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上的“白色幽灵”——团雾

  近日,因“团雾”引发的重大交通事故屡次出现。据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长城介绍,雾天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比平常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损失极其严重。近两年中,在高速公路上出现的死伤3人以上的交通事故,三分之一左右与大雾,尤其是团雾具有关联。那么,到底什么是团雾,团雾为何被称为“幽灵般的马路杀手”,驾驶者应当如何应对?

  神出鬼没 “组团”来袭

  “公众常见的雾一般来说都是以成片的形态出现,并且水平尺度较大。”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首席顾问李小泉介绍。与此不同,团雾是在大雾中数百米到上千米的局部范围内,“潜伏”着的雾气更浓、能见度更低的雾。由于这一特征,团雾也被称为“雾中雾”。“它的身材较为‘娇小’,一般只有几十公里,有时只有几公里。”李小泉称,但是“玲珑”的团雾“内心”却更为阴暗,它的能见度通常只有几十米到一百米,最严重时能见度几乎在数米之内,处在团雾之中有时“伸手不见五指”。

  “团雾之所以对行车安全威胁较大,主要由于它具有局地性、组团性以及移动性三大特点。”李小泉说。团雾的生成和局地天气条件有关,它就好像是一片片落在地上的“云彩”,范围只有几公里,其外部视线良好,内部却是朦朦胧胧的,能见度非常低。因此,当司机意识到有雾的时候,可能已经进入团雾的中心,若来不及刹车就极易引发追尾事件。团雾之所以被称为“马路上的幽灵”,是因为它具有移动性特点。团雾由于尺度小,身材“轻盈”,能够“借助”风力到处“流窜作案”,行踪不定。除了好动,团雾还偏爱“组团行动”。在很多情况下,驾驶员从一个团雾里出来,又可能钻进下一个团雾里,让人防不胜防。而这些特性也为团雾的提前预报预警带来了极大困难。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介绍,从现有的技术和监测水平来看,尚不具备准确预报“团雾”的能力。

  虽然团雾神出鬼没,但也并非“无章可循”。李长城介绍,一般来说,水汽比较旺盛的河湖附近、低洼地段、雨后山区的高速公路,由于水汽条件比较好,便成为团雾最为青睐的“作案场所”。从时间上来看,团雾游荡作案也有一定规律,它最容易在早上6时到8时之间出没,同时也偏爱在夜间“加班加点”,前提条件是昼夜温差大、无风。 据悉,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目前已经开展部分有关团雾的研究,如根据历史上曾发生过的团雾事故进行有针对性的统计,寻找到危险路段后提前安装加密监测器,并在该路面设置灯光装置,减小团雾可能造成的危害。

  遭遇团雾 “躲”字为先

  李长城建议,大雾天里开车,要注意提前检查好车辆的灯光装置。在行驶时要打开防雾灯、尾灯、示宽灯和近光灯,充分利用灯光提高能见度。一旦遇到团雾,最有效的防御措施就是立即“躲避”。在多数情况下,“好动”的团雾逗留时间较短,因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驾驶员可以就近选择道路出口缓慢驶出,或进入附近的服务区暂避,等待“团雾”消散。如果不能离开高速路,最好选择紧急停车带或路肩停车,并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放置停车警告装置。此外,当遇到团雾时,驾驶员切忌就地停车。“这种做法最易引发连环追尾事故。”李长城强调。

  团雾对于交通安全威胁如此之大,是否可以采取人工消雾的方式来应对?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蔷告诉记者,目前,人工消雾技术虽然已经日趋成熟,但在我国仍未正式投入业务运行。采用液氮消除冷雾在欧美一些地区,如美国盐湖城等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采取“吸湿”的方法消除暖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不过在应用方面,她认为,“人工消雾”并不适用于具有移动性的团雾或者平流雾,同时也不太可能彻底消除大面积的雾霾天气。人工消雾一般来说最适合局地性作业,包括机场和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消雾作业,在严重滞留路段进行消雾或者重大活动保障等。


外出安全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