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无事,我在家观看央视播出的一档法制栏目,原本是法律讲堂,可案件的内容却与教育有关,吸引我不自觉看下去。
剧情老套狗血,无非是男子不听父母的安排,执意要与心爱之人结婚,引发了长辈的震怒。围观网友难以置信,如今都二十一世纪了,怎么还会有如此莎士比亚的剧情出现?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更重视个人情感,父母最多唠叨两句,想干涉择偶,那是万万不能。
我也抱有同样的疑惑,直到主持人道出他的家庭背景时,我才明白为什么。
男子出身于单亲家庭,小学时父亲过世,从此和母亲相依为命,他背负着母亲的未来。
据报道,母亲属于控制欲极强的人,从小对男子管教甚严,指东不能往西,为了摆脱高压生活,男子大学毕业后留在省城,没有回老家。后来结识了现在的爱人,双方一见钟情。可母亲对儿子的选择极为不满,她本指望高大帅气的儿子能得到富家女的青睐,从此跨越阶层,可现在摆在眼前的是一个普通女孩,她立刻要求俩人分手。
男子对于母亲的干涉不能忍受,二话不说带着女友领证登记,直到女方怀孕生子,母亲才知道这件事,当场气得大哭,一头撞向墙壁,开始寻死觅活。
这剧情让男子吓一跳,也让围观的网友震惊,对孩子产生控制欲的母亲多了去了,为何会有以死相逼的父母?那么,这就与我们今天要说的控制型父母有关,一起来看下吧。
▲什么是控制型家长?
控制型家长,顾名思义,指的便是将孩子当成附属物的家长,在这类型家长的认知里,孩子并非是独立的个体,不具备个人意志和尊严,所有的行动和思想都要受父母控制,与我国传统家庭伦理观中的“父为子纲”颇为相似,表现方式多有以下几种:
①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
你会要求一个陌生人服从任何命令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家长也没有理由要求孩子的服从,因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意志、思想和三观,做出的选择应当发自本心,而不是来自父母的施压。
这道理谁都懂,可控制型家长不懂,他们认为自己给了孩子生命,那孩子的一切选择都要符合自己的心意。以新闻中的男子为例,择偶本该是他的个人选择,可母亲却以死相逼,只因儿子不听从自己的安排,这让母亲难以接受。
可是,这位母亲忘记了,儿子是独立的个体,他的人生本该是自由的,无论是婚姻,还是工作学习,儿子有自己的路要走,作为家长在旁守护即可,不该横加干涉,更不能剥夺孩子做选择的权利。
②来自父母的PUA教育
95后女性文文就生活在一个控制型家庭里,父母都是强势的人,在文文的教育上以打压式为主,据说是为了避免她骄傲。其实,这就属于情感上的PUA,利用孩子的弱势地位,对其个人价值进行不断打压,目的是让孩子听从自己的安排。
“你这样我就生气了!”“这么做的都是坏孩子!”
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对孩子进行情绪上的打压,本质是为了控制。与其说是为了不让孩子骄傲,不如说是为了让孩子在家长面前保持低姿态。
可家长不知道的是,从小到大乖巧听话的孩子,很少有成大事的。父母能力有限,孩子若过度顺从,只会成为和家长一样的人,无法突破来自原生家庭的限制。大人眼界和格局有限,过度强势让孩子束手束脚,不敢冒险,将来也很难把握机遇。
▲如何拒绝父母的控制?
①经济独立:从根本上摆脱家长的控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很多家长之所以控制孩子,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强大。倘若孩子工作后表现出独当一面的能力,那家长就会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当孩子比父母优秀更多的时候,父母才会主动放手。
②保持距离:减少与父母正面接触的时间
当然,有些孩子还是学生,他们没有经济独立的本事,一样为父母的控制感到痛苦。那么,这些孩子该如何应对呢?答案就是保持距离。
这里并非让孩子疏远父母,而是避免与父母的正面情绪冲突。在发生矛盾的时候,孩子可以绕开话题,甚至找借口离开。高中时可选择住校,大学时可选择远离家乡,去交通不便的城市。当父母对孩子的人生鞭长莫及时,孩子便能得到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