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人问我:银行理财产品还安全吗?今年到银行买理财的时候,理财经理老是强调不保本息,说什么“资管新规“、”净值化“,听不懂但又感觉事情很大,搞得心里很慌。“以前买理财哪有那么麻烦,10万块钱一年收益率5%,到期了还给我10万又5千元就是了嘛”。
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很多人喜欢买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比存款高好几倍,本金也感觉很安全。但从今年开始,大家都明显感受到银行理财的变化了,被“资管新规”、“净值化”、“不保本”这些专业名词吓得哆嗦起来。我过去有好几年的时间直接从事过银行理财业务管理,本文就详细说说银行理财产品安不安全,买理财产品要特别注意什么。
01
银行理财产品还安全吗?
先直接说结论,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仍然较为安全,同时具备较高收益和较低风险,依然是全世界范围内投资性价比最高的品种之一,也是最主要的投资工具之一。
(1)不再有绝对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
从2018年发布《资管新规》起,到2021 年底,全国银行保本理财产品规模已压降至零,意味着保本理财从此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个人如果在买产品时遇到保本保收益的宣传,那就要警惕。
银行不能承诺保本保收益,是理财产品最本质的变化,行业的说法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财”,在法律关系上,理财属于代理客户投资,是受托关系,存款属于银行向客户借款,是债权关系,欠债的义务是还钱,而受托的义务是替人办事但不对结果负责。理财既然不是存款,那就不能承诺还本付息,这是基本的逻辑。
但是,不保本保收益,不能简单理解为亏本和没有收益。
(2)银行理财产品安全性仍然很高
从收益表现上看,银行理财产品远高于存款利息和十年期国债,2021年1-12月,理财产品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月度最高为 3.97%、 最低为 2.29%,也就是说,全部理财产品收益最低的月份是2.29%,最高的月份是3.97%。
据官方统计披露,2021年9月份,受市场影响,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走低,但该月产品净值最大回撤基本控制在1%以内。平均来看,在月内发生“破净”情况的理财产品数量占比的均值仅约 1.2%,即使净值出现短期波动,产品收益率基本能够较快回归均值水平,理财产品收益相对稳健。
这里解释一下,“净值回撤”是指收益从最高水平降到最低水平的差值,比如从1.05(相当于收益率5%)降到1.04(相当于收益率4%),回撤了1个百分点。“破净“指净值低于1,也就是本金低于100%了,出现了亏损。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国家监管部门推动理财转型力度很大,因此当年理财产品的表现可以代表进入”不保本保息“、”净值型“运作阶段的投资回报表现。从统计数据看,一是理财收益总体为正,本金更是不存在问题了。二是在产品投资期内收益出现上下波动,但幅度很小,总体在1%以内。三是在产品投资期内,少量产品出现本金浮亏(暂时亏损),但比较快地回正了。
为什么理财收益表现这么稳定呢?主要是理财资金的投向,大部分为低风险的固收类资产,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统计,理财产投向债券占比达到54.5%,主要为利率债及高评级信用债,且资金主要流向京津冀(32%)、东南沿海地区(43.88%)。债券、同业存单、现金及银行存款、拆放同业等固收类资产合计占比达到83.7,而QDII、权益资产、公募基金等与市场风险相关性强的资产合计占比不到8%。除此之外,各类资产的投资集中度、杠杠要求等都有严格限制和监管。
当然,总体情况不能代表每个个体,虽然官方没有披露相关数据,但在现实中确实有个别理财产品收益远远低于预期目标,甚至亏损本金,不同银行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的收益差异也不小,国有银行和全国股份制银行、地方银行的收益差距可以达到1%-2%。因此,作为投资者,要把关注点重点放在掌握选择产品的能力上。
02
选择产品的能力至关重要
(1)先弄明白什么叫收益
哪怕是经常投资的人,可能也不一定对“收益“这个概念有全面的理解,因此容易误导自己的投资行为。就理财产品来说,涉及收益表述的有三个阶段、几种说法,三个阶段指投资前、投资中、投资结束。
投资前就是在发行产品的时候,处于销售阶段,要告诉投资者产品可能达到的收益水平,以前叫”预期收益率“。现在已经不允许使用这个说法了,银行一般使用”业绩比较基准“、”上期年化“、“业绩比较基准”类似于参照,意思是产品的投资回报目标参照,“上期年化”是上期产品实现的收益。
投资中就是产品进入投资期但还没到期,银行会定期公布实时投资回报情况,一般使用“产品净值”、”近n天年化“表示。“产品净值”就是产品份额对应的价格,原始价格是1元/1份,比如产品成立时买入10万元,就有10万份。如果投资过程中净值由1提升至1.03,则投资回报为10万×(1.03-1)=3000元;如果净值由1下降至0.9,则投资回报为10万×(0.9-1)=-1000元。“近n天年化”是产品近n天的年化收益率水平,比如“近7天年化”就是最近7个工作日的平均年化收益率。
产品到期时,清算兑付的收益就是产品最终实现的投资回报率。
对于收益,要理解两点,一是买产品的时候不能把业绩比较基准、上期年化认为是产品会实现的收益。二是投资过程中如果出现净值小于1的情况,也不代表着一定会亏损。投资过程中净值出现波动很正常,我们更要关心的是最终的回报。其实理财产品净值波动一直都在,波动是正常的,不波动才不正常,以前之所以感受不到波动,是因为银行采用成本法估值,将收益平摊至每一天,人为的拉直了回报曲线。
(2)必须弄明白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以前的产品逻辑基本上是按照预期收益率兑付,更类似于存款,因此在选产品的时候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无关紧要。
以后是按照投资结果兑付,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至关重要,选择什么风险评级、什么资产类型的产品,必须取决于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
虽然银行会为投资者评估风险承受能力,但说到底,能不能承受风险,能承受多大的风险,投资者本人更清楚。我建议买产品的时候至少明确两个问题:
Ⅰ 接受本金可能损失的幅度?
答案只需三种:A.不能接受;B.5%以内;C.10%以内;D.10%以上
Ⅱ 对收益率的期望值?
答案只需三种:A.与业绩基准近似;B.接受低于预期1%左右;C.接受低于预期2%以上
(3)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银行按照五级分类法对产品进行分类,分别为低风险(R1)、中低风险(R2)、中等风险(R3)、较高风险(R4)、高风险(R5),我简化为三类:
第一种风险较低:风险评级二级以下的固定收益类、混合类,这类产品数量占比最高。
第二种风险中低:风险评级三级以下的混合类、权益类,这类产品数量占比较少。
第三种风险高:风险评级四级以上的权益类、商品及衍生品类,这类产品数量占比极少。
每种产品的风险程度和投资回报特性如下:
如果明确了(2)的问题,清楚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就可以明确自己适合选择哪类产品:
如果答案是AA,那就应选择风险评级二级以下的固定收益类、混合类产品;
答案为BC、BC、CB、CC的,可以选择风险评级三级以下的混合类、权益类产品。
只有答案是DC,才适合选择风险评级四级以上的权益类、商品及衍生品类产品;
如果还有不懂的,可以留言或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