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是雍正继位后推行的重大财政制度改革,其目的在于革除康熙留下的财政亏空,改革税收制度中的官员贪腐问题,巩固自己的统治。火耗归公和养廉银制度对雍正一朝,乃至后世有着重大的影响,有必要一探究竟。
“火耗”一词最先出现在《元史· 刑法· 食货》,“其有巧立名色,广取用钱,及多称金数,克除火耗,为民害者,从监察 御史廉访司纠之”。
《中国历史大辞典· 清史卷》中解释: “火耗,明清附加税之一。原为铸造钱币时,金属经火熔炼所出之损耗”。通俗来讲,火耗就是重铸银子时有损耗,需要征火耗税补足损耗。
明万历年间,曾实行“一条鞭法”,规定赋税一律征银上缴国库。由于百姓上缴税银大多是碎银,熔化银锭的过程中有所耗损,此耗损部分即称之为火耗。
这部分火耗银由百姓承担。为方便征收,火耗银由朝廷统筹各省的火耗征收,制定火耗率,纳入朝廷税收。简单的说,火耗归公就是一种新的合法税种,纳税人必须交火耗税。
而养廉银是从火耗归公后增加的财政中拿出一部分,分发给官员用作日常开支的一项制度。雍正实行火耗归公后接着实行养廉银制度,其目的在于增加地方官员俸禄,用高薪养廉的办法,尽量避免官员贪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