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品学兼优到校园霸王

  品学兼优的刘泽智在一次偶然事件之后,变了一个人。这个校园霸王几乎和所有任课老师发生冲突,看哪个同学不顺眼抬手就打。有些学生还投靠在他的名下,称他为“老大”,为了保护“小弟”,他更有打架的理由了。

  他曾寻求成年人的支持,但非常遗憾,成年人没有准确接收到孩子的求助信息。孩子的内心缺乏起码的安全感,所以用暴力来回应“冷漠无情”的世界。有谁能理解他貌似强悍的外表下藏着的被周围人伤害的过去。

  品学兼优的儿子成了校园霸王

  第一次见到高英时,我明显感受到她焦虑背后的强势。高英的儿子刘泽智曾对她言听计从,周围人在称赞孩子的同时,也常表示出对母亲的羡慕。

  小学是刘泽智最辉煌的时代,双百、钢琴8级、小主持人、十佳少年……刘泽智一样也没落下。学校邀请高英给学生家长介绍教子经验,高英很骄傲:“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我的信念,其实每个妈妈只要多用心、多监督、讲落实,都是可以做到的。”

  小学毕业,刘泽智顺利被保送到重点初中。之前的班长经历使他对班主任的意图心领神会,并且给予积极准确的回应。高英特别喜欢去学校,享受那种被老师称赞的感觉。初二下学期刘泽智的成绩有些下滑,高英果断采取措施,儿子的成绩很快又上去了。

  中考结束,刘泽智直接进入省重点高中。

  高英本以为儿子的人生已经驶入快车道,却不想进入高中后,刘泽智出现严重的环境适应不良。他和老师有矛盾,与同学格格不入,回家就唉声叹气,说自己应该留在母校,不该攀这个高枝。

  高英鼓励儿子,“你就是最棒的!我的儿子肯定是最棒的!”刘泽智仿佛被激励了,每天都说在学校补课,很晚才回家。高英暗自高兴。一天晚上下暴雨,高英去学校接儿子,才知道刘泽智每天放学直接去网吧。“在网吧发现他时,我尽力控制自己不冲过去,生怕他以后就破罐破摔了,我站在网吧门口,任泪水静静地流……”

  高一下学期,一次偶然事件,刘泽智被一群社会青年误打受伤。从此以后,他似乎变了一个人,由原来的“乖孩子”变成了“激愤哥”。他几乎和所有任课老师发生过冲突,并恐吓老师不准告诉家长;看哪个同学不顺眼抬手就打,全校各个年级的同学都被他打遍了;有些学生还投靠在他的名下,称他为“老大”,为了保护“小弟”,他更有打架的理由了;就连走在马路上,他都要和陌生人打架,每次打架一定把对方打流血……

  走投无路的高英遍访高人,有人指点她说孩子是来“讨债”的,高英心里“平和”了许多。儿子每次把人打伤,她都毫无怨言地去付医药费,认为“债还清了,儿子自然就好了”。母亲的态度使刘泽智更加有恃无恐,高英难以相信这就是曾经带给她骄傲的儿子。

  心航路教育心理机构对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的统计显示,新环境适应不良占全部咨询量的54%,而曾经有过优秀生经历的学生更是易感人群。由原来的“唯一”变成新环境的“之一”,强烈的心理落差给他们造成挫败感,有的学生悲观地认为“大势已去”,甚至觉得新环境中的人都存心和自己作对,这无疑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隐患。

  儿子的学业是母亲的“无形资产”

  “高女士,孩子优秀生的经历也会宠坏父母,父母习惯了被称赞、被学习,别说孩子出了问题,就算孩子成为班里的普通一员,父母都会有心理落差……”

  高英沉默了。过了一会儿,她说,“其实,我和您是同行,并且我在当地很有名气。”

  高英说,自从刘泽智小升初被保送到全市最好的初中之后,邀请她作报告的学校越来越多。一家出版社还把她包装成“教育专家”,还出了书,到处去宣讲。许多家长信服高英,将她的话奉为教子良言。到了后来,高英干脆放弃了一直不太喜欢的会计工作,全力以赴地进军家庭教育领域。

  儿子学业上的成功一直是高英创业的无形资产。儿子升入省重点高中,又成为高英颇具说服力的新卖点。可现在,儿子的学业每况愈下,高英陷入深度焦虑之中――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经济来源,没有给别人讲课的资格……她内心充满了对儿子的怨气。

  “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可儿子的不争气就像乌云压境。每当家长问我‘您的儿子肯定很优秀吧?’我就无言以对。他怎么就不明白呢?他的状态不仅关系到他个人,还关系到我的发展,关系到家里未来的经济状况……”

  我告诉高英,孩子的成长是动态的,而且学业上的成功也有多种多样的原因。我们不能因为孩子获得阶段性成功,就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推崇备至;也不能因为孩子遇到暂时的困难,就开始否定一切。

  教子焦虑使许多父母处于“有病乱投医”的状态,由此催生了“成功父母产业链条”:把在陪伴自家孩子的过程中获得的阶段性成果,夸大为家庭教育的普遍规律,供公众学习和效仿。

  在集体被催眠的状态中,公众忽略了最不该忽略的问题,那就是没有教育理论和心理学背景,缺乏大样本追踪统计的一家之言,是否经得起推敲。此外,在这个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是孩子。他们本来处于自发成长的过程中,却误打误撞地成为模板,令周围人追风、复制。但周围人对他们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一旦他们偏离了“既定的成长方向”,承受的压力可谓苦不堪言。

  妈妈爱的是儿子带给她的荣耀

  我和高英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让刘泽智来见我。

  自从刘泽智出现问题后,高英找来各种身份的说客,不乏亲戚朋友、成功人士、心理医生,刘泽智已经产生了强烈的抵制情绪。他拒绝和一切成年人交流。

  如果我能见到刘泽智,下一步就是利用最短的时间进入他的“频道”,保证他第二次还愿意与我交流。否则前功尽弃,他会更加拒绝成年人。

  高英用买一部手机作为条件,让刘泽智与我见面。

  刘泽智穿着刻意买大的校服,松松垮垮的显得十分颓废,头上的板寸特意弄出两道疤痕的造型。坐下后,他直接拿出PSP专注地玩,看都不看我一眼。

  “你妈妈对你的评价很高。”

  “她说什么了?”刘泽智满不在乎地问,手里继续玩游戏。

  “她说你是学校的老大。”

  “我就是老大,怎么啦?”刘泽智的语气中有了挑衅的意味。

  我摇着头,“我觉得你更像小弟。”

  刘泽智停下来,愤怒地看着我。他的注意力终于转移到我这里了。

  “你头上的疤告诉我,你是小弟。想想看,老大还需要亲自冲锋陷阵吗?”

  “你懂不懂,这是美发师设计出来的造型,不是真疤。”刘泽智争辩。

  “小伙子,你的审美标准就缺乏老大的范儿。如果你真的想在造型上更像老大我倒可以给你些秘诀。”刘泽智收起了PSP,表示愿闻其详。我知道我们的咨询关系建立了。从思维到语言表达完全进入他的频道,是让他接受我的关键。

  刘泽智告诉我,他们现在打架都用“家伙”,打完了特别畅快。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却以“打架打到流血”为乐,是什么造成了他这种观念呢?

  刘泽智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快乐,或是奔向快乐。他现在活着就是受罪,而且还看不到未来有快乐的迹象。“在家里待着很难受,时刻处于监控之中,稍不满意我妈就会不停地说教。”

  初二成绩下滑时,刘泽智坚信妈妈会及时帮他,却不想妈妈最先想到的是自己的面子。那段时间,妈妈每天让他念书做题,成绩没有明显改善,妈妈就用嫌弃的语气对他说:“你是不是就盼着让别人戳我脊梁骨呀?”刘泽智第一次感觉到妈妈不是爱儿子,而是爱儿子带给她的荣耀。

  升入高一,对刘泽智打击最大的是数学,曾被老师称为“数学王子”的他突然听不懂了。数学老师很严肃地问他:“你学过数学吗?怎么一点数学思维都没有?”刘泽智蒙了。

  因为成绩不好,他不和班里任何人交往。一天中午,他到校外吃饭,被一些人误打成骨折。病休期间,刘泽智认真地反思:刻苦学习,却被老师奚落;老实本分,却祸从天降;听妈妈的话,却在困难的时候被妈妈嫌弃……

  一切都错了,反其道而行之吧。病好回到学校,刘泽智先选准几个“招人烦”的调皮学生暴打。树立威信之后,越来越多的同学向他靠拢。他再也不怕老师了,上课对老师破口大骂,并放出狂言,谁敢告诉家长谁会死得很惨。老师们避之唯恐不及,刘泽智终于体验到“成就感”了。

  在咨询中,我遇到过不少校园霸王。他们貌似强悍的外表下藏着被周围人伤害的过去。他们曾寻求成年人的支持,但非常遗憾,成年人没有准确接收到孩子的求助信号。孩子的内心缺乏起码的安全感,他们便认为这个世界谁都不可靠,所以用暴力来回应“冷漠无情”的世界。暴力行为强化了他们在群体中的形象,他们享受并迷恋追随者的前呼后拥。尽管他们也觉得这样发展下去很可怕,但回归现实的困难只能使他们一意孤行。

  划清界线做自己

  刘泽智对我的开放度很高,每次交流都会有一些实质性的进展。我帮助他逐渐澄清价值观,修正他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解读。

  “我知道您是为我好,可我真回不了头。现在我上课根本就听不懂,如果不是满不在乎就会自卑透顶。”“我有太多的仇家,如果我不强撑着,追随我的人就会离我而去,那些人来寻仇,我就惨了。”

  我告诉刘泽智,找到回归现实的困难是走出困境的第一步。所有问题都会有很多解决方案,我们共同讨论可不可以换个学校,再从高一读起,给自己创造一个全新的人文环境。

  随着咨询向纵深发展,问题越来越聚焦到刘泽智与高英的母子关系上。高英总是在儿子改善的关键期激怒他,造成咨询效果后退。

  当我得知高英每次激怒孩子的话是,“我和张老师都是教育专家,她说的内容我都跟你不止一次地说过,你为什么就不听?”“你存在的价值就是给我制造尴尬吗?”我知道,帮助高英明确界线是接下来的突破点。

  高英再见我时依旧焦虑:“他把我弄得上不来下不去,继续家庭教育我觉得自己没有底气,可退下来又无路可走……”

  我给高英划定了两条界线:

  一是母亲与儿子之间的界线。母亲给了儿子生命,但儿子绝不是母亲生命的延续,而是完全独立的另一个人,母亲要像尊重周围任何人一样地尊重自己的孩子,给他充分的成长空间。

  二是儿子的成长“成就”与母亲的职业价值之间的界线。职业选择需要多维度思考,不应单单建立在儿子的“成功”上,母亲要理性地考量个人事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自己从事这项事业的潜质等等。

  不久以后,双方终于能够正常沟通了。刘泽智告诉我他找到了家的感觉。

  许多人喜欢将孩子与父母放在一起讨论,把子女的成长与父母的人品、能力、性格、婚姻质量、事业发展等等联系起来。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得很成功,就会引发周遭的尊敬与追捧;一个人如果无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则会引发旁人对其能力的质疑。搞得家长很累,孩子更累。其实,良好的家庭生态是,孩子是孩子,家长是家长。父母只有将孩子与自己进行有效剥离,才会营造出更加适合自己和孩子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