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太健康的亲子互动方式,来看看你家有吗

一个不太健康的亲子互动方式,来看看你家有吗

你会不会要求孩子给父母打分?据我所知,很多人会。

比如,我在微头条发了下面随机遇到的小个案:

妈妈问:如果满分是10分,妈妈能得多少分?

女儿答:10分。

妈妈再问:如果满分是100分呢?

女儿答:100分。

妈妈还挺失落,原来女儿都认为如果满分是100分,妈妈能得200分呢!

然后马上就有妈妈跟进:

看了以后马上问16岁的儿子,“你给妈妈打几分”,儿子说“11分”,我问他“多出来的1分什么意思”,儿子说,“让你骄傲一下”。

另一位妈妈跟着评论:

“知足吧,青春期的女儿给妈妈打4分。”

表面看来,这样的亲子小互动又温馨,又有趣,实际上掀开背后的心理机制看看,这样做的父母,如果稍有自省精神,自己都会觉得害怕。

一个不太健康的亲子互动方式,来看看你家有吗

英国心理学家、依恋理论创始人约翰·鲍尔比在他的《依恋三部曲》中,特别分析了这种在很多家庭中常见的现象,虽然它们可能不全是以“打分”的方式出现。

“在治疗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儿童、青少年或者成人)有意识地坚持他有一个完全良好的父母的意象,但是在意识水平不那么高的时候,他产生了一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其中父母被表征为对他忽视的或者带有拒绝性的或者对他很差的。”(约翰·鲍尔比《丧失》)

他同时汇集了心理学家们对成因的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

年幼的孩子不能把父母对他好和不那么好的地方整合成对父母的完整认知;

年幼的孩子完全依赖父母的照料,所以倾向于“偏爱”父母;

父母对孩子施加了某种压力:

“家庭交流中父母坚持要他们的孩子用一种喜爱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他们施加了一些压力让孩子遵从他们的意愿。当孩子被威胁不再被爱甚至被遗弃时,他们会被引导然后明白他们不应该注意到父母对他不好的地方,或者,如果他注意到父母的这种行为,就应该把父母的反应看成是有正当理由的,是因为他自己的不好行为才导致父母有这种反应,父母是被冤枉的。”(约翰·鲍尔比《丧失》)

换句话说,父母总是好的,如果孩子认为父母不够好,要么是他理解得不对,要么是因为他自己不够好。

鲍尔比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家庭互动,包含隐瞒事实、虚伪的暗示、压抑孩子的认知等不够健康的因素,而且他认为,“那些一贯压制或者伪造他们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的父母是极为病态的。”(约翰·鲍尔比《分离》)

一个不太健康的亲子互动方式,来看看你家有吗

当然,大部分父母让孩子认为自己特别好,都不是通过看起来很严厉或者严重的方式进行的,比如威胁不再爱孩子、不要孩子,而表现得更轻松、更有爱,甚至是玩笑式的。

比如,当孩子打出不那么让人惊喜的分数时,做出夸张的失望、伤心的表现,“呜——,妈妈这么爱你,你就给妈妈打这么点分数,我好伤心,我哭了啊……”孩子越小,越是难于抵御父母的这种表现,于是他们会很快改口,“妈妈是100分啊!”

较大的孩子,其实已经能够识别出这种打分小游戏中的尴尬,他们不会直言心里话,会言不由衷地哄哄大人,就像前面说的16岁男孩子,多打1分让妈妈骄傲一下,其中有多少真实成分,多少“逗你玩”的成分,恐怕只有孩子自己知道。倒是肯直言不讳地给妈妈打4分的青春期女孩,她的清醒和勇气,让人钦佩。

父母总希望孩子认为自己是特别棒的父母——负责、有爱、有能力、把孩子照料得很好、把孩子教育得很好……,也总是希望孩子能如此看待父母。有人会用类似“打分”的方式试探孩子的态度,有人会表白自己多么用心、多么努力,以建立孩子对父母的正面印象,还有人直接当着孩子的面,把自己恭维成伟大而且成功的父母。

这样的心态可以理解,但这些做法是否妥当,却值得思考,因为其中包含着相当程度的洗脑、操弄、控制的成分——而恰恰越是那些不够胜任、不够负责的父母,对孩子稍微付出一点点,就认为自己做了巨大的牺牲,希望从孩子那里得到不切实际的高评价,洗脑、操弄、控制的成分更高。

一个不太健康的亲子互动方式,来看看你家有吗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觉得有点似曾相识?没错,父母的这种做法,和越来越受到关注的PUA非常相近,所不同的,只是一个用于两性关系,一个用于亲子关系。

PUA,全称Pick-up Artist,早期只是分享男性通过技巧和心理学应用,去接近、搭讪自己喜欢的人的经验,现在已经逐渐发展成一种鼓励在两性关系中使用纯粹的操控技术的文化,包括刻意营造某种形象、对对方洗脑、使用各种诱惑手段、使用“不再爱”“我不喜欢”之类的威胁等等等等。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些手段,在一些父母的育儿活动中也同样常见。

比如洗脑,不断向孩子强调“妈妈是好妈妈”“爸爸是好爸爸”,并且不断跟孩子确认,他是否已经完全认同;

比如诱惑,告诉你孩子,你怎么怎么样,就会/才能得到某种奖励,这些奖励,可能是物质的,比如孩子一直向往的玩具,也可能是精神的,比如爸爸妈妈认为你是“好孩子”“乖孩子”;

比如威胁,告诉孩子,如果你怎么怎么样,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惩罚,包括“爸爸妈妈不喜欢你”“爸爸妈妈不要你”“妈妈会伤心”“妈妈会不舒服/生病”……等等等等,花样繁多。

比如反复无常,可能前一分钟,对孩子还是和颜悦色,后一分钟,因为一点点小状况,马上就翻脸。

仔细挖据,肯定还不止这些。

被父母的这些手段操控的孩子,比被男性PUA的女孩,其实也并不幸运多少,都是一点一点陷入泥潭,无法挣脱,最后,成为讨好的、缺乏安全感也缺乏自信的孩子,再成为讨好的、缺乏安全感也缺乏自信的年轻人,他们是两性关系中习惯操控他人的人(无论男女)的最好目标。

有趣的是,我搜索PUA,网站给了我一条温馨提示“爱情没有捷径可走”,我想提醒的是,亲子关系同样也没有捷径可走,让孩子给父母打分,真的没有任何意义,有益于孩子成长的亲子关系,永远应该是真实、真诚、有爱、以健康的方式互动的亲子关系。


亲子互动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