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一个冲出农村寒门的孩子

刘强东一个冲出农村寒门的孩子

追溯刘强东童年的故事,领略其往昔农村生活的艰难与快乐;在寒门难出贵子的今天,品味刘强东的童年成长,积攒撕裂寒门束缚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因搞公私合营,刘家祖辈的家产、船只都被没收了。“文革”中,刘强东的爷爷被折磨致死,而他父亲刘志成受到牵连,被迫从高中辍学。17岁时,刘志成开始顶替刘强东死去爷爷的工作,每日在运河里跑船,维持家用,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刘志成、王绍侠结婚后,1974年2月14日,在江苏省宿迁市来龙镇光明村(江苏贫困地区),生下刘强东。三年后,刘志成夫妇又给刘强东生了一个妹妹。跑船生活很辛苦,需要常年在外奔波,父母无暇照顾刘强东兄妹,只得把他们丢给外婆照顾。

小时候父母常年外出驶船,作为留守儿童的兄妹两个,哥哥刘强东自然担负起照顾妹妹刘强茹的责任;刘强茹比刘强东小三岁,刘强茹回忆说,兄妹俩在夜里非常害怕,当时哥哥只有五六岁,但刘强东一直安慰自己:“妹妹不怕啊,有哥哥在家”;有了哥哥的安慰,刘强茹就能很安心地在床上睡觉。但刘强茹说,哥哥刘强东其实心理还是非常害怕,不敢踏实睡觉。(从小肩负责任,哪怕是硬撑着)

刘强东一个冲出农村寒门的孩子

因家里很穷。在上小学三年级之前,刘强东经常饿肚子,几乎没有吃得饱的时候。当时,玉米、红薯是刘强东一日三餐的主食。早饭,清水煮红薯、玉米馒头;午饭,红薯煎饼、玉米煎饼;晚饭,红薯粥、烤玉米。就连他吃的零食也是烤红薯;过年的时候,吃的还是用红薯熬制的京果(一种南方小点心)。红薯、玉米后来成为刘强东最为厌恶的食物,高中的时候,刘强东见到红薯和玉米就想吐。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基本上米饭不可能是天天吃的,一周能吃一两次米饭就非常不错了”,而吃肉就更是不可能了。外婆买回来大肥肉,切成薄片,先炼油,把油放在罐子里,然后把罐子放在碗柜顶上或悬挂在梁上,一个是防止老鼠、猫之类的偷吃,另一个就是防止孩子偷吃。要吃猪油时,就把罐子拿下来,用小勺子挖一勺猪油拌在米饭里吃。炼猪油后,剩下的肉渣剁碎了吃。即便如此,猪油也不是随时都能吃到的,一周能吃一次就不错了。吃猪油拌饭是刘强东小时候最幸福的事了;吃完白饭之后,用白水将碗涮出漂油花的汤,也是极其美味的,经常多涮几次,大口喝掉。后来他成为亿万富翁了,仍然觉得儿时的猪油拌饭是最值得怀念的食物。

刘强东一个冲出农村寒门的孩子

为了改善伙食(不屈服于现状,主动是改变,尽管年龄很小),刘强东经常带着妹妹去河里抓鱼。他用各种方式抓鱼,比如用鱼叉叉鱼;晚上用手电筒照鱼;他还会用土把小水沟两头堵上,再用盆把水舀干,然后抓鱼;不过最常用的方法还是钓鱼。为了抓鱼,刘强东还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游泳技术,号称“浪里白条”,可以双手离水游过一条大河;而且他当时引以为傲的绝技居然是:跑到那个小(河)沟旁边时候,跳起来,然后在半空的时候把自己的裤子给脱了,短裤扔回岸边,然后自己掉水里了(画面脑补)。他夏天经常一手举着衣服,一手举着书包,走捷径渡河上学。据说在村里同龄人中游泳技术是第一。(永争第一)

小时候刘强东顽皮,脑子活。小时候的生活虽然很艰苦,但刘强东的精神世界很快乐。他从小就是村里的孩子王,大家都称呼他“大强”。幼时玩伴说:刘强东经常会坐在一个草垛子上,对着一帮小伙伴发号施令,玩打仗的游戏。他的小时候也很简单,每天就是玩。根据刘强东回忆:四年级的时候,才带着村里的孩子到镇上去,看到第一次点灯发光。刘强东跑到镇政府公社大院子,坐在门口看着电灯泡如此光亮,被震撼了,觉得这技术太高,太不可思议。10岁的刘强东,因为第一次看到了电灯而心潮澎湃。(开拓眼界对孩子的成长和三观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粉碎“四人帮”后,实行改革开放,刘强东突然发现,自己不再挨饿了。1983年(10虚岁),改革之风吹到农村,借助国家开放个体经营的东风,刘志成夫妇购买了一艘9吨的小船,开始操弄起祖辈的老本行。颇有生意头脑的刘强东从小就开始盘算如何把跑船的生意做大。“小时候,我就觉得父母的商业模式做不大。那种作坊式的方式,永远只能驾驶一条船,区别不过是把40吨换成80吨,再换成120吨。他们为什么不创办一个船行,来赚租船的费用?那是我小时候的梦想,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有几百条、上千条船,而且都在海里。我曾经跟父母讲过,但他们听完后笑着说,‘这孩子疯了’。”(很多伟大的事情都是从伟大的想法开始的)

刘强东一个冲出农村寒门的孩子

刘强东从小就脑子灵活,还暴露出了“经商头脑”,比如,他从小就知道骗妹妹压岁钱。导致他父亲每次发压岁钱的时候都要叮嘱她妹妹,说:不要给你哥哥骗去。他在《开讲了》栏目中也讲述了有一次骗妹妹压岁钱的经过——从树上摔下来了,都摔岔气了,还不忘跟妹妹说,想吃京果子,于是妹妹心甘情愿地把压岁钱给了他。还有就是,刘强东在镇上读书的时候,孩子们的主要活动区域是那些纵横阡陌的河流,他们小小年纪就懂得帮家里人挣钱,逮到泥鳅、龙虾就拿上街卖。“一个人能抓多少?你抓一斤去卖人家不会出太高的价钱。刘强东也就十三、四岁,他把大家的泥鳅、龙虾收集起来统一拿去卖,卖完钱以后回来一个个分配,”根据李江回忆道,“大家肯定乐意交给他,为什么?分配到的钱,比自己一斤斤拿去卖的价钱高嘛。”

父母不在身边,加上奶奶不识字,刘强东从小便学会了自己做主,学校成为了年幼的刘强东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这让他从小养成了“必须比别人更努力”的习惯,而这个习惯一直伴随刘强东左右。1989年,在来龙镇读完初中的刘强东考入宿迁中学,刘强东自言,从农村长大的孩子可以说真的是对公平充满了渴望。他回忆称,他们那时有十几个村子每个村都有小学,但初中只在镇上,镇上初中只有六个班,还有一半是留给镇上的实验小学的。而实验小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镇上都是各种领导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能上初中。而对农村孩子来说,这么多小学集中到镇上初中,录取比例也和高考差不多。是按照分数从高到低录取的,当时刘强东村子里只有5个名额,当时村里那么多孩子,只有刘强东在内的5个人去镇上上了中学。采访过刘强东发小李江,据其透露:刘强东小升初考试,在全镇19个小学上考了第一。

刘强东一个冲出农村寒门的孩子

初中毕业的时候,很多成绩好的同学选择考中专或中师,那个时候,中专和中师很吃香,因为毕业后,可以顺利分配到工作。一般农村家庭出生、经济困难,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选择走这条路。以刘强东的成绩,只要他愿意,完全可以被保送上中专或中师(当时的主流)。不过,刘强东早就打定主意,一定要上大学,而且一定要考到北京或上海的大学去,别的城市的学校不考虑。在《开讲了》栏目中,刘强东回忆,改变他的三观的重要的一件事(如同马云在火车站捡到并读完的那本《人生》)。他的一次离家出走。本来父亲答应他考入重点高中,带他出门,后来因为父亲工作繁忙没能兑现诺言,刘强东怀揣着50块钱(兄妹两个积攒的压岁钱)离家出走去南京,当时在火车上就感觉到了差距巨大。当时在农村的时候,所有人夏天都穿着大裤衩和两根筋汗衫,平时光着脚。而刘强东为了出远门都已经穿上拖鞋,觉得自己很文明了。结果,在火车上,碰到了一个连云港的城市小姑娘,他们一家人都在吃蛋糕,而且,她们的穿着气质是刘强东从未见过的。当时,刘强东就感到了一种强烈自卑,一直低着头。在到时南京,就想看看江苏最高的建筑看到了金陵大厦,37层,凌晨一点下火车后,他围绕着这座大厦走了二十多圈,用手去摸他坚实的外墙,感受外界对他心灵的冲击,从南京他内心发出一个强烈的志向:一定要上大学,而且一定要考到北京或上海的大学去,别的城市的学校不考虑。(笔者也有对高大建筑物的崇拜,只是走了两圈,没能强大到走二十几圈的地步)

刘强东一个冲出农村寒门的孩子

1992年7月高考结束,刘强东的成绩完全可以上清华大学物理系,但他在填报志愿时,偏偏填写了人大社会学系。他父母被蒙在鼓里,直到一个月后看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他们才知道。放弃清华大学物理系,即便是在今天也是让人匪夷所思的事。刘强东为什么这么做呢?“我高中时候有一个老师姓齐,他鼓励自己的学生以后都要做官,造福一方百姓,在齐老师的鼓励下,我们理科班的同学最后都报考了文科专业。”在刘强东概念中,人大是“官学堂”,他想当然地认为:考上人大就可以做官了。人大作为纯文科大学,它的金融、国民经济学等学科都是显学,以大众的眼光看,刘强东好歹应该选择这些热门专业。他后来解释,学金融、会计这些小专业没意思,学就要学统管这些学科的大专业。“江苏文理兼招的专业中,感觉研究社会的社会学最适宜从政。”

刘强东一个冲出农村寒门的孩子

同年8月底,刘强东以高分考上中国人民大学,1992年9月7日,抱着未来做大官的美梦,背着76个茶叶蛋(他所处的农村是很温暖,很简单,有人情味的,尽管家家都不富裕,但村里人人送他煮鸡蛋,再比如,他外婆要是病了的时候,就会有村里的人拿来自己家里早晨刚下的、还热乎的鸡蛋,让外婆用油煎一煎吃。因为刘强东的外婆呼吸系统不太好,总是咳嗽,煎鸡蛋对这个比较好。那时,村里每家都很穷,但每家都会竭尽了所能来帮你。)和外婆缝在内裤里的500元现金!这些都是父母亲戚朋友和村民凑出来的血汗钱,茶叶蛋是那个年代村里面最好的营养品!以后再也没有钱给我了,所以到了学校第一天开始琢磨打工养活自己。,为了省伙食费,3个礼拜没有去吃食堂,只吃煮鸡蛋,直到后面几枚变质了,才没全吃掉。刘强东兴冲冲地到人大办理入学手续。入学当晚,刘强东的美梦就破碎了。同系师哥告诉他,社会学与从政无关,而且就业状况在人大排倒数第二,仅次于人口系,刘强东顿时感觉“从头凉到脚”。第一学期开课后,社会系的学科设置让刘强东感到索然无味。社会学居然是统计男女比例、年龄结构之类的学问。更让他感到郁闷的是,他同宿舍的兄弟出去追女生的时候,因为专业不好被人鄙视,这让他对所学专业彻底失望了。然后从小买卖做起,逐步走向今天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