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认知中,“血液是红色”似乎是件稀疏平常的事儿。对人类来说,只有在某些病理条件下(或影视作品里),才会出现其他颜色的血——比如前段时间就有新闻报道,一位年轻姑娘因病入院,在抽血时发现自己的血液竟然是乳白色,医生告诉她,这是血脂含量过高造成的“乳糜血”[1]。
“牛奶”既视感的“乳糜血” | 参考文献[1]
其实,如果放眼整个动物界的话,血液的颜色也可以是千变万化、五彩纷呈的——比方说,星虫的血液就是褐色,乌贼的血液是蓝色,沙蚕的血液则为绿色,而大部分昆虫血液本身则是透明色或淡黄色……似乎有很多动物都“不按套路出牌”。
同样都是血,为啥不同动物间会有如此明显的差距呢?细数组成血液的各个成分可以发现,除了色素蛋白和某些代谢产物外,其他物质基本都是无色透明的。因此,要探究血液颜色的秘密,就得从这两种成分开始说起。
色素蛋白的“调色板”
色素蛋白是动物血细胞中或血浆内一类负责运输氧气的大分子蛋白质,其颜色主要取决于色素蛋白结合的金属离子,不同色素蛋白所结合不同类型及价态的金属元素,都会影响血液的呈色。
许多甲壳纲动物和软体动物,拥有含二价铜离子的血蓝蛋白(Hemocyanin),使血液颜色呈现蓝色。
普氏乌贼(Sepia prashadi)的血液为蓝色 | Wikimedia.org
在沙蚕等环节动物血液中,色素蛋白为含二价铁离子的血绿蛋白(Chlorocruorin),血液颜色呈现绿色。
游沙蚕(Nereis pelagica) | Wikimedi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