惯于按部就班,只会要求学生学习规定的课程,忽视不同潜能的学生差异化的成长发展需要,以致错过一些重要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导致不少杰出人才湮没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当教育。
因此,这次叫停不能看成是对个性化教学的叫停,相反要引起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反思,在完成国家规定课程要求的同时,应积极自主探索个性化教学。智力超常的孩子事实上就在每一所学校里,每一所学校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进一步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为他们提供一条适合的成才通道,在这方面每所学校都大有可为。
【我来补充】
因材施教不是少数学生的权利
张滢
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学校出于因材施教的目的,为少数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打造成长的快速通道,本无可厚非。
然而,教书育人的责任重大且繁琐,学校只有在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之余,才有可能为培养所谓的“超常学生”额外付出时间和精力。我们的问题随之而来:如果学校和教师把“余力”集中在这部分学生身上,其他学生怎么办?
在学校里,我们常听见教师抱怨,班级授课制、大班教学让教师不可能完满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而在班级里,不仅有“超常学生”,还有苦苦挣扎在及格边缘的“学困生”,身处青春期对学校、家庭、社会充满逆反心理的叛逆生,以及费尽气力也无法准确理解教学内容的存在智力障碍的随班就读生……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学习与发展需求,也急需教师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如果也将这些学生纳入考量的范围,学校是准备组织教师对每一类需要帮助的学生平均“使力”,还是会有所侧重?如果有所侧重,依据的标准又是什么?如何在上述问题上自圆其说,关系着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
反观现实,为什么仅有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被认为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后备力量,受到额外的关注与重视?为什么所谓的“超常班”、“神童班”通常与学校的升学业绩挂钩?为什么鲜见有学校、教师为“超常学生”之外的学生量身定做培养方式?如果学校能对这些问题作出正面回答,所谓的“超常班”、“神童班”到底是因材施教,还是以“因材施教”为名,行“速成、掐尖”之实,答案也将水落石出。
【众评众议】
“掐尖”冲动
“因材施教”的外衣,挡不住背后的“掐尖”冲动,有悖于义务教育公正公平的价值取向。“因材施教”不可或缺,但也不能以速成式的功利教育代之。
佘宗明
尊重规律
这个社会需要“有用之人”,但绝非学习“机器”或“工具”。叫停“神童班”,是尊重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有理也有益。
龙敏飞
选材标准
“神童班”的选材标准是什么?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这个标准往往过于简单粗暴,无非是考、考、考,分、分、分,这样的“神童班”,叫停也罢。
钱兆成
弹性选择
教育是一种环境,真正的教育要能够吸引饥饿的孩子扑向“面包”,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用弹性学制、弹性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