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华早报》旗下的《本周亚洲》(This Week in Asia)独家采访报道,塔利班发言人沙欣(Suhail Shaheen)7日表示,塔利班欢迎中国投资参与阿富汗重建,并承诺保证中国人员的安全。
沙欣(中立者)
沙欣表示,塔利班将中国视为阿富汗的“朋友”,希望“尽快”与北京方面就投资阿富汗重建工作进行谈判。沙欣在电话中说:“我们欢迎他们(中国投资者)。如果他们有投资,我们当然会确保他们的安全。他们的安全对我们非常重要。”“其他国家的人想把阿富汗作为一个对其他国家发动攻击的地方,我们已经做出承诺,我们不会允许他们进入(阿富汗),不管他们是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国家的个人或实体。”
塔利班的如此表态令很多人意外,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塔利班在1996-2001年期间在阿富汗的统治是高度教条和极端的,他们一般而言不被视为现代化的政治力量。因此,很多人认为阿富汗塔利班这种表态更像是“权宜之计”,是一种诱骗投资的做法。
不过这种看法可能需要通过更多的观察才能证实或证伪。这20年里,塔利班最大的改变不在于其意识形态,而是在于战争。
战争能教会人很多。
战争是最为残酷的博弈,直接关系到生死,因此战争也是人类组织之间最高强度的对抗形式。要在战争中生存下来并击败对手,需要动员的力量、改变的观念与思路有很多,累积尽可能多的资源、将敌人变得更少,都是战争胜利的法宝。相反,基于单纯线性逻辑推演出的教条主义、以松散的无共识人群组成的宗派主义都是非常不利于在战争中生存的表现。
塔利班也是如此。他们直接面对的是全球最强大的武装力量,美军拥有极为强大的感知与打击能力,在正面作战中,只有少量重武器还完全没有防空能力的塔利班完全无法与之对抗。按理说在战场上,塔利班无法取胜,其失败应该是板上钉钉的。
然而塔利班在20年中生存下来,甚至还不断茁壮成长,其关键就在于塔利班对自身的定位进行了非常政治性的调整。他们嵌入普什图族社群内部,并且表现出了在阿富汗标准上非常可观的纪律性和治理能力。塔利班的策略也变得更加灵活,他们鼓励自己的战士上学接受教育,甚至鼓励女孩接受教育,还开始承诺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这些灵活的做法并非因为意识形态发生了改变,而是因为战争中就需要动员更多的人力和资源,并且还需要避免因为感官不快而树立更多不必要的敌人。
塔利班的特种部队
这些措施是权宜之计吗?未必。因为这些做法事实上在变成执政者而非武装反抗团体的情况下也依然适用,并且也没人能保证外国势力不会再度卷土重来。久而久之,一些随机应变的产物完全可能因为执政者尝到了甜头而实现制度化,最终在实践上克制住意识形态推演到极致的乌托邦主义冲动。
对于塔利班我们需要意识到,塔利班是阿富汗的本土政治力量,并且能粘合高度分散化、部族化的阿富汗社会的,也只有伊斯兰主义。塔利班比没有意识形态的军阀更强,也比缺乏治理能力的阿富汗政府更强,这点应该承认。
基于此,中国与塔利班的联系事实上在1996年后就已经建立,中国与塔利班的关系是较为友好的,双方没有太多利益冲突。而如果阿富汗需要获取治理绩效,中国则是最有力的合作方。中国与塔利班主要的冲突点是在于塔利班的“朋友们”,特别是基地组织、东突可能利用阿富汗对中国本土进行袭击和渗透。此外,中国也需要注意印度、土耳其在阿富汗的影响力扩展,当然这是在阿富汗局势稳定之后才会浮出水面的。
因此我们回过头看沙欣的讲话,“其他国家的人想把阿富汗作为一个对其他国家发动攻击的地方,我们已经做出承诺,我们不会允许他们进入(阿富汗),不管他们是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国家的个人或实体。”这点其实就是在给中国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如果他们来阿富汗可以,但不可以利用阿富汗进行针对中国的攻击。塔利班看来确实是在明确地考虑更为长远的问题,剩下的就看塔利班的组织能力和纪律能控制到什么程度。
中国与塔利班的关系不错,这对于中国而言也是个重要机遇,不应该浪费。如果阿富汗能够实现稳定,那么中国投资就可以进一步深化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通许多重要环节,进而可能让包括阿富汗在内的多个国家获得发展机遇。这种战略利益会颇为可观,而如果无视塔利班的善意,或者片面视其为权宜之计,那么这一战略机遇将可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