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的童年长啥样?冰心最让你想不到


名家的童年长啥样?冰心最让你想不到名家的童年长啥样?冰心最让你想不到

暑假即将来临,相信很多孩子都会以各种丰富的活动来充实自己的假期生活,让童年留下难忘而多彩的回忆。童年就像一幅画,画里有五彩的生活。童年就像一首诗,歌颂着美好的人生。童年更像一个梦,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回忆。本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名家笔下描绘出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又有哪些精彩的生活。

爱吟诗作对的“神童”

名家的童年长啥样?冰心最让你想不到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饱读诗书,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童年的梁启超智慧过人,才思敏捷,深得祖父的喜欢。他十分喜欢读书,五岁时开始读《四书》、《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2岁时,梁启超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被乡人称为“神童”。

在当地,曾流传不少“神童”梁启超的故事。但最有趣的,莫过于他特别喜欢在玩耍的同时,和人吟诗作对。家人曾回忆,有一次,幼年时的梁启超爬上竹梯玩耍。祖父怕他有危险,就着急地叫他快下来。结果站在上面望着祖父着急的样子,竟又往上再攀一级,还冲口念出两句诗:“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逗得祖父开怀大笑。

十岁那年,梁启超跟父亲入城,借住在父亲的朋友家。第二天早晨起来,梁启超发现这户人家有个小小的杏花园,便走到里面玩耍,他刚摘了几朵杏花,父亲和朋友便来到园子里散步。梁启超赶忙将杏花藏在袖子里,但仍被父亲看到了。

父亲不好意思在朋友面前责备儿子,便以对对子的形式来提点他。父亲的上联是:“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梁启超明白了父亲的意思,四处观察一下后,他瞥见对面厅檐挂着的镜子,便对出下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在欢悦的气氛中,父亲饶了梁启超的过错。

也正是这样一位爱玩的“神童”,也在幼年时期,就有了与常人不一样的眼界和思想。

就是这样一个爱思考,勤学习的“神童”,在长大后,积极为国家的命运和发展探寻出路,并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马背上的“野孩子”

名家的童年长啥样?冰心最让你想不到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1923年进入燕京大学学习。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著有《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等名篇。

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童年时期的冰心在福建、烟台和北京三个地方生活长大,三个城市中每一个都有她童年多彩的回忆。冰心曾写过一篇《父亲的“野”孩子》,回忆自己童年的生活,并记录下了与父亲之间浓浓的亲情。文章中,父母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幽默诙谐中处处透着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冰心记录下了自己随着父亲骑马的经历。在一天下午,当家人午睡时,有人告诉冰心父亲出门骑马去了,于是冰心立刻出门追了出去。“出门便听见涛声,新雨初过,天上还是轻阴。曲折平坦的大道,直斜到山下,既跑了就不能停足,只身不由己的往下走。转过高岗,已望见父亲在平野上往来驰骋。这时听得乳娘在后面追着,唤,‘慢慢的走!看道滑掉在谷里!’我不能回头,索性不理她。我只不住的唤着父亲,乳娘又不住的唤着我。”

“父亲已听见了,回身立马不动。……我笑着走到父亲马前,父亲凝视着我,用鞭子微微的击我的头,说,‘睡好好的,又出来作什么!’我不答,只举着两手笑说,‘我也上去!’父亲只得下来,马不住的在场上打转,父亲用力牵住了,扶我骑上。……(马)渐渐的走快了,只听得耳旁海风,只觉得心中虚凉,只不住的笑,笑里带着欢喜与恐怖。”这次与父亲骑马的经历,让冰心和父亲有了亲近之感,也更加喜欢父亲了。她和父亲在马背上畅谈未来,看落日黄昏。回家时,面对母亲的笑骂,父亲也挺身而出维护冰心。

此外,父亲在教育中对冰心的“纵容”,也让她成为了学习和生活中的“野孩子”。比如,冰心从小穿男装、不穿耳环、不让她穿有一点紧的鞋。父亲还让冰心骑马、打枪,在那个年代女孩子不该做的事情,父亲都让冰心做了。冰心晚年曾回忆,父亲如此的“纵容”,正体现出一种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爱,不约束孩子的爱。也正是这种爱,给了她很多创作的生活素材,也教会她善于观察生活中别人的爱,写下了很多好作品。

胡同口看驼队的“小英子”

名家的童年长啥样?冰心最让你想不到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著名作家。1923年随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16岁时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19岁毕业即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著有《晓云》《城南旧事》《春风》等。

《城南旧事》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主人公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在质朴而真实的文字中,隐藏的是林海音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城南旧事》中,林海音以自己7岁到13岁的老北京城南生活为背景进行创作。在描述童年的难忘回忆时,她特别将一段儿时真实的回忆放在了书中的后记当中,就是这篇《冬阳 童年 骆驼队》。“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简单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小姑娘初次见到驼队时的感受。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年幼的林海音小心地走近骆驼,近距离地观察着它们:“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此后,每当听见缓慢悦耳的驼铃声,童年便重临于林海音心头。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复返。在林海音心中,虽然实际的童年已经过去,但心灵的童年却永存下来,化为了《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陪伴着一代代的读者走过了花样的童年。