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知父母恩,孝行感天地,毛主席虽性格倔强叛逆,却是一个大孝子

伟人毛泽东,亦为人子。他的家庭和普通老百姓一样,有着阴晴圆缺,有着喜怒哀乐,有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您知道吗?性格倔强叛逆的毛泽东却是百分之百的大孝子。

深知父母恩,孝行感天地,毛主席虽性格倔强叛逆,却是一个大孝子

一、毛泽东与父亲毛顺生

在毛泽东的记忆中,和父亲对立、斗争成了家常便饭,很少有父子间心平气和相处的场景。那么毛顺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是勤劳聪明。毛顺生家最多时有22亩自耕田,靠加工贩卖大米发了家,成了“十户人家九家穷”的韶山冲的富户,人们无不夸赞毛顺生的勤劳聪明和经营有道。尽管如此,毛顺生依然克勤克俭,不允许家中有吃闲饭的,儿子们和长工一样都得下地干活。毛泽东6岁时就跟着大人下田耕种了。毛顺生诚信和坚韧的性格深深影响着毛泽东一生。

二是专断粗暴。毛泽东的童年和父亲交集很少,毛顺生又以棍棒教育为主,让毛泽东很难服气。9岁时毛泽东开始入学读书,毛顺生的想法极其简单又实际,只要毛泽东学会“记家账”,写得几句来往信札就行了。为此毛顺生常在夏天的月亮下教他和弟弟打算盘,要他们学会用两只手同时打,还要不出错。毛顺生最看不惯的是毛泽东一旦读书就入了迷,他很生气,认为儿子读书误了农活,父子俩常为此争吵不休。毛泽东与父亲观念不一致,不想按照父亲为他设定的人生道路走下去,因此,父子两个之间经常爆发矛盾。

三是吝啬抠门。随着家境殷实,省吃俭用的毛顺生开始雇长工来帮忙干活,但妻子和孩子们还是要下地的。每月十五,毛顺生会给雇工们加餐,给他们鸡蛋下饭吃,可是从来没有肉。而毛泽东连蛋和肉都吃不到。穷人们"吃大户"的那年,父亲囤积粮食,却不愿平粜。毛泽东同情贫苦农民,他觉得父亲非常不仁道。

令毛顺生没有想到的是,毛泽东与他十分相像,继承了他的倔强、暴躁。毛泽东十三岁那年,毛家来了很多客人,毛顺生却在客人面前骂儿子慵懒无用,毛泽东见争执不过,转头就离开了家。父母在身后追,毛泽东在前面跑。当跑在一个池塘边时,毛泽东扬言要跳下去。毛顺生坚持让毛泽东磕头认错,毛泽东表示只要父亲不打他,自己可以跪一条腿认错。随着双方的让步,才结束了这场闹剧。

还有一次,少年毛泽东离家出走,在山谷中流浪了3天后,还是一个砍柴的老人帮助给送了回来,这多少让毛顺生感到有些后怕,毕竟这是他来之不易的一个孩子,所以也开始慢慢转变了自己在家中说一不二的霸道独断。

毛顺生虽然抱怨毛泽东不听话,还是默默地供了儿子8年学。作为父亲,毛顺生肯定是担忧毛泽东的。毕竟他20岁时已经当家了,而20多岁的毛泽东还在迷茫。毛顺生就给毛泽东张罗了一个18岁的媳妇罗氏。毛泽东对此十分反感,令毛顺生无奈又愧疚。毛顺生先后尝试为毛泽东安排过上学、成家、立业3条道路,全都被毛泽东否决了。

从今人的角度来看,毛顺生的教育子女方式是有问题的,和孩子们交流的技巧和能力是匮乏的。但他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儿子能够过好日子,不好逸恶劳,无所事事。而当时毛泽东还年轻,很难去体会父亲这种深沉的爱意。毛泽东通过和父亲一次次的抗争,磨砺了精神,也在父亲的身上学到了艰苦奋斗,不服输,不服软的个性。

二、毛泽东与母亲文七妹

文七妹18岁的时候,嫁到了仅一山之隔的韶山冲,成为农民毛顺生的妻子,也成了这个家庭中最忙碌、最辛苦、最慈悲的人。他曾经说过,这世界上有三种人,有人损人利己,有人利己不损人,而他的母亲属于另外的一种,损己利人。

文七妹没文化,但佛教思想对她的影响极深。她心地善良,对贫苦人富有同情心,经常瞒着丈夫接济贫苦乡亲。尤其在饥荒年,对上门乞讨的穷人多加布施,为了这种事情她经常与丈夫发生争吵。毛泽东回忆往事的时候,曾风趣地说:“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毛泽东有个堂叔生活非常困难,父亲趁机买下他的水田,遭到了文七妹的坚决反对,虽然没有效果。

母亲的美德对毛泽东影响极深,使毛泽东从小就对弱者极具同情心,并与母亲一样经常帮助别人。比如毛泽东到私塾读书时,一段时间里他向母亲提出要带着午饭到学校里去吃。文七妹以为儿子是为了省下往返时间多读点书。可是在这以后的连续几天内,她发现儿子带的午餐一次比一次量多,但是晚上放学回家后却依旧显得很饥饿。经过盘问得知,毛泽东带饭是为了和穷苦的同学一起吃。文七妹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感到非常欣慰。在毛泽东念完当地的私塾之后,父亲要他结束学业以帮忙家里的事。但是母亲坚持要让他到东山学堂继续去念书,最终父亲只能妥协。从那个时候开始,毛泽东便走出了韶山,迈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步,也是革命生涯的第一步。

毛泽东爱母亲胜过爱父亲。少年毛泽东有一个去南岳衡山“朝拜香”的孝故事。15岁那一年母亲生了一场病,他就像一个朝圣的教徒一样,五体投地、几步一拜地步行几百里到南岳为母亲消灾祈福。若没有对母亲深沉的爱,一般人是绝对做不到的。足见毛泽东的孝心和毅力。

深知父母恩,孝行感天地,毛主席虽性格倔强叛逆,却是一个大孝子

三、毛泽东父母的最后岁月

1918年,25岁的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这时母亲文七妹因淋巴炎加重而卧床在床。毛泽东怀着理想要去北京远行,为了避免儿行千里母担忧,毛泽东善意地向母亲撒谎说要去北京游历。他专门拜访两个舅舅,商量母亲的治疗之事。1919年春听到母亲病重的消息,毛泽东立即辞职回家。他一边忙着在长沙教书和组织学生爱国运动,另一方面把患病的母亲接到长沙四处求医问药,母子才得以短聚。在求医问药的20多天里,他始终“亲侍汤药,未尝废离”,竭尽人子之责。毛泽东知道,对于52岁的母亲来说,从遥远的韶山来到省城长沙,机会难得,毛泽东便带着母亲和弟弟们一起到照相馆照了一张合影。这也是文七妹平生唯一的一次照相。回到老家的文氏病情一天重似一天。10月5日,母亲病逝。

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特急家信后,便带着在长沙读书的小弟弟毛泽覃,星夜赶路,直奔韶山。然而,当他们赶到家时,母亲却已经入棺两天了。守灵七日,跪在母亲灵前,毛泽东热泪长流,晚上挥笔写下一篇催人泪下的长诗《祭母文》。

失去了母亲的毛泽东,深感“生前不孝死后孝”的遗憾,那个时候毛泽东刚刚26岁,他将父亲接到了身边小住,尽一尽作为儿子的孝心。尽管他们父子间的关系一直都不是十分好,但这代沟在亲情纽带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更何况儿子已经在省城找到很有身份和体面的教书工作,给作为一个农村米商的毛顺生挣足了面子。和上次母亲来一样,毛泽东同样带着父亲和堂伯父到照相馆照了一张合影。照片上显示他的左胳膊上仍戴着黑纱,显然他仍在悼念亲爱的母亲。可是在母亲去世才3个半月的时候,积劳成疾的父亲因患急性伤寒医治无效病逝。这时毛泽东正忙于带领湖南“驱张请愿团”到京和组织平民通讯社,没有时间回家奔丧,只好委托弟弟毛泽民将父母同冢合葬,将悲痛和哀悼默默地埋在心底。而就在6天前,他的恩师杨昌济也在北京病逝,毛泽东曾和杨开慧一起守灵。短短3个多月,毛泽东失去三位亲人:生他养他的父亲和母亲,教他育他的导师。

1921年春节,是毛泽东在韶山过的最后一个春节。父母双亡,长兄为父,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举家迁往长沙。他对两个弟弟和妹妹说:房子可以给人家住,田地可以给人家种,我们欠人家的钱一次还清,人家欠我们的一笔勾销。就这样,毛氏四兄妹从韶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深知父母恩,孝行感天地,毛主席虽性格倔强叛逆,却是一个大孝子

四、32年后毛泽东最后一次踏进家门祭拜父母

1959年6月25日下午,毛泽东回到了他1927年离开后就没有再见的出生地韶山冲。毛泽东站在故居中后人悬挂的父母照片前,久久伫立凝望,好一阵子,他才指着照片跟随行人员说:“这是我的父亲、母亲。我父亲得的是伤寒病,我母亲头上生了疱,穿了一个眼。只因为是那个时候……如果是现在,他们就不会死了。”因为父母得的都不是什么疑难杂症,却过早的去世了,而他现在领导的共和国已经完全有这个医疗卫生保障能力。走进自己的卧室,看到他与两个弟弟和母亲的合影,毛泽东子高兴得像个孩子。

第二天清晨,毛泽东一个人静悄悄出门去找父母的坟墓。工作人员赶紧跟随过去。毛泽东接过警卫员递过来的一捧松枝,恭恭敬敬地朝着坟墓鞠了三躬。许久毛泽东低声念道:“父亲母亲,我来看你们来了。前人辛苦,后人幸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然后把松枝插在坟墓前的泥土中。毛泽东站在坟墓前,对随行的罗瑞卿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还得承认。我下次回来,我还要去看看他们两位。”

深知父母恩,孝行感天地,毛主席虽性格倔强叛逆,却是一个大孝子

当晚,毛泽东在下榻的韶山宾馆松山一号楼,夜不成寐,作下《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深知父母恩,孝行感天地,毛主席虽性格倔强叛逆,却是一个大孝子

叛逆性格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