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培养孩子的目标正确吗? 家教探索

  作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是无可非议的。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你的希望是否也是孩子的希望呢?孩子能够接受并为此而努力吗?制定孩子的培养目标与制定工作计划不一样,它需要父母更多地从孩子的自身特点与综合素质来考量。

  自打孩子出世,你就有了做老师的机会,这是权利,也是你身为父母的责任。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总是出于爱与善意的。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们长大以后都能成为了不起的人。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父母们都在为自己子女的成长付出心血,但由于很多父母对教育的知识了解得不够或是太少,使得教育总是事倍功半。

  培养孩子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关爱孩子,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将来。所以确定教育目标也要具有前瞻性,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孩子长大后要和那些综合素质更强、更会思考并且懂得团结合作的同龄人去竞争。如果孩子从小就贪恋安逸舒适的生活,而不去发展和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是不可能在21世纪的社会中获得成功的。相反,他们只会带给父母失望和沮丧。

  其实,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莫过于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拥有善于学习和把握知识的本领;拥有与人相处和领导团队的才能。这样,无论他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获得成功,得到幸福。具备以上能力的人,会比那些聪明但缺乏自控能力的人更善于与人共事,并保持乐观、昂扬的精神状态,工作得更出色,更有成效。

  首先,在给孩子树立目标之前,你先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很了解你的孩子。事实上,很多父母往往会犯这样一个错误:自认为太了解孩子了,于是不知不觉地过早给孩子做了定位。

  回想一下,你是否跟朋友这样说过:“我的女儿脾气有点糟,怎么一点也不像我跟她爸爸呢?”换个角度来想:“其实女儿心地善良,很有正义感,只是看到小朋友被欺负的时候,她说话的方式和声音听起来像是在吵架。”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又何必一定要往不好的方面想呢?换个方式想,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少一些压力与冲突,也不会有太多不必要的期望了。

  尤其面对学龄前儿童时,父母的态度更要客观、开放。面对这么小的孩子,你将如何去定位他的性格?或是了解他得天独厚的特性呢?真的有一些蛛丝马迹,也应该用平常心去看,而不是就此抓着这项“技能”,对孩子做出过度的要求,这反而容易扼杀了孩子的兴趣,让他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一位母亲曾在儿子上大学时,请教过全国著名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儿子应该报考哪所大学?

  这位老教授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而讲了一个故事给这位母亲听。

  偏远地区有一个女孩子,学习特别好,物理、数学、化学都能考满分。高考时,父母让她考我所在的全国重点大学,她不想考,可父母逼她报考,说是让她为祖宗增光;老师也劝她报考,说是为学校增光。她违心地上了我们学校,情绪一直不稳定,妈妈在校园里陪了她很久。妈妈回去后,学校进行了三次考试,她的成绩都名列中下。过去,她一直是当地的“状元”,这样的结果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入学仅三个月,她便跳楼自杀了。她的母亲到学校来“接”她,欲哭无泪,一声接一声地喊:“是我害了我的女儿!是我害了我的孩子!我当初为什么要逼她?”

  教授最后情绪很激动,说:“为了进军清华、北大……,牺牲了多少孩子?那些对孩子期望过高的父母,心理素质不好的孩子,最好不要上重点大学。”

  期望值不要太高,太高了就会失望。一些在“重压”下长大的孩子,虽然上了大学,但内心世界仍然被自卑感笼罩着,不能自拔。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许多事不能如愿以偿。心理素质好的沉着应对,于是成功了;心理素质差的在烦恼中难以自拔,于是倒下了。其实很多父母往往只重视了对孩子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培养,却忘记了给孩子在成才的路上应有的素质教育。从高考状元到成绩平平,从备受关注到默默无闻,心理落差之大,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

  千万不要以“爸爸妈妈都是为你好”为理由去逼子成龙。正像法国诗人海涅所言:“即使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也可能是跳蚤。”

  我们仔细想一下,我们到底想要的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怎样才算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呢?是要一个空有好成绩却有着阴霾个性的孩子,还是要一个人格健全,健康成长的孩子?让孩子成才的代价不能牺牲快乐的童年,以至于那种无形的伤害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当代作家钱钟书先生出生于江苏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出生时,因其伯父还没有孩子,就由祖父做主,把他交由伯父抱养。

  伯父领养了钱钟书之后,视其为掌上明珠。伯父不想让他早读书受苦,于是整天带着他四处游玩,进茶馆、听说书、看小说等等。即使他小有错误,伯父也不管他,更不用说训斥了。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钱钟书从小养成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的脾气和狂妄无忌的性格。他对什么人什么事都不在意,敢任意地批评、嘲弄。放荡不羁的性格也使他毫无顾忌地全身心地去追求自己的兴趣,而对兴趣的追求,恰恰打开了他的天才之门。

  钱钟书小时候很喜欢看小说,在看完了家里收藏的古典名著之后,就去书摊上看,常常流连忘返。伯父不得不给他租小说看。伯父任其发展的做法,也使得他养成了不爱学习、晚睡晚起、贪吃贪玩的坏习惯。但后来都得到了其生父的纠正。

  后来伯父在他少年时就去世了,父亲又远在北京教书,没有人可以约束钱钟书了。他一到假期就痛痛快快地看着各种杂志,临到开学,才想到课本还没翻过。有一次暑假,父亲让他跟弟弟各写一篇文章,结果弟弟顺利过关,他却因为文章不文不白、词义怪诞、用字庸俗、字迹潦草而被父亲痛打了一顿。这使得钱钟书羞愧不已,痛哭一场。但之后,钱钟书就开始发奋读书了。

  钱钟书对外国文学,特别是外文原著很感兴趣。早在十一二岁时,他便开始阅读外文译著。后来他在一所教会学校上中学,得到了良好的外语训练,不仅开阔了眼界,还使他对外文的兴趣更加浓厚。

  后来,钱钟书数学只考了14分,却凭着优异的语文、英文成绩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并成为中华文化界的一位独具魅力的大师。

  从钱钟书先生的成长过程中,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道理:首先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孩子养成一种自由开放的个性,使他们在一定空间内自由发展。其次是注意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兴趣是开启人内在动力的钥匙。培养孩子自由的个性,发展他们的兴趣。

  父母在为孩子定下目标之前,可以参考孩子的兴趣慢慢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经常会在生活、玩乐中显露出来。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为之感到高兴,尽力为他提供帮助。当孩子的兴趣并不符合你的想法,甚至与之相差甚远的时候,也不要打击孩子。为人父母的你一定要记住: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用心去做,才会取得好的成果。

  当今的孩子是非常早熟的。受电视和社会的影响,他们都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希望按自己的愿望来生活,不再希望自己成为别人的影子或按照别人的方式去生活。现在的孩子个性都比较强,如果父母强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的话,孩子必会感到压抑、愤怒甚至反叛,或者以拒绝长大和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发泄他们对父母的不满。虽然你是孩子的父母亲,但是你要知道,孩子是没有义务去替你完成你未能达成的目标的。

  如果有一天孩子没能使你如愿以偿,那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想想看,孩子还给你带来了哪些意外的惊喜呢?

  孩子虽然没有实现你的愿望,但他生活得很满足。他很努力,他能融洽地与他人相处,为社会服务并且充满自豪感。对这样的孩子,你还担心什么呢?

  孩子快乐,就是身为父母的我们的快乐了。虽然你为孩子设计的梦想并没有如愿以偿,但是孩子独立了,他过着他觉得幸福的生活,并且生活得快乐而满足。有了这样的结果,你就不必担心你的想法正确与否了。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和幻想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关键是你要使自己接受这样的事实: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成为一个有公德心,有责任感,善良而诚实,尊重他人,彬彬有礼的人。他懂得爱这个社会、爱生活、爱父母、爱每一个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他所生存的社会奉献力量。这才是“真正的希望”,也是我们要送给孩子的最宝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