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目中的尖子生走出校门后却无所作为 【图】_家教探索

  记者在福建省举办的“陈成龙创造性语文教学实践研讨会”上。在读陈成龙的专著《创造性语文教育》时发现,这位从教37年的中学特级教师“最遗憾的事”竟是“个别心目中的尖子生走出校门后却无所作为”。于是,利用会议的间隙,记者和陈老师就此聊开来。

后面内容更精彩,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

教师心目中的尖子生走出校门后却无所作为 【图】_家教探索

  陈成龙老师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慨?他解释说,由于受传统评价标准的影响,当老师的往往有这么一种思维定势:“在校学习好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上一定发展得好;在校学习中等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也是中等;那些在校时学习差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也是差”。但事实却往往跟老师开玩笑,让老师的预测大跌眼镜。面对这种预测与现实不相符的现实,如果是原先并不起眼,后来却有成就的,老师自然为学生高兴;如果原先在校时成绩优秀,老师预测将来会发展得比较好或很好的学生,走出校门后却表现平平,有的甚至走上邪路,老师的心里就会隐隐作痛,深为那些学生惋惜。

  陈老师举例说,自己在某普通中学任教时碰到的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该校一个高材生的高考成绩名列全省前茅,许多高校争着要这个考生。最后某名牌大学在录取这名高材生的同时,按这所中学领导提出的特殊要求搭配录取了另一名考分较低的考生。但10多年后,这位被数所名校争抢的学生表现平平,而搭配进入某名牌大学的学生却颇有成就。

  陈成龙现在是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语文组组长、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常务理事。此前,他曾在小学、中学及电大任教30多年,荣获“福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可谓“桃李满天下”。但是,看到一些自己心目中的好学生,结果却未必如老师预测的那样有出息,陈老师觉得颇为遗憾。“比如,我教的一届初中生中,有两个学生在班上是学习尖子。一个后来虽考上大学,但因偷窃被退学;另一个在工作中因经济问题至今不知去向。”这种“高开低走”的事实,让老师很难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

  陈老师反思说,正因为我看到一些尖子生“高开低走”、“泯然众人”,也看到了许多中等生、“差生”后来居上,所以现在我对“学生个个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对人才多规格的理念,很理解,很信奉。其实,学生的才能是多样的,有的擅长这一点,有的擅长那一方面,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长处,发展自己的长处,就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可以做出一番成就。切不可以偏概全,错误评价一个学生,扼杀人才。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漫长的,它是一场马拉松赛跑,而不是一场百米赛跑,切不可以某一短程比赛的成绩来断定竞赛的结果。

  陈老师认为,要有效防止学习尖子生“高开低走”,还要加强思想道德的教育。有一个比喻说,人的各种知识就像桶边,桶边有长短,要有效增大桶的容积,就要增长桶边,特别是最短的边。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桶底一个人的道德水准。桶边再长,如果没有了桶底,这个桶就无法装东西。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整好“桶底”,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学生“高分数低道德”的现象。

  陈老师认为,要有效防止学习尖子生“高开低走”,还要加强思想道德的教育。有一个比喻说,人的各种知识就像木桶,桶边的木板有长短,要有效增大桶的容积,就要增长桶边,特别是最短的那块板。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桶底――一个人的道德水准。桶边再长,如果没有了桶底,这个桶就无法装东西。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整好“桶底”,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学生“高分数低发展”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