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孩子爱明星甚过爱爸妈 家教探索

  陆梅女士口述

  我女儿今年上初二了,自从上了初中后,她与我们的交流越来越少。每天的对话基本上就是这样的:“你今天过得怎么样?”“就那样。”“学校里,有什么事吗?”“没事。”“作业多吗?”“多!”然后,她就借口做作业飞快就逃进了她的房间里。

  但是,她在电话里与同学谈起喜爱的歌星、影星来,却是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流行什么明星,我女儿就喜欢什么明星,超级女声、快乐男声、韩流……我女儿如数家珍,她特别还迷恋周杰伦、陈楚生、韩庚等,照片贴得满屋都是,磁带买了一盒又一盒。女儿追星耽误了学习不说,更要命的是还淡漠了亲情。

  上个月中旬,是她爸爸生日,我们一家老小早就定好了去外面吃饭庆祝。那天中午,她的几个同学来约她晚上去看周杰伦《不能说的秘密》,她就对我说:“妈妈,我要去和同学看电影,晚上不和你们去吃饭了。”我大吃一惊,对她说:“莹莹,这不是普通的吃饭,是给你爸爸过生日,你看电影能不能改个日子?”她竟然说:“我就是要和同学去看周杰伦,不能改的。”我说:“你爸爸对你这么好,别的不说,每天6点起床给你做早饭、送你去上学,周杰伦为你做过什么,你为什么就不能对爸爸比对周杰伦好一点?”她说:“反正我就是喜欢他,就是要去看。”然后,一转身又进屋了。

  我呆呆地站着,又气又急又心酸。我想,我们为了这个女儿付出了多少的辛苦,为了她上个好初中,我们厚着脸皮求了多少人,花了多少钱,可她宁可花钱去看周杰伦这个陌生人,却不愿意陪自己的亲爸爸过个生日。丈夫回来,知道情况后,长叹一句说:“随她吧。”我知道他心里比我更难过。

  结果,那天晚上,女儿照样去看电影。为了不影响她爷爷奶奶的情绪,我们也照样去吃了饭,还骗老人说她有急事出去。

  第二天,我忍不住在单位里说了这件事,几位和我年龄相仿的家长也有同感。他们的子女可以花钱用手机为超女拉票,却舍不得给家里打个电话;可以在网上为偶像过生日买礼物,却不会给妈妈买一张贺卡;可以因为偶像被“PK”出局而流泪,却与父母无话可说。

  我真想不明白,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他们究竟是有感情还是没感情?为什么近在眼前爱她疼她的爸妈在她心中还不如远在天边的明星?

  我是这样想的

  叶子(四年级男孩子的妈妈):美妙的青春期往往是在“追星”中度过的

  儿子今年迷上了看“快乐男声”,对待这件事我的态度是适当“放任”,让他看赛事,同时每次让他投上几元的票。有时也会跟他一起在电视机前为选手加加油,经常还为哪个选手唱得更好争上几句。所以,比赛成了我和儿子共同的“欢乐时光”。

  回忆自己青春时期,与同学聊自己心仪的偶像是一种说不出的“小快乐”,当你对某个光环中的人物产生一种“迷恋”时,心里涌起的其实是一种对“美”的向往。美妙的青春期往往就是在这种时断时续的“追星”中度过的。

  对年轻人来说,那颗灿烂的“星”代表的是一种炫目的亮光,是一种平常生活中无法企及的美景。“追星”也就跟我们这些中年人养一盆花一样,定期浇浇水,施施肥,拿出去晒晒太阳,花开了,养眼了,我们的心也舒服了。这些年轻人只不过是用发短信、买磁带来养育他们心中的这盆“鲜花”。这盆孩子正在养着的“鲜花”可以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个话题,前提是做父母的不能彻底否认这盆花的“审美效果”。

  徐均(大学二年级男孩子的妈妈):我为儿子买“周董”的磁带

  如今伢儿是越来越紧跟时尚,越来越不被“老土”的家长所理解,特别是初中这种“多事之秋”。其实啊,做家长的要想开一点,伢儿到了叛逆期,不来给你惹麻烦已经谢天谢地了。我们伢儿读中学时也是迷周杰伦,连洗澡时都要放他的《双节棍》,大概觉得浴室里音响效果比较好,在里面“嚯嚯哈嘿”,一洗就是四五十分钟。而且每天不停重复放,我们耳朵都出茧子了。后来我想,大概他学习压力也蛮大,需要这样放松一下。所以,一旦周杰伦出什么新专辑,我就早早赶去买好送给他,自己平时也多多了解“周董”的信息,闲时跟他聊聊八卦。他觉得父母跟他有天谈也很兴奋,反而增加了感情。

  周杰伦还写过一首《听妈妈的话》的歌呢,歌词写得很好,你可以买来跟女儿一起听。他的好多首歌都是送给妈妈或者请外婆一起拍MV的,既然偶像都那么孝顺,你女儿没有理由忽视父母的感受――只是你们还没有让她好好体会过。

  倪洁(六年级女孩子的妈妈):女儿爱外婆胜过爱我

  我是一个六年级的学生的妈,也是六十多岁老人的女儿。所以,我有两个不同的体会。

  女儿从小住在外婆家,从衣食住行到学习人品的教育,都是外婆一手抓。女儿10岁时,我把她从城东的外婆家接回了城西自己家。为了照顾女儿,我爸妈也在我家旁买了房。女儿每天放学后到外婆家吃个饭,玩一会。我们在家她就回家,我们有事她就住外婆家。不过,她常常跟我讲条件,“今天要住在外婆家嘛”,这是明摆着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付出的少,女儿和我就没有和外婆亲。

  我妈对我也很关心,但我们却没什么话谈。我妈经常会对我的行为持否定态度,我就不大敢跟她说什么,所以呢,基本上我到妈家就是吃一顿饭后赶快走人。因为多说往往是自讨没趣,招来一顿批评。

  章克(大学一年级男孩子的爸爸):爱不是等价交换

  “你爸爸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就不能对爸爸比对周杰伦好一点?”从认识的角度讲,这个母亲潜意识里就有“爱要求回报”的思想,这种思想一定会在平时的言行中有所流露,导致孩子在不自觉中滋生厌烦和疏离情绪,再加上如果沟通不畅,就导致孩子与父母的无话可说。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一个孩子最后的成型模式一定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家长往往对最后形成的结果感到困惑,而不去从过程中去查找原因。大包大揽式的爱(比如读初二了家长还“每天6点起床给你做早饭、送你去上学”),容易导致孩子责任心的缺失,久而久之导致亲情的淡漠。

  孩子为什么喜欢明星?对他们来说,“周杰伦”等,就是美、风光、成功的代名词,也许还是他们内心的一种追求,而非这位母亲嘴里的“陌生人”。这位母亲强调“周杰伦”的“陌生人”角色,并且与“亲”爸爸对立,从根本上就是一个错误。这么说,只会把女儿推得更远。

  明星远在天边?是的。但又近在孩子的内心。爱她疼她的亲人近在眼前?是的。但为什么熟视无睹?什么叫做咫尺天涯?什么叫天涯若比邻?

  先去了解,然后试着去理解,然后学会去沟通。

  于之维(初三男孩子的妈妈):当父母的有时候也需要“演戏”

  前天,我和儿子之间由称体重引起的一场风波。

  我踏上了体重秤,“啊”了一声。“怎么了?”他问。他看了一下记录,也大呼小叫地说:“快接近60公斤了!妈妈你要减肥了!”然后他也站到了体重秤上,估计他发现自己的体重也有变化――这很正常,青春期的孩子天天会变。可他不想让我看,我偷偷地凑过去瞄了一眼:“哇塞,你都接近65公斤了!”他很激动,说:“你怎么这样偷偷地看的呢!你小人!你这个垃圾!”儿子从来没有在我面前说过这样的脏话,更别说是针对我了。

  我很生气,但我不冲动。我沉默了,沉默着。他还在那儿叽里呱啦说个不停,我继续沉默,一声不响。他感到事情不对了,拼命叫:“妈妈,妈妈。”我看也不看他一眼。我知道我的沉默是对他最大的惩罚。我不用和他讲道理,初三的孩子还会不懂这个道理?他低首恭立,声音低沉地说:“妈妈,对不起!”我还是沉默,只是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他又说了一遍:“妈妈,真的对不起,我冲口而出,不是故意的!”我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在儿子的眼里妈妈怎么会是垃圾呢?但是我真的很不理解,我的儿子怎么会说这样的脏话?怎么会冲口而出?难道你经常这样说同学?”

  于是,我不再理他了。装出一副很沉重的样子,我离开了客厅,把自己关在了书房里。

  他也进房间做作业去了。

  吃晚饭时,我还是沉默。不和他说一句话。他很诚恳地谈了和同学之间确实有这样的谈吐,说他一定会改。我又很夸张地伸出手,说:“来,我们握一下手,我拉你一把,你也拉自己一把,告别脏话。妈妈相信你:你永远是我纯洁的好儿子!”

  说这个事,只是想说明:当父母的有时候也需要“演戏”,让孩子入情入景地接受教育。

  你可以试着这样做

  周弛(杭州馨舟心理咨询中心常务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不是花最多的时间、最大的精力去顺应孩子;而是花有效的时间、有价值的精力去帮助孩子

  过去农业社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家庭成员关系密切。现在随着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年轻人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大减弱。与此同时,由于有共同的事业、利益、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共同语言,同一代人的群体,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其次,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和逆反期,有时孩子偏偏和家长对着干,心理上要独立;还有从众心理在作怪,同伴都在追星我不追星显得落后、不合群;再有就是自我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只图自己痛快,不管他人的感受和后果等等,这些都会导致“新移情一族”的现象出现。

  做父母面临这种令人尴尬的现象,自然感到伤心、无奈,甚至很生气。但我却认为,问题发生在子女身上,根源却是在父母身上。

  一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共同语言。两代人由于生活经历不同,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兴趣爱好都不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代沟”。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代沟是永存的。没有代沟,社会就不能向前发展。但在家庭里,代沟表现得尤为尖锐、突出。因为子女与父母之间有不一样的想法时,往往是直言不讳,也不管对方是不是能够接受。所以,子女与父母常常会因为“话不投机半句多”坐不到一起。

  二是父母对子女的管理和教育方式方法存在问题。做父母的希望子女少遇坎坷,少走弯路,因此,常常会不由自主进行指导和管理,或不分场合,絮絮叨叨;或追求完美,一味地批评指责,这使得子女非常反感,从而进行抵触,做父母又因此感到很伤心,便一味地责怪子女不孝敬。其实,不见得是子女不孝敬,而是子女觉得“惹不起躲得起”,对父母“敬而远之”。

  要改变这种局面,父母必须正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不再要求子女成为自己的附属品。其次,必须改变管理和教育的方式方法,千方百计保持与子女进行正常沟通的渠道。这方面叶子和徐均两位家长做得不错,可以适当的“放任”和有限度的投其所好。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不是花最多的时间、最大的精力去顺应孩子。而是花有效的时间、有价值的精力去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起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习惯,这样才能使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俞国娣(杭州崇文实验学校校长):这是残酷的现实,我们要学会坚强地面对

  我家也有一个上初三的儿子,我很理解他。我这样对自己说:孩子的现状都是我们一手造成的。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就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有何过?

  ――孩子需要找和他们的心相通的人来“共情”。周杰伦的歌是好听,周杰伦是多才多艺,我们也该喜欢他。我和儿子一起谈周杰伦,一起听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我们都被感动。我们要主动走进孩子的世界,让自己保持年轻的心。建立亲情的前提是“亲”,我们需要亲近孩子。

  ――“理解父母、感恩父母”,这不仅仅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能力,需要我们去教育和培养。让孩子理解父母为之付出的汗水和辛劳,我们应该“把爱说出来”。我们对孩子的爱不要太默默无闻!我们要告诉孩子自己的付出和感受。爸爸应该告诉孩子:天天送她、接她,很辛苦。爸爸也应该告诉孩子:今天我很想你参加我的生日聚会,如果你不参加,爸爸的生日会不开心,生日宴会会黯然失色。就像你的生日我们不给你任何物质和感情的支出一样,你也会不快乐!必要的时候需要惩戒:如她的生日不给她过,她要花钱我们可以有意控制。别老是担心孩子不高兴,要让孩子有不高兴、不如意的情绪体验。这样她才能移情,才能知道父母心中的感受。要指导她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如何感谢?她为你做的点点滴滴,比如为你端饭、主动搞卫生等,你要告诉她,这让父母感到幸福!我们要指导孩子如何感恩,要会感恩,这是一种能力,能力需要习得,得在实践中学会。

  ――言传身教,示范作用很重要。我们不要因为只照顾自己的孩子,而忽视了自己的父母。我们对父母的尊重、关爱、体贴,就是一本教科书,给了孩子很好的范本,供他学习,潜移默化、天长日久,孩子也就会了。道德教育身教比言传有效。有一句话这样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身上的问题都是我们教育的反应。这很残酷,但要学会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