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安静的等待

著名的延迟满足试验棉花糖实验的设计者米歇尔点出了让孩子等待的奥秘——“有等待的意志力并不是说坚忍克己。它是一种让等待变得不那么沮丧的技巧。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而最直接最简单的就是自我分散注意力。”

刚出锅的米饭还冒着热气,小七一边大叫,我一边一边手忙脚乱地洗碗盛饭,坐在BB凳里的小七叫声一声比一声高,伸手就来抓我的袖子,我着急得恨不得生出十双手长个风扇嘴来给她吹凉米饭,奶奶也忙不迭地过来和她说话,想转移注意力,但小七根本就不理,叫声一声高过一声,好像我们多虐待她,好像多等一秒钟天就要塌下来一样……

宝宝对时间的感觉和成人不一样,我们觉得等一下也许就半分钟一分钟,可是他们会觉得像半个小时那么长,如果非要打个比方,那就必须是抢厕所。呆在厕所里的人觉得“我就用了一小会儿”,但厕所外的人却觉得自己夹着腿熬过了一个世纪。

面对这样的时间差,我们能怎么做?

加快速度?可我已经把军训叠被单上班赶公交的速度都拿出来了,我还能榨出零点几秒时间来呢?

那就只能指望孩子做出调整了。

有可能吗?看看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1972年,社会心理学家华特·米谢尔给斯坦福大学附近653名3-5岁的小孩做了一个跟踪研究。实验人员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里,给了小孩子一个棉花糖,并且告诉他如果等15分钟再吃,实验人员回来后就会给他加倍的棉花糖。

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在15分钟内坚持不吃棉花糖,另外一部分孩子在实验人员一离开就忍不住吃掉了糖,大部分孩子都只能等30秒。十多年后,米谢尔发现,等待时间越长的小孩长大后在处理挫折、专注、表达、逻辑和计划等方面的能力越高。而且小孩以后的SAT(美国大学入学测验)分数也越高。

棉花糖代表的是孩子经受不住的各种诱惑,虽然有些孩子在实验员转身的瞬间就吃掉了棉花糖,但还有一部分孩子能经受住诱惑而选择等待,其中的奥秘在哪?

“有等待的意志力并不是说坚忍克己。它是一种让等待变得不那么沮丧的技巧。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而最直接最简单的就是自我分散注意力。”

正当我为每天上战场一样的紧张而发愁的时候,《法国妈妈育儿经》给了我希望(这是一本美国妈妈体验法式育儿后的感受,推荐其中关于如何让孩子延迟满足、如何与孩子划清界限的部分)。

作者有幸采访了棉花糖实验的设计者米谢尔,米谢尔告诉她“不会等待的孩子专注于棉花糖,而会等待的孩子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比如自己哼歌,或者抓抓耳朵,玩手指头等。”

是啊,奥秘一点破,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天把小七放进BB凳后,我立刻扔给她一块小毛巾:“宝宝,妈妈弄饭的时候你先擦擦你的小桌子。”1岁3个月的小七马上拿着毛巾开始擦啊擦啊,但几秒之后又开始叫,我停下吹饭,随便指了个角落:“这里还要擦擦”,小七又一听马上低头又开始仔细擦……

一次两次三次,慢慢的,她已经适应了找个活干而不乱叫。等到1岁8个月左右餐前的毛巾就变成了让她念儿歌,到2岁时每次吃饭,只要需要等待,她都会坐在那摇头晃脑地背“小白兔,白又白”,说到“两只耳朵竖起来”时还用手指在脑袋上比划一下……

这个方法还有各种版本:打疫苗时我在交费,她看不到收费窗口里的人,让她念一首儿歌,等她念完了我这边也办得差不多,然后把她抱到窗口看看满足好奇心;在沙坑玩把沙子放在模具(烤箱)里烤制时,小七屁股往地上一坐,自己就在那念儿歌,一首儿歌念完,打开“烤箱”一看,“不行,还没熟”,于是盖上盖子又继续念。

等待,也变成了一个很好玩的游戏。

“家长不需要刻意地教孩子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只要父母给孩子练习等待的机会,孩子就能自学成才。米谢尔认为“在育儿的过程中,常被低估的是认知能力。人们不知道如果给孩子机会的话,孩子的认知能力会有多么超凡。”

就在这几天给小七抹湿疹药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这种“超凡”——医生开了三种药膏,第一种药膏先喷,干了之后抹第二种。而第二种我得先挤在掌心,揉成白色油状物体之后再往脸上抹,就这一揉,就需要半分钟到一分钟。小七没有那样的耐心在我的怀里躺着,各种挣扎。我以为她会不听话乱跑,于是想压制住她,没想到她一个打挺起来之后对我说:“妈妈,我先跑一圈再回来。”有时候她从我这跑到窗台又跑回来药膏还没揉好,还没等我说话她又继续说“妈妈,我跑两圈再回来。”就这样,她既不克制自己,又很有意思地度过了这段无聊的等待时间。

很多育儿理念看似高大上,离我们的生活十万八千里,只要我们破译了其中的关键词,育儿的路上我们就会顺利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